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
徵相关字典
徵[zhǐ]字在开头的词语
- 徵候[zhǐ hòu]
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征兆。郁达夫《迷羊》五:“电灯亮起来了,远远传来的旅馆前厅的杂沓声,大约是开晚饭的征候。”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一章:“敌人对我 白云岭 战略要点展开大规模进攻的征候越来越明显了。”杨朔《三千里江山》第三段:“瓦斯灯苗发了红,不似先前那么雪亮了,这是天明的征候。”
- 徵象[zhǐ xiàng]
1.验证。 南朝 宋 鲍照《<河清颂>序》:“臣闻善谈天者,必徵象於人;工言古者,先考绩於今。”唐 罗隐《谗书·解武丁梦》:“商 之道削也,武丁 嗣之,且惧祖宗所传圮坏於我……乃用假梦徵象,以活 商 命。”
- 徵乞[zhǐ qǐ]
求取。明 李东阳《杂记》:“至於姻戚乡党,转相徵乞,动成卷帙,其辞亦互为蹈袭,陈俗可厌。”
- 徵命[zhǐ mìng]
1.征召、命令。《后汉书·周举传》:“时 梁冀 贵盛,被其徵命者,莫敢不应。”《后汉书·张楷传》:“故 长陵 令 张楷 行慕 原宪,操拟 夷 齐 ……前比徵命,盘桓未至。”
- 徵租[zhǐ zū]
征收租税。 《北齐书·苏琼传》:“州计户徵租,復欲推其贷粟。”唐 韩愈《嗟哉董生行》:“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日来徵租更索钱。”宋 陆游《野兴》诗之二:“敲门唯有徵租吏,好事元无送米僧。”
- 徵考[zhǐ kǎo]
考求征信。明 宋濂《<陶氏家乘>序赞》:“夫自 唐 以前,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凡有司选举,民俗昏聘,则互相徵考。所以明贵贱,别亲疎,各有统纪,不相淆乱也。”郭沫若《断断集·答马伯乐教授》:“绝对的年代虽然不能知道,相对的年代则大抵可以征考。”
- 徵歌[zhǐ gē]
谓征招歌伎。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之二:“选妓随雕輦,徵歌出洞房。”《剪灯新话·滕穆醉游聚景园记》:“徵歌调《玉树》,閲舞按《梁州》。”《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当 元宗 天宝 改元以后……除了选色徵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
- 徵取[zhǐ qǔ]
征收索取;征求取得。 《南史·陈纪下·后主》:“税江税市,徵取百端。”清 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三:“明年冬,秋帆先生 来抚 齐 鲁,同有勒成一书之志。遂商榷条例,博稽群籍,徵取全省碑刻搨本。”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八章第四节:“谋害法不得行,改取废立法,宣称‘帝久病不能君天下’,密电南省各总督抚,征取同意。”
- 徵儥[zhǐ yù]
招买。 谓招徕顾客。《周礼·地官·司市》:“以量度成贾而徵儥,以质剂结信而止讼。”郑玄 注:“徵,召也。儥,买也。物有定价,则买者来也。”贾公彦 疏:“儥买之物贾定,则召买者来。故云徵儥也。”一说卖货不相欺。见 清 俞樾《群经平议·周礼》“司市”。
- 徵集[zhǐ jí]
1.召集。《后汉书·韦彪传》:“徵集名儒,大定其制。”《元典章·诏令·登宝位诏》:“先帝奄弃天下,勋戚元老咸谓大寳之承既有成命,非与前圣宾天而始徵集宗亲设所宜立者比。”清 曾国藩《何君殉难碑记》:“至 霍山,徵集溃兵团勇三千餘人。”
- 徵授[zhǐ shòu]
征召授官。 清 叶廷琯《吹网录·韦津误死》:“及 洛阳 平,高祖 与 津 有旧,徵授諫议大夫。”参见“徵拜”。
- 徵收[zhǐ shōu]
徵收有三重意思:“收取赋税”,“泛指收取”和“招收”。
- 徵痛[zhǐ tòng]
谓受惩罚,遭痛苦。 徵,通“惩”。唐 蒋防《霍小玉传》:“徵痛黄泉,皆君所致。”
- 徵婚[zhǐ hūn]
公开征求配偶。鲁迅《准风月谈·双十怀古》:“战士社代社员征婚。”
- 徵稿[zhǐ gǎo]
按某一要求征求文稿作品。鲁迅《书信集·致王冶秋》:“张英雄 新近给我一信,又有《文学导报》征稿之印刷品寄来。”闻一多《龙凤》:“前些时接到一个新兴刊物负责人一封征稿的信,最使我发生兴味的是那刊物的新颖命名--《龙凤》。”
- 徵实[zhǐ shí]
1.谓具体实在地表达、表现。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
- 徵逐[zhǐ zhú]
1.谓交往过从。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宋 韩维《送孔先生还山》诗:“蚕桑事未起,农里得徵逐。”清 郑燮《范县署中寄弟墨书》:“徐宗于、陆白义 辈,是旧时同学,日夕相徵逐者也。”
- 徵索[zhǐ suǒ]
索取;征派勒索。 唐 李公佐《庐江冯媪传》:“前,又见老叟与媪,据牀而坐,神气惨戚,言语呫囁,有若徵索财物,追逐之状。”《元典章新集·刑部·追理》:“今后似此徵索钱物,勾扰百姓,理合经由有司追理。”明 姚士粦《见只编》卷上:“当事徵索,动至百十,有司患之。”清 恽敬《浙江分巡杭嘉湖道李公墓表》:“州县力匱,则盗正帑应徵索,而岁稽其上供之数,以后岁所供揜之。”
- 徵咎[zhǐ jiù]
灾祸的征兆。 《魏书·天象志一》:“日月五星,象之著者。变常舛度,徵咎随焉。”唐 孟棨《本事诗》有“徵咎”篇。
- 徵拔[zhǐ bá]
征召选拔。《后汉书·盖勋传》:“徵拔英俊,以兴 汉 室。”
- 徵亡[zhǐ wáng]
招致败亡。汉 徐干《中论·法象》:“却犨 以傲享徵亡,冀缺 以敬妻受服。”
- 徵起[zhǐ qǐ]
征召起用。唐 杜甫《洗兵马》诗:“徵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
- 徵拜[zhǐ bài]
征召授官。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 洛阳 北部尉,迁 顿丘 令,徵拜议郎。”《周书·裴宽传》:“武成 二年,徵拜司中大夫。”唐 刘长卿《送梁郎中赴吉州》诗:“但愁徵拜日,无奈借留何!”唐 韩愈《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诗:“已知奏课当徵拜,那復淹留咏白苹。”
- 徵辟[zhǐ bì]
谓征召布衣出仕。 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后汉书·儒林传下·蔡玄》:“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録者万六千人,徵辟并不就。”五代 齐己《闻沉彬赴吴都请辟》诗:“长讶高眠得稳无,果随徵辟起江湖。”金 王若虚《谬误杂辨》:“谢安 初不就徵辟,夫人 刘氏 见家门富贵而 安 独静退,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话説自 汉 以前,人才只是举荐徵辟,故有贤良方正、茂才异等之名,其高尚不出,又有不求闻达之科。”章炳麟《箴新党论》:“郭林宗 以在野之士昵邇公卿,虽不应徵辟,终不出於浮华竞
- 徵理[zhǐ lǐ]
召见审问。《元典章·吏部四·告叙》:“於内若有侵欺係官钱粮等物,必须徵理,及被问公私事务纔候归对了毕,於解由内明白开写追问始末缘由。”
- 徵祥[zhǐ xiáng]
征兆。亦特指祥兆。汉 刘向《说苑·善说》:“陛下之身逾盛,天瑞并至,徵祥毕见。”晋 葛洪《抱朴子·对俗》:“仰望云物之徵祥,俯定卦兆之休咎。”唐 刘知几《史通·汉书五行志错误》:“班 书载此徵祥,虽具剖析,而求诸后应,曾不缕陈,叙事之宜,岂其若是?”《敦煌变文汇录·维摩诘经菩萨品变文(甲)》:“昨宵眼梦有徵祥,今朝得见慈悲相。”
徵[zhǐ]字在结尾的词语
- 遐徵[xiá zhǐ]
谓对远处或以往的事物加以考察。 唐 周鍼《登吴岳赋》:“遐徵众岳,式并嶐崇。”唐 张叔良《五星同色赋》:“逖览传记,遐徵休咎。”
- 八徵[bā zhǐ]
1.谓为识别人才进行的八种考查。《六韬·选将》:“太公 曰:‘知之有八徵: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徵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 流徵[liú zhǐ]
音调名。
- 特徵[tè zhǐ]
1.特别征召。
- 暴徵[bào zhǐ]
同“暴征”。唐 白居易《杜陵叟》诗:“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旧唐书·五行志》:“猛吏淫威奋其毒,暴徵急政破其资。”
- 吉徵[jí zhǐ]
1.幸运的征召。 《汉书·何并传》:“郡中乱,王莽 遣使徵 詡,官属数百人为设祖道,詡 据地哭。掾史曰:‘明府吉徵,不宜若此。’”
- 浮徵[fú zhǐ]
超额征收。 清 贝青乔《哀甬东诗小序》:“鄞县 赋额浮徵逾倍。”
- 考徵[kǎo zhǐ]
考求。 明 方孝孺《茹荼斋记》:“游行四方,考徵生民之利害,揣度风俗之盛衰,综覈古今治乱之由。”
- 激徵[jī zhǐ]
1.指激扬高亢的乐音。徵,五声音阶之一。《汉书·礼乐志》:“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
- 象徵[xiàng zhǐ]
1.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意义。 《长江大桥纪念碑碑文》:“它象征着和平,它象征着幸福,象征着劳动的光辉。”
- 庶徵[shù zhǐ]
各种徵候。《书·洪范》:“八、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风。”孔 传:“雨以润物,暘以乾物,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时,所以为众验。”《朱子语类》卷一一七:“以人事则有八政,以天时则有五纪。稽之於卜筮,验之以庶徵,无所不备。”
- 急徵[jí zhǐ]
1.紧急征召。唐 方干《献王大夫》诗之一:“早赴急徵来凤沼,常陪内宴醉龙楼。”《旧唐书·崔彦昭传》:“独推元老,曾请急徵,以守道而自臻,实荣亲之最重。”
- 鼓徵[gǔ zhǐ]
谓击鼓召众。《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郑玄 注:“大昕,早昧爽,击鼓以召众也。警,犹起也。《周礼》‘凡用乐’,大胥‘以鼓徵学士’。”
- 嚼徵[jiáo zhǐ]
谓调弄音律。 清 吴伟业《楚两生歌》:“一生嚼徵与含商,笑杀 江 南古调亡。”
- 病徵[bìng zhǐ]
1.疾病的征候。
- 派徵[pài zhǐ]
摊派征收。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九》:“盖各里派徵钱粮,譬如本户该徵白银十两,但纳串二三两与粮里,收去银三四两,则粮里絶不敢至其家催办矣。”《清会典事例·户部·计屯贴运》:“赤军四百八十名,按名派徵运费银一两三钱三分。”
徵[zhēng]字在结尾的词语
- 抽徵[chōu zhēng]
征收。 唐 元稹《织妇词》:“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徵早。”
- 表徵[biǎo zhēng]
显露于外的征象。
- 催徵[cuī zhēng]
催促征收田赋租税。宋 乐史《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十二·智州》:“管 文、兰、镇寧、抚水 等四州最偏僻远者。所入赋租,宜州 差人去催徵。”《明史·食货志二》:“既而諭德 顾鼎臣 上钱粮积弊四事:一曰察理田粮旧额……二曰催徵岁办钱粮。”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穀·总论》:“夫有司之职,大要钱穀为重。而钱穀之重祗在催徵、比较、拆贮、解给与漕项收兑数者而已。”
- 榷徵[què zhēng]
征收专卖品之税。《明实录·万历二十九年七月》:“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然榷网之设,密如秋荼,原奏参随,本地光棍以榷徵为奇货。”
徵[zhēng]字在开头的词语
- 徵召[zhēng zhào]
征求召集。《汉书·元帝纪》:“今不良之吏,覆案小罪,徵召证案,兴不急之事,以妨百姓。”南朝 梁 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一:“今所以相徵召者,一以助事佐事,二以受业治身。”《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听得 杨得意 举荐 司马相如,蒙朝庭徵召去了。”叶圣陶《寒晓的琴歌》:“他们夜间应人家的征召,当然没有练习的功夫;此刻是清晨,征召他们的人睡了,他们才得在那里豫备他们的功课。”
- 徵信[zhēng xìn]
考核证实;取信,凭信。 唐 柳宗元《徵咎赋》:“再徵信乎策书兮,谓炯然而不惑。”清 方苞《台拱冈墓碣》:“豫为铭幽之文,其言视不肖子 苞 为可徵信於后世。”沉昌直《<柳溪竹枝词>序》:“故大之如二《雅》三《颂》,既在在为国故朝章所寄;小之即閭巷歌謡,所陈者不出一乡一里之间,而语本天真,事皆徵信,寥寥短章,亦实为一方志乘之所自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志怪之作,《庄子》谓有齐谐,《列子》则称夷坚,然皆寓言,不足徵信。”
- 徵聘[zhēng pìn]
1.谓征召诸侯聘问。《左传·宣公九年》:“春,王使来徵聘。夏,孟献子 聘于 周,王以为有礼,厚贿之。”杨伯峻 注:“徵聘者,示意 鲁 遣使往 周 聘问也。”
- 徵庸[zhēng yōng]
谓被征召任用。《书·舜典》:“舜 生三十徵庸。”孔 传:“言其始见试用。”蔡沉 集传:“徵,召也。舜 生三十年,尧 乃召用。”明 何景明《寄赠王子衡》诗:“文彩惊流辈,徵庸忆往年。”
- 徵言[zhēng yán]
验证言辞。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将覈其论,必徵言焉。”《梁书·沉约传》:“徒徵言於石椁,遂延灾于金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