部
部相关字典
部[bù]字在开头的词语
- 部曲[bù qǔ]
1.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大将军营五部,校尉一人;部有曲,曲有军候一人。 2.借指军队。 3.古代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带有人身依附性质。 4.部属;部下。
- 部族[bù zú]
①中国历史上对聚居的部落和氏族的简称或合称。②一般指还处于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不以血缘为联系,而以地域为联系并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其内部已出现阶级对立及剥削现象。 居住的部落氏族
- 部县[bù xiàn]
所辖之县,属县。
- 部守[bù shǒu]
谓掌闭城门,负责守卫。
- 部长[bù zhǎng]
1.古代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 2.部队的长官。 3.国家所属各部以及各级党政部门等主持该部工作的负责人。
- 部长会议[bù zhǎng huì yì]
某些国家的国家权力最高执行机关。相当于我国的国务院。
- 部陈[bù chén]
1.亦作“部阵”。 2.军伍行阵。
- 部率[bù lǜ]
统率。
- 部将[bù jiàng]
部下的武官;军中偏将。 古代指部下将领瑜部将 黄盖曰。——《资治通鉴》
- 部聚[bù jù]
谓部勒聚集军队。
- 部咨[bù zī]
部颁的公文。
- 部选[bù xuǎn]
清中央各部考选官吏之谓。
- 部单[bù dān]
户部发给各所的凭单。
- 部领[bù lǐng]
统辖率领。 统率(古)瑜自部领诸将接应。——《三国演义》
- 部员[bù yuán]
旧时各部的工作人员。
- 部界[bù jiè]
区域;界域。
- 部办[bù bàn]
清代各部书办。承司官命令办理例行的文书事务。
- 部款[bù kuǎn]
清代称中央各部所掌握的银款。
- 部委[bù wěi]
中央政府的各部和各委员会。 中央政府的各部和各委员会
- 部运[bù yùn]
谓督办运务。
- 部目[bù mù]
部下的头目。
- 部使[bù shǐ]
指御使。封建王朝的御使一般由中央各部郎官充任,故名。
- 部画[bù huà]
部署谋划。
- 部署[bù shǔ]
安排;配置:部署兵力|战斗部署|战略部署。
- 部臣[bù chén]
中央各部的长官。
- 部系[bù xì]
门派,派系。
- 部执[bù zhí]
佛教语。谓各部所执的有关教义的见解。
- 部覆[bù fù]
旧时中央各部的覆文。
- 部首[bù shǒu]
字典等辞书为便于查检,根据汉字字形结构,取其相同部位所作的分类。如“松”、“树”、“杨”、“样”等字中的“木”就是部首。
- 部娄[bù lóu]
小山丘。
- 部送[bù sòng]
指押送囚犯﹑官物﹑畜产等。
- 部丞[bù chéng]
古代中央各部的辅佐之官。
- 部次[bù cì]
类别次序。
- 部辖[bù xiá]
犹部下。
- 部伍[bù wǔ]
1.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 2.泛指军队。 3.伍长,军队的基层长官。
- 部判[bù pàn]
分别判处。
- 部头[bù tóu]
1.宋代伶官乐师﹑教坊属下各部的头领。 2.指一部书或一部丛书的篇幅卷帙。 指著作的大小厚薄写就写大部头
- 部握[bù wò]
统管,掌握。
- 部居[bù jū]
谓以类相聚,按类归部。
- 部人[bù rén]
1.辖境内的居民。 2.犹部下。
- 部列[bù liè]
按部排列。
- 部校[bù xiào]
1.古代称军队之一部。 2.指部队将校。
- 部元[bù yuán]
唐武后时考选才女,先经礼部考试,录取后,再参与殿试。礼部考试录取的第一名为部元。
- 部帙[bù zhì]
1.书籍的部次卷帙。 2.篇幅;卷册。 3.指书籍。
- 部分分式[bù fèn fēn shì]
又称“分项分式”。把x的一个实系数真分式分解成若干个形如a(x+a)^k或ax+b(x^2+ax+b)^k的分式之和,其中x^2+ax+b是实数范围内的既约多项式,k为正整数,这时称这些分式为原分式的部分分式。
- 部堂[bù táng]
清代各部尚书﹑侍郎之称。各省总督例兼兵部尚书衔者,也称部堂。
- 部秩[bù zhì]
部帙。
- 部阵[bù zhèn]
见“部陈”。
- 部别[bù bié]
犹部首。
- 部队[bù duì]
①军队的通称:他是驻沪部队的。②指军队中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的特种部队。
- 部集[bù jí]
分类收集。
- 部填[bù tián]
清代称部颁的执照。
- 部务[bù wù]
指政府部门的公务。
- 部帐[bù zhàng]
部落。
- 部民[bù mín]
日本大化改新前的社会阶层。大部分是被征服的氏族部落成员或外来移民。被编为不同的“部”,从事不同的专门职业,如耕地、织锦、制革、制陶等。地位近似奴隶,无人身自由。有的直属皇室,有的由豪族贵族支配,可以转让。公元7世纪大化改新后部民制被废除。
- 部索[bù suǒ]
部署搜索罪人。
- 部帑[bù tǎng]
清代称中央各部所掌握的库银。
- 部发[bù fā]
开发,勃发。部,通“剖”。
- 部门[bù mén]
组成某一整体的部分或单位。 门类;统一体下设的若干分支机构或组织财会部门
- 部引[bù yǐn]
指挽郎。
- 部落[bù luò]
由若干血缘相近的氏族联合而成的集体:原始部落|部落首领。
- 部分[bù fen]
见“整体与部分”。
- 部星[bù xīng]
1.古代指二十八宿部内之星座。 2.北斗七星的第七星名。
- 部封[bù fēng]
辖境。
部[bù]字在中间的词语
- 工部局[gōng bù jú]
1.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在上海﹑天津等地租界设立的行政机关,是帝国主义执行殖民政策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上海工部局成立于1854年。1943年上海﹑天津等地租界由日伪政府接收,工部局之名即不再存在。
- 三部曲[sān bù qǔ]
源出古希腊,指情节联贯的三部悲剧,如埃斯库罗斯的《奥列斯特》。后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连贯的文学作品。如茅盾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亦借指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
- 四大部洲[sì dà bù zhōu]
即四大洲。
- 鞠部头[jū bù tóu]
菊部头。旧称戏班中的伶工之首。指演唱最佳者。鞠,通“菊”。
- 四部书[sì bù shū]
中国古代书籍统分为四大类,故称。晋荀勖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着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东晋李充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隋唐以后沿用此种分法,称为经﹑史﹑子﹑集。后亦用以泛指群书。
- 祠部牒[cí bù dié]
祠部所颁发的度牒。唐宋以来,祠部发给或售给出家人以凭证,可免地税及徭役。
- 外部设备[wai bù shè bèi]
简称“外设”。计算机系统中输入、输出设备和外存储器的统称。对数据和信息起着传输、转送和存储的作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部伎[sān bù jì]
唐玄宗分宫廷乐伎为三部:堂下立奏为立部伎,堂上坐奏为坐部伎,又选坐部伎教于梨园为法曲部,故后世有“三部伎”之称。
- 杜工部祠[dù gōng bù cí]
1.亦称“杜公祠”。 2.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建。元宋旡有《杜工部祠》诗,仇兆鳌解题云:“据四明杨德周所考,杜公祠堂凡有数处……自成都﹑夔州﹑耒阳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剑门诸祠。今陕西省西安市有“杜工部祠”,为明代创建,解放后全面修整,辟为“杜甫纪念馆”,为西安名胜之一。
- 边防部队[biān fáng bù duì]
在边疆驻守并执行军事任务的军队。世界上多数国家编有边防部队,但名称和编制不尽相同。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严守国界,保卫边疆;负责边境巡逻、值勤和管理;处理边境涉外事务;参加边疆社会主义建设等。
- 十姓部落[shí xìng bù luò]
见“十箭”。
- 吏部郎[lì bù láng]
古官名。东汉置吏部郎中,主管选举。或称为“吏部郎”。后代因之。
- 九部乐[jiǔ bù lè]
隋及唐初宫廷的九部宴会乐曲。《隋书.音乐志下》:“隋开皇初,定置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七部乐。及大业中炀帝乃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乐。”唐武德初﹐去天竺﹑文康(即礼毕)﹐增燕乐和扶南﹐仍为九部。
- 曲部尚书[qǔ bù shàng shū]
唐汝阳王李琎的自称。
- 赡部洲[shàn bù zhōu]
佛教经典中所称的四大洲中的南部洲名,因赡部树得名,为人类等居处。
- 内部矛盾[nèi bù máo dùn]
1.哲学概念。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 2.“人民内部矛盾”的省称。
- 赡部金[shàn bù jīn]
佛教语。赡部?陀金。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一:“赡部?陀金……旧云阎浮檀金,名一也。但赡部树半临陆地,半临海中,此海水底有金也。”后以“赡部金”泛指藏金。
- 六部兵[liù bù bīng]
东汉光武帝兄刘伯升所置的军队。
- 法律部门[fǎ lǜ bù mén]
将一国现行法律规范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与调整方法所作的分类。如我国法律部门大致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婚姻法、劳动法、军事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 武装部队[wǔ zhuāng bù duì]
军队。
- 干部四化[gàn bù sì huà]
- 十部乐[shí bù lè]
唐 初宫廷宴享时,沿 隋 制奏九部乐。
- 外部联系[wài bù lián xì]
指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外部的、表面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
- 坐部伎[zuò bù jì]
唐玄宗时宫廷燕乐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堂上坐奏,称坐部伎。
- 四部众[sì bù zhòng]
佛教语。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 干部学校[gàn bù xué xiào]
培养、训练干部的学校。简称干校。
- 两部蛙[liǎng bù wā]
鸣叫着的青蛙。
- 零部件[líng bù jiàn]
零件和部件的合称。
- 吏部眠[lì bù mián]
《晋书.毕卓传》:“﹝卓﹞太兴末,为吏部郎,常饮酒废职。比舍郎酿熟,卓因醉夜至其瓮间盗饮之,为掌酒者所缚,明旦视之,乃毕吏部也,遽释其缚。”后因谓饮酒废事为“吏部眠”。
- 发音部位[fā yīn bù wèi]
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分。如b﹑p﹑m的发音部位都是双唇﹐f的发音部位是下唇和上齿。按发音部位﹐辅音分双唇音﹑唇齿音﹑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翘舌音等。
- 二部制[èr bù zhì]
中小学把学生分成两部轮流在校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中小学把学生分两部分轮流在校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 韶部头[sháo bù tóu]
掌班。
- 大部分[dà bù fèn]
超过一半的部分。如:把他所有东西大部分都送掉了。
- 要害部位[yào hài bù wèi]
重要地点或部门。
- 大部头[dà bù tóu]
1.卷帙浩繁。 2.指篇幅大的书。 篇幅较长,体制较大的著作
部[bù]字的成语
- 千部一腔[qiān bù yī qiāng]
部:唐代管音乐的机构,按所管音乐的性质,区分为若干部。演奏的都是一个声调。比喻都是老一套,没有变化。
- 按部就班[àn bù jiù bān]
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 半部论语[bàn bù lún yǔ]
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 条贯部分[tiáo guàn bù fēn]
指条理贯穿,部位分明。
- 两部蛙鸣[liǎng bù wā míng]
鼓吹:古时仪仗乐队的器乐合奏。两部器乐合奏。特指蛙鸣。也用来形容悠闲舒适的天然形成的生活环境。
- 分别部居[fēn bié bù jū]
分别:分辨,区分;部居:按部归类。分类排列。
- 两部鼓吹[liǎng bù gǔ chuī]
鼓吹:古时仪仗乐队的器乐合奏。两部器乐合奏。特指蛙鸣。
- 按部就队[àn bù jiù duì]
巡察所辖的部属,归入所属队列。
- 十部从事[shí bù cóng shì]
谓众多辅助官吏。
部[bù]字在结尾的词语
- 医部[yī bù]
指医学书籍。
- 虞部[yú bù]
古职官名。《周礼.地官》有山虞﹑泽虞。虞部盖古虞人之遗职。三国魏尚书有虞曹郎中。晋因之。梁﹑陈﹑后魏﹑北齐并由祠部尚书领之。北周有虞部下大夫﹐隋有虞部侍郎﹐属工部。唐宋因之﹐改为虞部郎中﹐掌山泽﹑苑囿﹑草木﹑薪炭﹑供顿等事。明初改为虞衡司﹐掌山泽﹑桥道﹑舟车﹑织造﹑券契﹑衡量等事。清末始废。参见“虞衡”﹑“虞曹”。
- 伍部[wǔ bù]
伍长。
- 乡部[xiāng bù]
乡官部吏;下级官吏。
- 礼部[lǐ bù]
官署名。本为西汉时尚书的客曹。三国魏时有祠部,北魏有仪曹,北周始称礼部。隋唐以后为六部之一,包括客曹及祠部之职掌,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废部,改设典礼院。
- 比部[bǐ bù]
1.古代官署名。三国魏始设﹐为尚书的一个办事机关。后几代因之。隋﹑唐﹑宋属刑部。元以后废。其长官﹐三国魏以下为比部曹﹐隋初为比部侍郎﹐后改称比部郎;唐宋为比部郎中及员外郎。其职原掌稽核簿籍。后变为刑部所属四司之一。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六》﹑《新唐书.百官志一》。 2.明清时对刑部及其司官的习称。
- 楄部[piān bù]
见“楄柎”。
- 中部[zhōng bù]
居中的部分。
- 鼓架部[gǔ jià bù]
唐代乐部(乐队)之一。专管乐舞﹑百戏的演出。所用乐器有笛﹑拍板﹑答鼓﹑两杖鼓。演出《代面》﹑《苏中郎》﹑《钵头》﹑《踏摇娘》等戏和寻橦﹑跳丸﹑吐火等杂技。参阅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鼓架部》。
- 膳部[shàn bù]
古官署名。掌祭器﹑牲豆﹑酒膳及藏冰等事。《周礼.天官》冢宰之属有膳夫﹑凌人二职。晋有左右士曹﹐北齐改左士为膳部郎。唐设膳部郎中﹑员外郎﹐属礼部。明改膳部为精膳司。清末始废。
- 铨部[quán bù]
主管选拔官吏的部门。唐代文官由吏部铨选﹐武职由兵部铨选。宋初吏部铨选官员﹐仅限州县官及幕。文官少卿﹑监以上中书主之﹐京朝官由审官院主之﹔武官刺史﹑副率以上内职由枢密院主之。至明代﹐文归吏部﹐武归兵部。历代吏部职掌甚重﹐故常以“铨部”指吏部。
- 胸部[xiōng bù]
1.肋骨和胸骨包围的身体部分。2.自颈至腰部的人体上半部躯干;尤指妇女的胸部。
- 东部[dōng bù]
一定地域中靠东的部分。 一定地域中靠东的部分
- 队部[duì bù]
一个队的行政机构。 属于一个队组织的办公室或司令部
- 胡部[hú bù]
唐代掌管胡乐的机构。亦指胡乐。胡乐从西凉一带传入﹐含有西凉乐等成分﹐当时称“胡部新声”。
- 九部[jiǔ bù]
1.指各个区域。
- 户部[hù bù]
古代官署名。秦为治粟内史,汉为大司农。三国以后,常置度支尚书及左民尚书,掌财用及户籍。隋设民部尚书,唐因之,高宗即位,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五代至清相沿不改。清光绪三十二年,设民政部﹑度支部,户部遂废。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 汪古部[wāng gǔ bù]
古族名。又称雍古﹑王孤等。来源于沙沱突厥。辽金时游牧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以北地带,先后属辽金,为金守护边壕。邻近汉族,文化较高。统治阶层信景教。宋元人称为白鞑靼。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各部时,并入蒙古。
- 俱乐部[jù lè bù]
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 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
- 军部[jūn bù]
1.指军官。 2.指军一级的指挥机关。
- 旧部[jiù bù]
旧日的部属。
- 总部[zǒng bù]
1.总司令部或总指挥部的简称。 2.对分部而言。
- 掩蔽部[yǎn bì bù]
军事上用以保护人员或物资免受敌方炮火损害的掩蔽工事。一般构筑在地下。
- 州部[zhōu bù]
1.指古代基层的地方行政单位。 2.指州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
- 门诊部[mén zhěn bù]
非住院病人诊疗的处所。
- 冠部[guàn bù]
指吏部。古代中央官制设六部,以吏部为首。故称。
- 棡鼓部[gāng gǔ bù]
隋 鼓吹四部之一。
- 天部[tiān bù]
1.二十八宿在天空之部位。 2.谓设官列位如二十八宿。
- 甘陵部[gān líng bù]
《后汉书.党锢传序》:“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謡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议,自此始矣。”此为士大夫树党之始。后成典实,用以泛指朋党。
- 小部[xiǎo bù]
1.指唐代宫廷中的少年歌舞乐队。 2.泛指梨园﹑教坊演剧奏曲。 3.小部落。
- 梵部[fàn bù]
佛经的部类。
- 降部[jiàng bù]
投降的部落。
- 木质部[mù zhì bù]
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根、茎、叶内有支持和输导作用的组织。由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等组成。导管和管胞能输导水和溶于水的无机盐。大多数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只有管胞而无导管。树干的木质部便是有用的木材。
- 背部[bèi bù]
由两肩和背上部共同形成的人的骨架的部分,这个部位最宜负重。如:随着年龄增长,他的上背部弯屈了。
- 廉部[lián bù]
即廉镇。廉,通“覝”。
- 经部[jīng bù]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著作。也叫甲部。参看〖四部〗。 我国古代图书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中的第一部,包括儒家经典和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著作。也称“甲部”
- 曲部[qǔ bù]
1.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 2.歌馆或妓院的代称。
- 膝部[xī bù]
下肢中部,股骨与胫骨、腓骨、髌骨相关节的部位。 下肢中部,股骨与胫骨、腓骨、髌骨相关节的部位
- 前部[qián bù]
1.前面的部分。 2.先头部队。
- 白部[bái bù]
古鲜卑部族名。
- 腭部[è bù]
腭的部分。 腭的部分
- 赡部[shàn bù]
见“赡部洲”。
- 别部[bié bù]
1.犹偏师。主力部队之外协同作战的部队。 2.氏族的分支。
- 贡部[gòng bù]
主持贡举的部门。唐开元年间始,贡举皆由礼部主持,故亦指礼部。
- 行部[xíng bù]
谓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 巡行所视察的地方鄢懋卿行部过。—— 清. 张廷玉《明史》
- 邮传部[yóu chuán bù]
清末官署名。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始设。管理交通﹑邮政,民国改为交通部。
- 回部[huí bù]
即回疆。
- 韵部[yùn bù]
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如《广韵》分韵为二百零六部,《平水韵》分为一百零六部,《中原音韵》分为十九部。
- 吏部[lì bù]
1.旧官制六部之一。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清末废,并其职掌于内阁。参阅《通典.职官五》。 2.指南朝齐谢朓。朓曾为尚书吏部郎,故称。 3.指唐韩愈。韩愈曾为吏部侍郎,故称。
- 西部[xī bù]
- 细部[xì bù]
细微部分。 制图或复制图画时用较大的比例画出或印出的某一个部分
- 老干部[lǎo gàn bù]
年纪大的或资格老的干部,特指1949年10月1日以前参加革命的干部。
- 五部[wǔ bù]
1.谓金﹑木﹑水﹑火﹑土五行。 2.指古代高句骊国消奴﹑绝奴﹑顺奴﹑灌奴﹑桂娄五个部族。见《后汉书.东夷传.高句骊》。亦泛指高句骊国。 3.中医指额﹑颏﹑鼻﹑左腮﹑右腮。
- 说部[shuō bù]
指古代小说﹑笔记﹑杂着一类书籍。
- 闾部[lǘ bù]
泛指地方。闾﹑部,古代均指某一区域单位。
- 释部[shì bù]
指佛教的典籍。
- 四部[sì bù]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西晋荀勖《晋中经簿》最早以甲、乙、丙、丁四部著录图书,《隋书.经籍志》把甲、乙、丙、丁四部定名为经、史、子、集,确定了四部的名称和顺序,此后历代沿用。
- 乙部[yǐ bù]
古代群书四部分类法的第二部。隋以前称子部书为乙部,唐以后称史部书为乙部。
- 参部[cān bù]
参加吏部的遴选。
- 界部[jiè bù]
犹辖境。
- 天龙八部[tiān lóng bā bù]
佛教分诸天﹑龙及鬼神为八部。因八部中以天﹑龙二部居首﹐故曰天龙八部。
- 党部[dǎng bù]
1.派别。 2.政党的领导组织或机构。
- 章部[zhāng bù]
见“章蔀”。
- 铙部[náo bù]
指乐府中以铙歌为主要内容的鼓吹曲。
- 都部[dōu bù]
统率兵众。
- 下部[xià bù]
1.谓物体在下的部分。 2.人体的下半部。 3.指人的阴部。 位于下边或下面的部分,尤指鸟或动物身体腹侧部分之一一只具有接近纯白色下部的啮齿类动物
- 支部[zhī bù]
某些党派﹑团体的分支机构或基层组织。例如同盟会的分支组织和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基层组织都称支部。
- 顶部[dǐng bù]
1.某物的最上部。2.运载工具(如汽车或飞机)的顶。3.覆在整体上的朝上的表面,与朝下的表面相对。
- 教育部[jiào yù b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 教育部现有19个内设司、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也设在其中。另外,教育部还直接管理15个教育类社会团体和组织。教育部在1985年至1998年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不同,它既是行政管理机构,也是国立院校的经营者。
- 匾部[biǎn bù]
见“楄柎”。
- 刑部[xíng bù]
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 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寻移刑部。——清. 张廷玉《明史》皆归刑部。——清. 方苞《狱中杂记》刑部系囚之。余在刑部狱。
- 北部[běi bù]
1.泛指一国一地的北方地区。 2.谓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 3.《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太祖﹞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后因以借指令尉。
- 史部[shǐ bù]
也称“乙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四部的第二部。收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隋书.经籍志》分为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十三类。《四库全书》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 选部[xuǎn bù]
官署名。汉置,三国魏改为吏部。后以为吏部的代称。
- 肩部[jiān bù]
1.背部和肋部到面部和头部之间的部分。2.在形状、位置或作用上与人肩相似的部分。3.背部和肋部到面部和头部之间的兽皮。
- 菊部[jú bù]
见“菊部头”。
- 交部[jiāo bù]
地区名。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
- 后部[hòu bù]
1.某物的背面。2.身体的后部。3.船舶后面部分。
- 贰部[èr bù]
指侍郎。因系六部尚书的副职,故称。
- 案部[àn bù]
1.巡视部伍。 2.地方长官巡察所辖地区。
- 何水部[hé shuǐ bù]
即南朝梁诗人何逊。因其曾兼任尚书水部郎,后世因称之为何水部。见《南史.何逊传》。
- 村部[cūn bù]
村落,村庄。
- 八部[bā bù]
1.佛教分诸天鬼神及龙为八部。《翻译名义集.八部》:“一天﹑二龙﹑三夜叉﹑四干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因八部中以天﹑龙二部居首,故又称天龙八部。 2.南匈奴的八部。 3.指契丹的八部。
- 黨部[dǎng bù]
1.派别。清 陈田《明诗纪事辛籤·陈良谟》:“全祖望《甬上耆旧集》:公为人木訥,当广座辨论锋起,独默然。然其居官循分尽职,於世间所谓党部门户流品之説,漠然不晓也。”
- 腰部[yāo bù]
1.人体或四足动物的胯上肋下的部分,分布在脊柱的两侧,介于髋骨和假肋之间。2.某些物体上相当于人腰位置的或状似人腰的部位;物体之中部,尤指比两头窄或细的中部。如:小提琴的腰部。
- 作部[zuò bù]
古时制作兵器的部门。
- 版部[bǎn bù]
户部的别称。
- 三门干部[sān mén gàn bù]
谓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的缺乏实践经验的干部。
- 按部[àn bù]
1.按照部类。 2.带领部属。 3.巡视部属。
- 花部[huā bù]
指清乾隆年间流行的除昆曲以外的地方戏曲剧种。
- 桃部[táo bù]
同“桃棓”。
- 声部[shēng bù]
音乐术语。指重唱、合唱、重奏、合奏乐曲中同时进行的各旋律线。如弦乐四重奏有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混声四部合唱有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等。
- 山吏部[shān lì bù]
晋山涛为吏部尚书,善甄拔人才。后以“山吏部”借称善于甄拔人才之官。
- 大部[dà bù]
1.谓为数众多。 2.指整体中的大部分。 3.谓卷帙浩繁的书籍。 4.谓卷帙浩繁。 大部分,为数众多的人或物歼敌大部
- 鞠部[jū bù]
旧时戏班的别称。鞠,通“菊”。
- 党支部[dǎng zhī bù]
“党的支部委员会”的简称。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由支部的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两或三年。一般设书记、副书记及委员。一般正式党员三人以上,五十人以下的单位可设立党支部。
- 干部[gàn bù]
①国家机关、军队、人民团体中的公职人员(士兵、勤杂人员除外)。
②指担任一定的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人员:工会~ㄧ区乡~。
- 外交部[wai jiāo bù]
外交部,一般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里执行外交政策、主管外交事务的专门性机构。外交部贯彻执行国家总体外交方针和国家外交政策,维护国家最高利益,代表国家处理双边和多边外交事务等。在正常情况下,外交部在世界各国都是其中央政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在有些国家里,外交部并不叫作外交部。例如,美国的外交部叫作国务院,瑞士的外交部则叫作政治部。还有一些国家称外交部为对外关系部、外务省等。
- 剧部[jù bù]
重地。
- 颈部[jǐng bù]
连接其在两个不同部分的相对狭窄或收缩的部分,或在端上,使人联想到颈的部分。 连接其在两个不同部分的相对狭窄或收缩的部分,或在端上,使人联想到颈的部分
- 阴部[yīn bù]
指男女外生殖器。 人类的外生殖器
- 分部[fēn bù]
部署、分派;划分区域;从总部中分出的下属部分。
- 仪部[yí bù]
1.明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 2.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
- 右部[yòu bù]
指户部。
- 屯部[tún bù]
1.指屯戍之处。 2.明代屯田部的简称。
- 丁部[dīng bù]
集部。
- 异部[yì bù]
1.不同派别或门类。 2.佛教语。谓宗派不同。
- 内部[nèi bù]
1.指某一范围以内。 2.深层的,而不是表面的。 3.中部。 里边或围起来的地方或空间;某一范围之内在工人阶级内部内部电话
- 雅部[yǎ bù]
戏曲名词。清乾隆时﹐称昆曲为“雅部”﹐以别于“花部”。
- 局部[jú bù]
一部分;非全体:局部麻醉 ㄧ局部地区有小阵雨。 整体的一部分,不是全体
- 鼓吹部[gǔ chuī bù]
唐代乐部(乐队)之一。专管宫廷典礼曲乐的演奏。以钲﹑鼓﹑角﹑弦鼗﹑笳﹑箫﹑哀笳等为主要乐器。参阅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鼓吹部》。
- 祠部[cí bù]
官名。三国魏尚书有祠部曹,掌礼制,历代因之。北周始改为礼部。隋唐别置祠部曹,属于礼部,掌祠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等,及僧尼簿籍。宋元迭有变革,明改为祠祭司。
- 集部[jí bù]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种体裁的文学著作。也叫丁部。参看〖四部〗。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经史子集的第四大类,专列各种体裁的文学著作
- 邮部[yóu bù]
指清时邮传部。
- 六部[liù bù]
从隋唐开始,中国封建王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一般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统称六部。
- 水部[shuǐ bù]
1.官名。魏置水部郎,晋设水部曹郎,隋唐至宋均以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明清改为都水司,掌有关水道之政令。相沿仍以水部为工部司官的一般称呼。参阅《通典.职官五》﹑《历代职官表》卷二。 2.指南朝梁文学家何逊。逊官至尚书水部郎,故称。
- 法部[fǎ bù]
1.唐时皇宫梨园训练和演奏法曲的部门。后借指教坊或法曲。 2.清代掌司法的官署。
- 主部[zhǔ bù]
主管的部门。
- 全部[quán bù]
1.整个部类。 2.完全。 整个部类;不缺少任何部分、部件或成分的数目、集合或总体全部文学创作
- 工部[gōng bù]
古代官署名。汉代有民曹,魏晋有左民﹑起部,隋唐因北周工部旧名总设工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改为农工商部。
- 哲陈部[zhé chén bù]
明代建州女真诸部之一,在苏克素护河(苏子河)与浑河合流处。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为努尔哈赤合并。
- 中层干部[zhōng céng gàn bù]
指机构、组织、阶层等在中间的一层或几层负责的干部。 指机构、组织、阶层等在中间的一层或几层负责的干部
- 南部[nán bù]
1.指南匈奴诸部。 2.南边;南方地区。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靠南边的那部分土地广州位于广东省南部
- 编辑部[biān jí bù]
新闻﹑出版等机构中主管编辑事宜的部门。 由编辑们和正副主任组成的处理稿件的业务部门
- 小吃部[xiǎo chī bù]
非正式的餐室,尤指在旅馆或俱乐部中的餐室。 非正式的餐室,尤指在旅馆或俱乐部中的餐室
- 方部[fāng bù]
犹州郡。
- 算部[suàn bù]
谓寿命。
- 武部[wǔ bù]
兵部。古代封建王朝中主管军事的部门。
- 子部[zǐ bù]
也称“丙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四部的第三部。收诸子百家和佛道宗教著作。《隋书.经籍志》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十四类。《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的第三大类。专列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等书。也称“丙部”
- 雷部[léi bù]
神话中主管打雷的部门。有时即指雷神。
- 朝部[cháo bù]
犹朝班。
- 卤部[lǔ bù]
即卤簿。
- 两面干部[liǎng miàn gàn bù]
解放前在两面政权中工作的我方干部。
- 云韶部[yún sháo bù]
1.宋代宫中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承唐代教坊旧制。宋太宗时改称“云韶部”。 2.鸟名。又称音声鸟。
- 残部[cán bù]
吃败仗的残存的军队。如:鬼子残部已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