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新华字典>四组词

四相关字典

四[sì]字在开头的词语

  • 四言诗[sì yán shī]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中国古代诗歌最早形成的诗体,始于春秋以前的《诗经》等。魏晋以后,五七言诗盛行,作四言诗者渐少。
  • 四楞[sì léng]
      见“四棱”。
  • 四端[sì duān]
      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开端﹑萌芽。
  • 四洲[sì zhōu]
      即四大洲。
  • 四溟[sì míng]
      1.亦作“四冥”。 2.四海,四方之海。 3.指全国﹑天下。
  • 四库全书[sì kù quán shū]
      丛书名。1773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完成。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传世的各种重要著作,凡不利于清王朝统治和封建礼教的著作多排斥不录。共缮写七部。 中国清代编修的大型综合丛书。乾隆38年
  • 四要[sì yào]
      旧指治理狱讼的四点要诀。
  • 四施[sì shī]
      1.向四周散布。 2.佛教语。僧徒修习的四种布施: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见《菩萨戒经》。
  • 四膳[sì shàn]
      古代四季的食物。
  • 四分[sì fēn]
      1.分为四份。 2.向四方散开。 3.指四分历。
  • 四近[sì jìn]
      1.指君王周围的近臣。 2.犹附近﹑四周。 周围邻近的地方,形容距离不远之处四近有许多商店
  • 四邻[sì lín]
      1.犹四辅。天子左右的大臣。 2.四方邻国。 3.周围邻居。 4.四方;周围。 5.指周围邻近的人。 周围的邻居;左邻右舍街坊四邻
  • 四院[sì yuàn]
      唐代太常寺有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应及伐国所获之宝,禘祫则陈于庙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服;三曰乐县院,藏六乐之器;四曰神厨院,藏御廪及诸器官奴婢。见《新唐书.百官志三》。
  • 四圣谛[sì shèng dì]
      佛教以苦﹑集﹑灭﹑道为四圣谛。又称四谛。为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苦为生老病死等;集为妄心能生起种种惑业,感招苦果;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八正道等,以能通于涅盘。
  • 四营[sì yíng]
      《易》筮语。谓四度经营蓍策,乃成《易》之一变。
  • 四正四奇[sì zhèng sì qí]
      古阵法名。
  • 四犯[sì fàn]
      古代乐曲转调的名称。曲调中宫调犯四调者谓之四犯。唐人以为犯有正﹑旁﹑偏﹑侧四种,即宫犯宫为正犯,宫犯商为旁犯,宫犯角为偏犯,宫犯羽为侧犯。其实宫调可犯商﹑角﹑羽诸调,而十二宫之间则不容相犯。宋姜夔《凄凉犯》词序:“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字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其他准此。唐人《乐书》云:‘犯有正﹑旁﹑偏﹑侧。宫犯宫为正,宫犯商为旁,宫犯角为偏,宫犯羽为侧。’此说非也。十二宫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宫特可犯商﹑角﹑羽耳。”
  • 四处[sì chù]
      四方,各处。
  • 四离[sì lí]
      1.作诗的四种避忌。 2.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前一天的合称。详“四离四絶”。
  • 四圭[sì guī]
      古代贵族祭天所用的礼器。由整块玉雕成,中央为璧,四面锐出为圭,故称。
  • 四卫[sì wèi]
      1.四方卫服之国。古代指王城以外四周拱卫的诸侯国。 2.四方之职。 3.四肢。
  • 四封[sì fēng]
      1.四面疆界。 2.四境之内;四方。
  • 四壁厢[sì bì xiāng]
      四面,四周。
  • 四域[sì yù]
      四周界限。指四方之内。
  • 四句[sì jù]
      1.指近体诗中的绝句。因一首四句,故称。 2.指佛经中的偈。因四句合为一偈,故称。
  • 四履[sì lǚ]
      古代所封诸侯土地的四周范围:地狭乎四履。
  • 四君子[sì jūn zǐ]
      1.国画中对梅﹑竹﹑兰﹑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明万历间黄凤池辑《梅竹兰菊四谱》,陈继儒称为“四君”,后又称“四君子”。 2.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种中药的合称。
  • 四四方方[sì sì fāng fāng]
      形容物体的形状像正方体的意思。
  • 四先生[sì xiān shēng]
      1.宋谢良佐﹑游酢﹑吕大临﹑杨时,均为理学家程颐的弟子,时称“四先生”。见《宋史.道学传二.谢良佐》。 2.宋崔鷃﹑陈恬皆戊戌生,田昼﹑李豸皆己亥生,并居颍昌阳翟,四人均反对熙宁变法,合称“戊己四先生”。见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四。
  • 四通[sì tòng]
      谓与四方相通。
  • 四照[sì zhào]
      1.(光华)照耀四方。 2.指光华四照的花。
  • 四游[sì yóu]
      1.古人认为大地和星辰在一年的四季中,分别向东﹑南﹑西﹑北四极移动,称“四游”。 2.指四季,四时。 3.即四极。指日月周行四方所达的最远点。
  • 四部众[sì bù zhòng]
      佛教语。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 四愁诗[sì chóu shī]
      诗篇名。东汉张衡作。衡借诗寓意,抒发心烦纡郁之情。诗分四章,每章七句,每句七言,初具了七言诗的形式。后用以指抒发忧郁情怀的诗篇。
  • 四言[sì yán]
      1.四个字。多指诗句的字数。 2.指四言诗。
  • 四季豆[sì jì dòu]
      菜豆。通称芸豆。豆科。一年生草本。蔓生或矮生。叶为具有三片小叶的复叶,小叶菱形。花白色﹑黄色或带紫色,荚果较长,种子白色﹑褐色﹑蓝黑色或绛红色,有花斑。嫩荚作蔬菜。种子可作粮食,又可入药,有利尿﹑消肿等作用。亦专指这种植物的荚果或种子。
  • 四蛇[sì shé]
      四蛇有多重涵义:1、神话传说,守护颛顼帝和九嫔的四条蛇;2、佛教术语,四蛇来比喻“地水火风”;3、干支纪年里,以蛇命名的年月日时,即蛇年蛇月蛇日蛇时,地支为“巳年巳月巳日巳时”。
  • 四厢[sì xiāng]
      1.古军队编制名。 2.朝会奏乐之地。 3.四周。 4.宋时京城附近的居民管理区。
  • 四乡[sì xiāng]
      四方。
  • 四翁[sì wēng]
      指商山四皓。
  • 四拜[sì bài]
      1.古代表示庄重的拜礼。 2.明洪武九年定大祀拜礼:迎神四拜,饮福受胙四拜,送神四拜,共十二拜而毕。参阅《明史.礼志一》。
  • 四位[sì wèi]
      1.旧指个人修养的四个方面。 2.封建君王所应修持的四个方面。 3.指四个方位。
  • 四扇屏[sì shàn píng]
      上面有绘画或文字的四幅屏条。屏条之间的画﹑文有一定的联系。如春﹑夏﹑秋﹑冬,梅﹑兰﹑竹﹑菊等。
  • 四辈[sì bèi]
      1.主持四时助祭的诸侯之长。 2.众人,四方之人。 3.佛教语。指佛﹑菩萨﹑圆觉﹑声闻。 4.佛教语。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即僧﹑尼及在家奉佛的男﹑女。
  • 四相[sì xiāng]
      三国时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四人先后任蜀相(尚书令),时称“四相”。因有贤名,亦号“四英”。
  • 四泾[sì jīng]
      指江﹑河﹑淮﹑济四水。
  • 四外[sì wài]
      四方;四处。 周围;四处我高兴地站起来,到船头四外眺望,尽量欣赏石湖的胜景。——《石湖》
  • 四方步[sì fāng bù]
      斯斯文文的,大而慢的步子。 跨度大而行慢,形态很悠闲的步子迈着四方步
  • 四合[sì hé]
      1.四面围拢。 2.四方配合;四面相应。
  • 四存[sì cún]
      清初颜元着《存性》﹑《存学》﹑《存治》﹑《存人》四编,合称“四存”。颜强调力学致知,习事见理,反对程朱派理学的理在事先﹑知先行后的唯心论的先验论,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在当时发生了广泛的影响。
  • 四向[sì xiàng]
      1.向着四面;四出。 2.四周;四方。 3.佛教谓须陀洹(预流)向﹑斯陀含(一来)向﹑阿那含(不还)向﹑阿罗汉(无生)向为“四向”。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为小乘四果,向其果位进修,故谓之“向”。
  • 四上[sì shàng]
      1.指四种上乘的音乐。《楚辞.大招》:“代秦郑卫,鸣竽张只。伏戏《驾辩》,楚《劳商》只。讴和《扬阿》,赵箫倡只……四上竞气,极声变只。”洪兴祖补注:“四上,谓声之上者有四,谓代秦郑卫之鸣竽也,伏戏之《驾辩》也,楚之《劳商》也,赵之箫也。”《初学记》卷十五引南朝梁王暕《观乐应诏》诗:“参差陈九夏,依迟分四上。”一说:四﹑上,为笛色谱中两种音调。四即宫,上即商。“四上竞气,极声变只”,谓宫声由商而争上,至极而变。见蒋骥《山带阁注楚辞.馀论下》引清毛奇龄《竟山乐录》。 2.指国君。
  • 四六体[sì liù tǐ]
      骈文的一体。详“四六”。
  • 四诊八纲[sì zhěn bā gāng]
      指中医通过望、问、闻、切四诊手段,诊察病情,以及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对病情进行归纳分析和辨别的方法。
  • 四方馆[sì fāng guǎn]
      官署名。隋炀帝时置,对东西南北四方少数民族,各设使者一人,掌管往来及互相贸易等事,隶属鸿胪寺。唐以通事舍人主管,隶属中书省。宋置四方馆使,掌管文武官朝见辞谢,国忌赐香及诸道元日﹑冬至﹑朔旦﹑庆贺章表﹑郊祀﹑朝蕃官﹑贡举人﹑进奉使﹑京官﹑致仕官﹑道释﹑父老陪位等事。其职务与隋唐不同。明有四夷馆清有会同四译馆,职务同隋唐四方馆。参阅《文献通考.职官五》。
  • 四等[sì děng]
      1.四种等级。 2.指字音之四等。 3.即四无量心。
  • 四脚蛇[sì jiǎo shé]
      蜥蜴的俗称。
  • 四虎[sì hǔ]
      清苏廷魁﹑陈庆镛﹑朱琦﹑金应麟为言官,敢犯颜直谏,时称“四虎”。
  • 四罪[sì zuì]
      谓舜治共工﹑歡兜﹑三苗﹑鲧四凶之罪。
  • 四畿[sì jī]
      古代指离王城五百里的周围地方,是天子直接管辖的范围。
  • 四深[sì shēn]
      指作诗在体势﹑作用﹑声对﹑义类四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
  • 四郊[sì jiāo]
      1.都城四周的地区。 2.泛指郊外。 城市四周的地方;郊外四郊农事兴,老稚迭歌舞。——陆游《春雨》
  • 四荒[sì huāng]
      1.四方荒远之地。 2.指四种荒诞的嗜酒行为。
  • 四季调[sì jì diào]
      民间曲调。也叫孟姜女调﹑唱春调。常为十二叠,每月一叠,也可按四季分为四叠。每叠七言四句,除第三句外,均押平韵。清代流行至今。今被有些戏曲剧种﹑曲艺曲种收为曲牌。
  • 四射[sì shè]
      1.古代四种射礼。即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见《礼记.射义》清孙希旦集解。 2.向四面发散﹑放射。
  • 四冲[sì chōng]
      控扼四方的要地。
  • 四大家族[sì dà jiā zú]
      即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四大家族。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表。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四大家族即开始与美英等帝国主义和本国地主阶级相勾结,利用反动政权,掠夺人民财富,垄断全国经济命脉,形成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蒋介石政权的经济基础。其中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通称“四行两局”)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金融垄断的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收了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组成部分。
  • 四大部洲[sì dà bù zhōu]
      即四大洲。
  • 四睨[sì nì]
      犹四望。眺望四方。
  • 四虚[sì xū]
      1.空旷无涯。 2.指四方或四方天空。 3.指近体律诗中,颔联和颈联不用具体景物,而用抽象词汇的情况。 4.中医学名词。指心虚﹑肺虚﹑肝虚﹑肾虚。
  • 四食[sì shí]
      佛教称食有四种:一﹑段食;二﹑触食;三﹑思食;四﹑识食。或称:段食﹑更乐食﹑念食﹑识食。见《法苑珠林》卷一一八。
  • 四时主[sì shí zhǔ]
      神名。主四时。秦汉所祠的八神之一。
  • 四德[sì dé]
      ①见“三从四德”。②儒家提倡的孝、悌、忠、信四种道德。 封建礼教指妇女应尊从的四种德行,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
  • 四六风[sì liù fēng]
      初生婴儿疾病。即脐风。发病多在出生后四天至六天。
  • 四美[sì měi]
      1.四种美好之事。指治﹑安﹑显﹑荣。 2.四种美好之事。指音乐﹑珍味﹑文章﹑言谈。 3.四种美好之事。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典出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4.四种美好之事。指仁﹑义﹑忠﹑信。 5.四种美好之事。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详“五讲四美”。
  • 四周[sì zhōu]
      周围。 周围地区四周的郊区
  • 四极[sì jí]
      1.四方极远之地。 2.指四方极远之国。 3.四境。 4.古代神话传说中四方的擎天柱。 5.古代天文学名词。指日月周行四方所达的最远点。 6.指四肢。
  • 四神[sì shén]
      1.指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星之精。 2.指南海祝融﹑北海玄冥﹑东海勾芒﹑西海蓐收四神。
  • 四声[sì shēng]
      古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总称。由古四声演变而来的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叫四声。
  • 四呼[sì hū]
      音韵学名词。汉语音韵学家依据口﹑唇的形态将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合称四呼。四呼之名,始见于清潘耒《类音》。现代汉语语音学则是依据韵母的韵头或韵腹来确定四呼的。参见“等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 四实[sì shí]
      1.旧指妇女孝友﹑柔谦﹑外和﹑内敏四德。 2.指近体律诗中,颔联和颈联皆写实在景物的情况。
  • 四塞[sì sài]
      1.指四方屏藩之国。 2.指四境皆有天险,可作屏障。 3.指四方边塞,边境。
  • 四饭[sì fàn]
      1.古代天子每天的四餐。汉班固《白虎通.礼乐》:“王者所以日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王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餔食,少阴之始也;暮食,太阴之始也。” 2.天子进食时奏乐的乐官名。 3.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 四双八拜[sì shuāng bā bài]
      犹四起八拜。
  • 四战[sì zhàn]
      犹言四面受敌。
  • 四禁[sì jìn]
      1.四种戒止的事。指君主的四禁。 2.四种戒止的事。指唐代中书舍人的四禁。
  • 四臣[sì chén]
      四类贤能的臣子。指社稷之臣﹑腹心之臣﹑谏诤之臣﹑执法之臣。
  • 四溢[sì yì]
      指液体或气味从容器中溢出或漫延开来。如:酒香四溢。
  • 四注[sì zhù]
      1.四周环绕。 2.指四周环绕的走廊。 3.指屋宇﹑棺椁四边有檐,可使顶上的水从四面流下。
  • 四兽[sì shòu]
      1.古人以龙﹑虎﹑凤﹑龟四兽为动物之首,阴阳家则附会成天上苍龙﹑白虎﹑朱鸟﹑玄武四星宿。 2.指虎﹑豹﹑熊﹑罴。
  • 四大发明[sì dà fā míng]
      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由中国人发明,然后相继传入世界各地。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四大贡献,通称四大发明。
  • 四方[sì fāng]
      1.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天下;各处。 3.指四方诸侯之国。 4.指京城以外的地区。 5.指四方之神。 6.指正方形或立方体。
  • 四清[sì qīng]
      1.乐律名。指宫清﹑商清﹑角清﹑征清四高声。 2.四位清高的人,即晋王羲之﹑唐轩辕弥明﹑卢仝﹑宋林逋的合称。见元揭傒斯《题四清图》诗。
  • 四目[sì mù]
      1.四只眼睛;两双眼睛。 2.能观察四方的眼睛。
  • 四夷[sì yí]
      古代指居于我国四周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四夷来朝。
  • 四分音符[sì fēn yīn fú]
      是一种音符时值。在五线谱记法中,四分音符表示为一个实心的椭圆符头加上一个不带符尾的符干(如右图左边的记号)。
  • 四梵[sì fàn]
      佛教语。谓色界四禅诸天之王。
  • 四行[sì háng]
      1.指仁﹑义﹑礼﹑智四种德行。 2.指孝﹑忠﹑信﹑悌四种德行。 3.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种德行。亦称四德。 4.即四科。汉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 5.佛教语。指菩提﹑福德﹑智慧﹑羯磨。 古代自然哲学家所说的物质世界赖以构成的各种简单的实体(如气、水、火、土)之一
  • 四足[sì zú]
      1.四只脚。指兽类。 2.四肢。
  • 四绝[sì jué]
      1.传称四种高超的技艺或难得的事物。(1)南朝陈洪偃貌、义、诗、书号为“四絶”。见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七。(2)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郎馀令》:“餘令善画,唐秘书省内落星石,薛稷画鹤,贺知章草书,餘令凤,相传为四絶。”(3)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庆历中,滕子京謫守巴陵,治最为天下第一。政成,重修岳阳楼。属范文正公为记,词极清丽,苏子美书石,邵餗篆额,亦皆一时精笔,世谓之‘四絶’云。”(4)指《诗经》、《楚辞》、草书、画。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四绝》。
  • 四书院[sì shū yuàn]
      宋初各地所设书院甚多,其中以江西星子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最著名,合称四书院。宋王应麟《玉海.宫室.宋朝四书院》:“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老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白鹿洞为尤着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一说指白鹿洞﹑石鼓(在湖南衡阳)﹑应天﹑岳麓四书院。参阅《文献通考.学校七》。
  • 四书[sì shū]
      1.《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元皇庆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为根据。明清相沿不改。 2.指四部书。
  • 四仰八叉[sì yǎng bā chā]
      人仰面朝天,四肢分开不雅观的姿态。
  • 四檐[sì yán]
      屋顶向四旁伸出的边沿部分。
  • 四镇[sì zhèn]
      1.四座大山。镇,一方的主要山岳。 2.镇守四方的四将军。汉晋之世,有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各一人,称为四镇。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3.北魏以碻磝﹑滑台﹑洛阳﹑虎牢为河南四镇。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地理.河南四镇》。 4.唐代称朔方﹑泾原﹑陇右﹑河东四节度为四镇。见《新唐书.陆贽传》。又以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为西境四镇。见《新唐书.王孝杰传》。
  • 四周围[sì zhōu wéi]
      口语。犹周围。
  • 四爱[sì ài]
      晋陶潜爱菊﹑宋周敦颐爱莲﹑宋林逋爱梅﹑宋黄庭坚爱兰,谓之四爱。见元虞集《四爱题咏序》。
  • 四种[sì zhǒng]
      指黍﹑稷﹑稻﹑麦。
  • 四业[sì yè]
      1.指《诗》﹑《书》﹑礼﹑乐。 2.指士﹑农﹑工﹑商四民之业。
  • 四顾[sì gù]
      1.环视四周。 2.指四面。 向四面环视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阿Q正传》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唐. 李白《行路难》
  • 四棱简[sì léng jiǎn]
      见“四楞锏”。
  • 四垣[sì yuán]
      1.四周的围墙。 2.本指周天的星区,引申指四周天空。
  • 四监[sì jiān]
      1.古代掌管山﹑泽﹑林﹑川的官员。 2.指周代县属四郡所设的郡大夫。
  • 四休居士[sì xiū jū shì]
      见“四休”。
  • 四棱[sì léng]
      1.四面有棱角。 2.四方角落,四周。
  • 四妃[sì fēi]
      1.四位妃子。指黄帝四妃。 2.四位妃子。指帝喾四妃。 3.四位妃子。初唐有贵﹑淑﹑德﹑贤四妃。
  • 四金刚[sì jīn gāng]
      即四大金刚。
  • 四出[sì chū]
      1.向四面延伸;从四处长出。 2.指到各处去。 3.指四出文钱。古代货币名,因钱背有纹四出,故称。
  • 四统[sì tǒng]
      君王治国安民的四准则。
  • 四民[sì mín]
      旧称士﹑农﹑工﹑商为四民。
  • 四灵[sì líng]
      1.指麟﹑凤﹑龟﹑龙四种灵畜。 2.指传说中的苍帝﹑黄帝﹑白帝﹑黑帝四神帝。 3.指古代神话中掌东西南北四方之神。 4.古代又用以指东西南北四方的星宿。 5.南宋永嘉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的合称。照字灵晖,有《芳兰轩集》;玑号灵渊,有《二薇亭集》;卷字灵舒,有《西岩集》;师秀号灵秀,有《清苑斋集》。字中圴有“灵”字,故称。参阅《四库全书总目.别集十五》。
  • 四试[sì shì]
      1.古代诸侯﹑州伯定期考核官吏的制度。 2.指科举中的四级考试。
  • 四世[sì shì]
      1.四代。 2.佛教语。指所谓圣世(释迦在世时代)﹑正世(释迦灭后一千年间)﹑像世(次一千年间)﹑末世(次一万年间)。
  • 四边[sì biān]
      1.四境。 2.四方,四周。 周围、四 处四边儿都是敌人
  • 四对[sì duì]
      指旧体诗文中的四种对仗。
  • 四旋体诗[sì xuán tǐ shī]
      如在回旋体诗中那样频繁出现或在固定间隔中出现叠句的诗。 如在回旋体诗中那样频繁出现或在固定间隔中出现叠句的诗
  • 四铁御史[sì tiě yù shǐ]
      指明代御史冯恩。冯擢南京御史,因极论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的奸状,帝怒,下狱论死。比朝审,鋐当主笔,恩不屈,且骂鋐,历数其罪。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参阅《明史.冯恩传》。
  • 四边净[sì biān jìng]
      宋时巾制。
  • 四论[sì lùn]
      佛教四部经论的合称。即《中观论》﹑《十二门论》﹑《百论》﹑《大智度论》。按,《百论》系提婆着,另三论均系龙树所著。
  • 四合房[sì hé fáng]
      一种旧式住宅建筑:正面为上房,东西为厢房,南面为倒厅,四面相对,形如“口”字,中央为庭院空地,故又称四合院。
  • 四时节[sì shí jié]
      谓一日之内有四季的气候变化。
  • 四涂[sì tú]
      四途。通向四方之路。
  • 四弘誓愿[sì hóng shì yuàn]
      佛教语。谓习大乘求菩萨果者所立的四种大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尽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亦省作“四弘”。
  • 四衢[sì qú]
      1.四通八达的大路。 2.指四出的通路。 3.通达四方。 4.交错歧出貌。
  • 四守[sì shǒu]
      1.四种守卫的方法。 2.犹四方。 3.星名。
  • 四维[sì wéi]
      指自古提倡的礼义廉耻四种德行。旧时为治国之纲。
  • 四诗[sì shī]
      1.即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的合称。汉代传《诗经》的有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称“鲁”﹑“齐”﹑“韩”三家诗,为今文诗学,两汉时皆立于学官,魏晋以后逐渐衰亡。三家诗除存《韩诗外传》外,馀均亡佚。又有鲁人毛亨,亦传《诗经》,称毛《诗》,为古文诗学,先在民间传授,盛行于东汉。魏晋后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四家对诗义的说明﹑文字的解释,均有所不同,参阅清陈乔枞《四家诗异文考》。参见“毛诗”﹑“三家诗”。 2.《诗经》的四体:《风》﹑《大雅》﹑《小雅》﹑《颂》。 3.称《南》(《
  • 四奸[sì jiān]
      指聋﹑昧﹑顽﹑嚚四恶。
  • 四征[sì zhēng]
      1.四面征讨。 2.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将军的合称。
  • 四机[sì jī]
      1.用兵的四个方面的机密或机宜。 2.佛家指人天机﹑二乘机﹑菩萨机﹑佛机。参阅隋智顗《法华经文句》卷十下。
  • 四夷馆[sì yí guǎn]
      1.北魏时在洛阳城南所设的宾馆,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 2.明永乐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后增八百﹑暹罗二馆。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 四界[sì jiè]
      1.周围的界限。 2.佛教语。即地﹑水﹑火﹑风。
  • 四戚[sì qī]
      旧指四种亲近的关系。
  • 四合头[sì hé tóu]
      即四合房。
  • 四禅天[sì chán tiān]
      佛教有三界诸天之说。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诸天又分为四禅:初禅为大梵天之类;二禅为光音天之类;三禅为遍净天之类;四禅为色究竟天之类。色究竟天为色界的极处。参阅《法苑珠林》卷五。
  • 四隤山[sì tuí shān]
      山名。在安徽和县北七十五里。
  • 四佐[sì zuǒ]
      1.指四位辅佐大臣。 2.指脾﹑肾﹑肝﹑肺。
  • 四学[sì xué]
      1.指周分设于四郊的学校。《礼记.祭义》:“天子设四学。”郑玄注:“四学,谓周四郊之虞庠也。”一说指周﹑殷﹑夏﹑虞四代之学。孔颖达疏:“天子设四学者,谓设四代之学,周学也,殷学也,夏学也,虞学也。” 2.指南朝宋设立的儒﹑玄(道)﹑史﹑文四学馆。
  • 四眠[sì mián]
      指蚕的大眠。蚕不食不动的状态叫眠,有初眠﹑二眠﹑三眠﹑大眠之别。
  • 四筵[sì yán]
      四席,四座。借指四周座位上的人。
  • 四海[sì hǎi]
      1.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 3.指全世界各处。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 6.神祇名。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 四背[sì bèi]
      指四件违反常情的事。
  • 四教[sì jiào]
      1.旧时的四项教育科目。所指因教育对象而异。
  • 四聪[sì cōng]
      1.能远闻四方的听觉。 2.指三国魏夏侯玄等四人。
  • 四枝[sì zhī]
      同“四肢”。
  • 四胡[sì hú]
      乐器名。形状与二胡相同,因有四条弦,故名。第一﹑第三两弦与第二﹑第四两弦同音。常用以伴奏大鼓等曲艺。
  • 四禅定[sì chán dìng]
      佛教语。色界初禅天至四禅天的四种禅定。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时,忽觉身心凝然,遍身毛孔,气息徐徐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为初禅天定;然此禅定中,尚有觉观之相,更摄心在定,觉观即灭,乃发静定之喜,是为二禅天定;然以喜心涌动,定力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以发,此为三禅天定;然乐能扰心,犹未彻底清净,更加功不已,出入息断,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此为四禅天定。参见“四禅天”。
  • 四库书[sì kù shū]
      即四部书。
  • 四京[sì jīng]
      1.唐代以长安(中京)﹑洛阳(东京)﹑太原(北京)﹑凤翔(西京)为四京。 2.宋代以开封府(东京)﹑河南府(西京)﹑应天府(南京)﹑大名府(北京)为四京。 3.辽代以临潢府(上京)﹑辽阳府(东京)﹑析津府(南京)﹑大同府(西京)为四京。
  • 四象[sì xiàng]
      中国古代为便于观察和研究星空,将星空分成的四个大组。即将二十八宿分成四大组,每组七宿,合成一象。四组分别同四个方向、四种颜色、四种动物相匹配。具体对应关系为:东方苍龙,青色;南方朱雀,红色;西方白虎,白色;北方玄武,黑色。
  • 四味果[sì wèi guǒ]
      四味木的果实。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五.附录诸果二十三种》。详“四味木”。
  • 四旁[sì páng]
      1.四门之旁。 2.四近,四周。 3.指村旁﹑宅旁﹑道旁﹑水旁。 4.四极,四境。 指附近的地方
  • 四隈[sì wēi]
      四角。
  • 四稍[sì shāo]
      见“四梢”。
  • 四攻[sì gōng]
      从四个方面克敌制胜。
  • 四圣[sì shèng]
      1.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尧﹑舜﹑禹﹑汤。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伏羲﹑轩辕(黄帝)﹑高辛(帝喾)﹑禹。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周公﹑太公﹑召公﹑史佚。《大戴礼记.保傅》载,成王中立而听朝,周公常立于前,太公常立于左,召公常立于右,史佚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唐代肃宗﹑代宗﹑德宗﹑顺宗。 6.医家称黄帝﹑岐伯﹑秦越人(扁鹊)﹑张机为“四圣”。清黄元御着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稿.艺文
  • 四品乐[sì pǐn lè]
      汉代大予乐﹑周《颂》雅乐﹑黄门鼓吹乐﹑短箫铙歌乐的合称。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四品乐》。
  • 四门学[sì mén xué]
      古代学校名。北魏正始四年创立四门小学,初设于京师四门,后与太学同在一处。唐代四门学为大学,隶国子监,传授儒家经典,性质与国子学﹑太学同,惟学生家庭出身品级较低。隋代及北宋亦设四门学,存在时间很短。元以后废。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上》。
  • 四隩[sì ào]
      1.亦作“四奥”。 2.四方的边远地区。 3.引申为四方的邻国。 4.四方边远地区的人。
  • 四鄙[sì bǐ]
      1.四方边境地区。 2.指四境边民。
  • 四失[sì shī]
      学习上的四种过失。
  • 四孟[sì mèng]
      农历四季中每季头一个月的合称。即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
  • 四奥[sì ào]
      见“四隩”。
  • 四显[sì xiǎn]
      指战国楚屈原,西汉贾谊﹑龚胜,三国魏嵇康四位名士。
  • 四伯[sì bó]
      1.主四岳之官。 2.晋时大鸿胪陈留江泉以能食为谷伯,豫章太守史畴以大肥为笨伯,散骑郎高平张嶷以狡妄为猾伯,羊聃以狼戾为琐伯,人称四伯,以拟古之四凶。见《晋书.羊曼传》。
  • 四谛[sì dì]
      佛教基本教义之一。指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即苦、集、灭、道四谛。
  • 四不相[sì bù xiàng]
      即四不像。因形状奇特,在某些神话小说中被描写成有仙术的怪兽。
  • 四物[sì wù]
      四方出产的物品。
  • 四川省[sì chuān shěng]
      简称“川”,别称“蜀”。在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面积48.47万平方千米。人口8163万(1995年),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有彝、藏等少数民族。明代置四川布政使司(省级),清代为四川省。省会成都。东部为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区;西部属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主要河流有长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岷江和嘉陵江等。水能丰沛。工业部门较齐全,以重工业为主。东部四川盆地农业发达,稻米、油菜籽、桑蚕茧和生猪产量居全国前列。西部为中国重要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
  • 四人[sì rén]
      四民。
  • 四列[sì liè]
      相传夏禹治山导水,有三条﹑四列之说。“四列”说创于郑玄,谓由北至南将山脉分成四列。
  • 四放[sì fàng]
      指舜放逐四凶之事。
  • 四忌[sì jì]
      1.四种忌讳。宋曾巩《后耳目志》:“著书忌早,处事忌扰,立朝忌巧,居室忌好。作《四忌铭》,以致吾老。” 2.四种忌讳。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邓志宏曰,诗有四忌:学白乐天者忌平易,学李长吉者忌奇僻,学李太白者忌怪诞,学举子诗者忌说功名。”
  • 四仪[sì yí]
      1.四方所遵照的准则。 2.言行的四条准则。 3.见“四威仪”。
  • 四带[sì dài]
      谓四周围绕。
  • 四离四绝[sì lí sì jué]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前一天合称“四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合称“四絶”。 旧时星相术士以为忌日。
  • 四两红肉[sì liǎng hóng ròu]
      指心,良心。
  • 四击头[sì jī tóu]
      戏曲锣经。音响﹑节奏均强,由于大锣在小锣和钹的配合下共击四记而得名。也称四记头。用以配合剧中人的亮相等动作。
  • 四散[sì sàn]
      1.向四面散开。 2.散布,抛撒。 向四周分散乌云四散,被风吹成了碎片
  • 四摄[sì shè]
      佛教语。谓菩萨为摄受众生归依佛法而常行的四事。布施摄:惠以财物﹑佛法等;爱语摄:善言慰喻;利行摄:行善利人;同事摄:分身示现,随机教化。语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闻持品》:“是诸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四事摄无量百千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 四离四絶[sì lí sì jué]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前一天合称“四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合称“四絶”。旧时星相术士以为忌日。
  • 四士[sì shì]
      1.指禹﹑契﹑皋陶﹑后稷。 2.指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 3.指伍子胥﹑辅果﹑穆生﹑邹阳。 4.指蜀中四士:司马相如﹑严君平﹑王褒﹑扬雄。 5.指吴中四士:包融﹑贺知章﹑张旭﹑张若虚。
  • 四大[sì dà]
      即“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1957年开始出现于中国。“文化大革命”中恶性发展。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将其列为人民的民主权利。因其没有起过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积极作用,反而妨碍了人民正常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1980年全国人大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通过决议,取消了宪法中关于“四大”的规定。
  • 四印[sì yìn]
      旧指四种修养身心之道。
  • 四至八到[sì zhì bā dào]
      古代地理图书,用“四至”(东﹑西﹑南﹑北四正)或“八到”(合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表示州县方位距离,合称“四至八到”。元人始用四正表示四方州县地界距离,称“某方至某处界几里”,名为“四至”;合四正﹑四隅表示八方城关距离,称“某方到某城(关)几里”,名为“八到”。“四至八到”连标始见于《太平寰宇记》,是泛指所至地界。“四至”“八到”有确定义例。始见《大元大一统志》,但此后未被普遍采用。
  • 四援[sì yuán]
      四邻的援助。
  • 四堵墙[sì dǔ qiáng]
      指用银皮包裹铅胎的假银锭。
  • 四果[sì guǒ]
      1.佛教语。声闻乘圣果有四,旧译依梵语称为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新译将前三果译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仍其旧。 2.宋代民间教派名。
  • 四书文[sì shū wén]
      明清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多取“四书”语命题,亦称八股文﹑时文。详“八股”。
  • 四末[sì mò]
      四肢。
  • 四楞鐧[sì léng jiǎn]
      亦作“四棱简”。有四条棱的鞭类兵器。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三股叉,四楞鐧,耀日争光;五方旗,六沉鎗,遮天映日。”《水浒传》第六三回:“三股叉直迸寒光,四棱简横拖冷雾。”
  • 四六骈俪[sì liù pián lì]
      指四六文。
  • 四危[sì wēi]
      旧时迷信说法,谓墓地的四种不祥之兆。
  • 四仙桌[sì xiān zhuō]
      小的方桌每边只坐一个人。 一种桌子,正方形,每边可坐一人
  • 四输[sì shū]
      见“四轮”。
  • 四野[sì yě]
      四面放眼无边无际的原野:四野草莽|茫茫四野。
  • 四致[sì zhì]
      遍于四方。 〈方〉∶恰当;妥贴写上这段话,问题回答得就更四致了
  • 四苦[sì kǔ]
      1.佛教以生﹑老﹑病﹑死为四苦。见《大乘义章》三。 2.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其竹则二箭殊叶,四苦齐味。”自注:“四苦,青苦﹑白苦﹑紫苦﹑黄苦。”这是说苦笋的外壳虽然颜色不同,但苦味是一样的。
  • 四部书[sì bù shū]
      中国古代书籍统分为四大类,故称。晋荀勖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着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东晋李充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隋唐以后沿用此种分法,称为经﹑史﹑子﹑集。后亦用以泛指群书。
  • 四参[sì cān]
      指朝廷四参官。
  • 四壁[sì bì]
      1.四面墙壁。 2.《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后以“四壁”形容家境贫寒,一无所有。 3.指屋内的四面。 4.四面营垒。
  • 四畅[sì chàng]
      1.阴﹑阳﹑刚﹑柔四气协调通畅。 2.指理发﹑搔背﹑剔耳﹑刺鼻四项使人体舒适的事。
  • 四部[sì bù]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西晋荀勖《晋中经簿》最早以甲、乙、丙、丁四部著录图书,《隋书.经籍志》把甲、乙、丙、丁四部定名为经、史、子、集,确定了四部的名称和顺序,此后历代沿用。
  • 四临[sì lín]
      四面逼近。
  • 四险[sì xiǎn]
      四周险要。又指四周的险要处。
  • 四谷[sì gǔ]
      1.指秬﹑秠﹑穈﹑芑四种谷物。 2.泛指四种谷物。
  • 四同[sì tóng]
      国都近郊四面方百里之地。
  • 四钵[sì bō]
      佛成道时,四天王各献一石钵,佛受之,重叠为一而用,故称四钵。见《普曜经.四天王上钵品》。
  • 四韵诗[sì yùn shī]
      见“四韵”。
  • 四睇[sì dì]
      向四方观望。
  • 四艺[sì yì]
      旧指琴﹑棋﹑书﹑画四种技艺。
  • 四言八句[sì yán bā jù]
      指旧时婚礼,新人交拜后,并坐床沿,妇女以金钱彩果散掷时所讲的吉利套语。四字一句,共八句。
  • 四家诗[sì jiā shī]
      “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的合称。详“四诗”。
  • 四类[sì lèi]
      1.古祭名。指古代天子在四郊祭祀天神。 2.指五色﹑五声﹑五臭﹑五味。见《尹文子.大道上》。 3.指经﹑史﹑子﹑集。见《新唐书.艺文志序》。 4.指年表﹑官阀﹑政迹﹑凡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四类》。
  • 四竟[sì jìng]
      同“四境”。
  • 四舍五入[sì shě wǔ rù]
      数学运算中一种取近似值的计算方法。遇多位小数时,可截取若干位,如被舍部分的头一位数满五,就在所取数的末位加一,不满五的就舍去。例如圆周率 π=3.14159265……若取五位小数,则为3.14159;取四位小数,则为3.1416。 把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四舍五入,即,如被舍去部分的头一位数字小于五,则舍去;如大于等于五,则被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位数字加1
  • 四合院儿[sì hé yuàn ér]
      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四边是房屋,中间是庭院。 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四边是房屋,中间是庭院
  • 四出文钱[sì chū wén qián]
      古代钱币名。汉灵帝中平三年所铸的五铢钱。钱背有四道斜纹,由穿孔四角直达边缘,故称。又名四出五铢﹑角钱。
  • 四明狂客[sì míng kuáng kè]
      唐贺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人,性放旷,善谈说。开元中迁太子宾客,兼秘书监。晩年尤加纵诞,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天宝初,还乡为道士,不久即寿终。见《旧唐书.文苑传中.贺知章》。
  • 四六文[sì liù wén]
      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骈四俪六。遣词华丽,多用典故,讲求句式对仗工整。
  • 四知[sì zhī]
      《后汉书.杨震传》:“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又《传赞》:“震畏四知。”后多用为廉洁自持﹑不受非义馈赠的典故。
  • 四座[sì zuò]
      见“四坐”。 指坐在周围的人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第二次考试》
  • 四柱[sì zhù]
      1.神话传说中撑地的四根支柱。 2.古钱名。 3.旧时星相家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为四柱;合四柱之干支为八字。 4.旧时出纳财货或钱粮交代表册中的四个项目。
  • 四值功曹[sì zhí gōng cáo]
      道教所奉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时四神。
  • 四冥[sì míng]
      见“四溟”。
  • 四鄘[sì yōng]
      同“四墉”。 《左传·昭公十八年》:“郊人助祝史,除於国北,禳火于 玄冥 回禄,祈于四鄘。”杜预 注:“鄘,城也。”
  • 四人杰[sì rén jié]
      指宋代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 四化[sì huà]
      “四个现代化”的简称。 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国防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的简称
  • 四香阁[sì xiāng gé]
      阁名。
  • 四扰[sì rǎo]
      指马﹑牛﹑羊﹑豕四种驯养的牲畜。
  • 四豪[sì háo]
      指战国时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四人。
  • 四面碑[sì miàn bēi]
      《颜氏家庙碑》的别称。
  • 四门弟子[sì mén dì zǐ]
      指太学生。
  • 四明南词[sì míng nán cí]
      曲艺的一种。用宁波方言说唱的弹词。流行于浙江宁波一带。由一人自弹三弦演唱,一人打扬琴伴奏,也有二﹑三人加用琵琶﹑二胡伴奏的。也称四明文书。
  • 四真[sì zhēn]
      1.四位真人。指庄子(南华真人)﹑文子(通玄真人)﹑列子(冲虚真人)﹑庚桑子(洞灵真人)。 2.指宋嘉佑时有声望的四个大臣。
  • 四至[sì zhì]
      1.从四方来到。 2.犹四极。指四方极远之地。 3.旧指田地﹑住宅等四周的界限。
  • 四金[sì jīn]
      用金属制作的四种乐器。指錞﹑镯﹑铙﹑铎。
  • 四匝[sì zā]
      1.四面环绕。 2.四周。
  • 四病[sì bìng]
      佛教语。指修行中的四种弊病。
  • 四味木[sì wèi mù]
      传说中的仙树。
  • 四屋[sì wū]
      屋的四方。指满屋。
  • 四墉[sì yōng]
      四周城墙。
  • 四秋[sì qiū]
      指春﹑夏﹑秋﹑冬四季的收成。
  • 四脯着地[sì fǔ zháo dì]
      见“四铺子着地”。
  • 四隅[sì yú]
      四方;四周:经营四隅|四隅青石。
  • 四患[sì huàn]
      1.处事的四患。指叨﹑贪﹑很﹑矜。 2.致政的四患。指伪﹑私﹑放﹑奢。 3.指财﹑色﹑名﹑势。 4.佛教语。以生﹑老﹑病﹑死为人生四患。
  • 四推[sì tuī]
      古代皇帝躬耕有三推之礼,是表示重农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历代相沿,至清胤祯(雍正)又加一推,以后相沿为四推。见《清通典.礼吉四》。参见“三推”。
  • 四天[sì tiān]
      1.四方的天空。 2.即四禅天。 3.道教以东方九气青天﹑南方三气丹天﹑西方七气素天﹑北方五气玄天为四天。参阅《云笈七签》卷二一。
  • 四功五法[sì gōng wǔ fǎ]
      戏曲演员唱﹑做﹑念﹑打四种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的合称。是戏曲演员的基本功。
  • 四乳[sì rǔ]
      谓身上有四只乳房。古代传说周文王有四乳,迷信者附会为仁圣之相。
  • 四国[sì guó]
      日本第四大岛。连同附近所属小岛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北部沿岸是新兴的临海工业区。西北部柑橘产量和质量都居日本首位。
  • 四人帮[sì rén bāng]
      指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四人结成的反革命帮派。见“江青反革命集团”。
  • 四始[sì shǐ]
      1.旧说《诗经》有四始,各家说法不一:
  • 四布[sì bù]
      1.指各地所赠以助丧葬的钱币。 2.向四方传布﹑散发。
  • 四倒[sì dǎo]
      指四件违背常情的事。详“四背”。
  • 四门博士[sì mén bó shì]
      学官名。北魏太和二十年因刘芳表请立四门博士。隋代隶于国子监,唐始合于太学。管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的子弟以及有才干的庶人子弟。元以后不设。
  • 四辰[sì chén]
      1.犹四时。 2.指四个时辰。
  • 四入头[sì rù tóu]
      宋时任用执政大臣,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中挑选,俗呼为四入头。见宋洪迈《容斋续笔.执政四入头》。
  • 四论宗[sì lùn zōng]
      佛教宗派名。指崇奉“四论”的一派。参见“四论”﹑“三论宗”。
  • 四大洋[sì dà yáng]
      指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 四一八节[sì yī bā jié]
      也称“娘娘会”。新疆锡伯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夏历四月十八。纪念先民从东北迁居新疆。这一天,青年男子骑着骏马出外野游,年轻妇女和老人到野外踏青、野餐。家家户户都吃鲜鱼,做蒸肉,并举行唱歌、跳舞、赛马、刁羊、射箭等活动。
  • 四碟八碗[sì dié bā wǎn]
      谓菜肴丰盛。
  • 四裔[sì yì]
      1.指幽州﹑崇山﹑三危﹑羽山四个边远地区。因在四方边裔,故称。语出《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按,孔传,幽州,北裔;崇山,南裔;三危,西裔;羽山,东裔。 2.指四方边远之地。 3.指四方边远地带的人。
  • 四左[sì zuǒ]
      指从疏附﹑御侮﹑奔走﹑先后四个方面辅佐的大臣。左,同“佐”。
  • 四务[sì wù]
      四季的事务。
  • 四月梵[sì yuè fàn]
      油菜的别称。
  • 四更[sì gēng]
      指晨一时至三时。
  • 四运[sì yùn]
      指四时,四季。
  • 四面[sì miàn]
      1.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2.指四周围。 东、南、西、北四个方面,泛指周围四面受敌
  • 四正[sì zhèng]
      1.古代贵族行射礼时举正爵以献宾客﹑国君﹑卿﹑大夫。 2.封建社会中的四种纲纪。《礼记.孔子闲居》:“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后人以此为四正。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人伦.四正》。 3.指君﹑臣﹑父﹑子之道。 4.四个正卦。即《周易》八卦中的坎﹑离﹑震﹑兑。或用以分主四时:坎主冬,离主夏,震主春,兑主秋;或用以分主四方:坎主北,离主南,震主东,兑主西。 5.健全;没有缺陷。
  • 四元[sì yuán]
      1.指科举时代州县﹑府﹑省和廷试四级考试均名列第一。 2.数学名词。元朱世杰《四元玉鉴》以天﹑地﹑人﹑物代四个未知数。相当于现代代数的多元式。
  • 四百州[sì bǎi zhōu]
      宋时天下有州三百余,后以其成数“四百州”指我国全土。
  • 四方志[sì fāng zhì]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姜氏﹞谓公子(重耳)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后以“四方志”指经营天下或安邦定国的远大志向。
  • 四城[sì chéng]
      城的四处,全城。
  • 四天王[sì tiān wáng]
      佛经称帝释的外将,分别居于须弥山四埵,各护一方,因亦称护世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咤),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瑠璃),身青色,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执羂索;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执宝叉。旧时寺庙山门两旁多塑四天王像,身形高大,面目狰狞,又称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参阅《法苑珠林》卷五三﹑《三界诸天会名》﹑《经律异相》卷一《四天王》。
  • 四花[sì huā]
      1.亦作“四华”。 2.佛教语。法华六瑞中,雨华瑞之四花,即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一说四花为分陀利(白莲华)﹑优钵罗(青莲华)﹑钵特摩(红莲华)﹑拘物投(黄莲华)。见《翻译名义集》卷三。 3.佛教语。仿大般涅盘时的娑罗双树,在棺椁四方各竖一对白莲花或白造花,称为四花。
  • 四貉[sì mò]
      犹四夷。
  • 四空[sì kōng]
      1.四方的天空。 2.佛教谓无色界的四处,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又称四空天﹑四空处。
  • 四友[sì yǒu]
      1.指周文王四个亲信大臣南宫括﹑散宜生﹑闳夭﹑太颠。晋张华《博物志》卷六:“文王四友:南宫括﹑散宜生﹑闳天﹑太颠。”一说太颠作太公望。见《圣贤群辅录》卷上。《诗.大雅.文王序》孔颖达疏引《殷传》云:“西伯得四友献宝,免于虎口而克耆。” 2.指孔子四个学生颜渊﹑子贡﹑子张﹑子路。《孔丛子.论书》:“孔子曰:‘吾有四友焉。自吾得回(颜渊)也,门人加亲,是非胥附乎?自吾得赐(子贡)也,远方之士日至,是非奔辏乎?自吾得师(子张)也,前有光,后有辉,是非先后乎?自吾得仲由(子路)也,恶言不至于门,是非御侮乎?’”一
  • 四景[sì jǐng]
      四时的景象。代指四时。
  • 四肢[sì zhī]
      人体两上肢和两下肢的合称。 指动物的四条腿或人的两腿两臂四肢的血液循环
  • 四轮[sì lún]
      1.谓通达四方。 2.佛教语。指风轮﹑水轮﹑金轮﹑空轮。
  • 四厢乐歌[sì xiāng yuè gē]
      晋与南朝宋齐时,朝会燕飨所用的乐歌,统称四厢乐歌。
  • 四弼[sì bì]
      1.四佐。指四位辅佐大臣。 2.星官名。
  • 四藩[sì fān]
      见“四番”。
  • 四益[sì yì]
      1.指因谦让而得到的四种好处。 2.指益言﹑益事﹑益文﹑益友。
  • 四司六局[sì sī liù jú]
      1.宋代官府贵家设四司六局,为盛大宴会供役。四司指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指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见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四司六局》﹑宋吴自牧《梦粱录.四司六局筵会假赁》。 2.明代洪武初年定内官之制,凡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尚宫局二人,总司纪﹑司言﹑司簿﹑司闻四司之事;尚仪局一人,总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四司之事;尚服局一人,总司宝﹑司衣﹑司仗﹑司饰四司之事;尚食局一人,总司馔﹑司酝﹑司药﹑司供四司之事;尚寝局一人,总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四司
  • 四遐[sì xiá]
      指四方极远之处。
  • 四少[sì shào]
      指少师﹑少傅﹑少阿﹑少保。
  • 四韵[sì yùn]
      1.亦称“四韵诗”。 2.由四韵八句构成的诗,即近体诗中的五言﹑七言律诗。
  • 四脚[sì jiǎo]
      1.谓有四只脚。借指马匹。 2.即幞头。因有四带而得名。
  • 四合院[sì hé yuàn]
      汉、满等族的传统民居。流行于北京等地。一种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的住宅建筑形式。有大小之分。大四合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院落;小四合院只有一个院落。正房多为长辈居住,厢房为晚辈居住或用作书房、餐室,耳房多为仓库、厨房,外院多为佣人居住。
  • 四气[sì qì]
      1.指春﹑夏﹑秋﹑冬四时的温﹑热﹑冷﹑寒之气。 2.汉儒附会天人相应之说,以喜怒乐哀应四时为四气。
  • 四器[sì qì]
      1.古代作为聘礼的四种玉器。即圭﹑璋﹑璧﹑琮。 2.画方﹑圆等图形的四种工具。即规﹑矩﹑准﹑绳。
  • 四勿[sì wù]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应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语见《论语.颜渊》。
  • 四从[sì cóng]
      谓随从车乘。四,通“驷”。
  • 四起[sì qǐ]
      1.四方兴起,到处发生。 2.四处。 3.指在朝廷﹑祭祀﹑军旅﹑丧纪中应有的四种容仪。

四[sì]字的成语

  • 一谦四益[yī qiān sì yì]
      谦虚能使人得到好些益处。
  • 三瓦四舍[sān wǎ sì shě]
      宋代对妓院、茶楼、酒肆及其他娱乐场所的总称。
  • 四战之地[sì zhàn zhī dì]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 四书五经[sì shū wǔ jīng]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 疑三惑四[yí sān huò sì]
      怀疑这个怀疑那个。指人多疑。
  • 光芒四射[guāng máng sì shè]
      强烈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 推三挨四[tuī sān āi sì]
      找各种借口推托。
  • 四海承风[sì hǎi chéng fēng]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 三清四白[sān qīng sì bái]
      指非常清白。
  • 四乡八镇[sì xiāng bā zhèn]
      泛指周围的许多乡村和集镇。
  • 四方之志[sì fāng zhī zhì]
      指志向远大。
  • 言三语四[yán sān yǔ sì]
      言、语:说、讲。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 四会五达[sì huì wǔ dá]
      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 巴三览四[bā sān lǎn sì]
      比喻说话拉扯,没有中心。
  • 传三过四[chuán sān guò sì]
      传闲话,说是非。 传闲话,说是非就是有那些不识好歹的人说几句闲言杂语,你在大爹面前,也该遮盖遮盖,怎么传三过四,又惹他老人家生气!——石灵《捕蝗者》
  • 再三再四[zài sān zài sì]
      重复好几次。 反复多次我哥哥向老监察再三再四保证道:今年如让野猪抢去一个包谷,我拿命来赔
  • 六通四辟[liù tōng sì pì]
      指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
  • 国之四维[guó zhī sì wéi]
      指治国的纲纪准则。
  • 眼空四海[yǎn kōng sì hǎi]
      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见。
  •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元. 乔吉《山坡羊.冬日写怀》
  • 四方离乱[sì fāng lí luàn]
      四方:天下,各处。指到处发生割据,战乱。
  • 四邻不安[sì lín bù ān]
      指周围的人都受到干扰,不得安宁。
  • 彷徨四顾[páng huáng sì gù]
      彷徨:徘徊,游移不定。游移不定,四处观望。形容犹豫不决的神情。
  • 迈四方步[mài sì fāng bù]
      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走路。比喻办事缓慢。 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走路,比喻办事缓慢我的好同志,别迈四方步了!
  • 放诸四裔[fàng zhū sì yì]
      放:放逐;四裔:四方边远之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
  • 臂有四肘[bì yǒu sì zhǒu]
      比喻不凡的相貌。
  • 差三错四[chā sān cuò sì]
      颠倒错乱。形容差错很多或虚假不实。
  • 四面出击[sì miàn chū jī]
      形容工作全面展开,没有重点。
  • 四平八稳[sì píng bā wěn]
      原形容身体各部位匀称、结实。后常形容说话做事稳当。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
  • 四海飘零[sì hǎi piāo líng]
      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 四肢百骸[sì zhī bǎi hái]
      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
  • 四海波静[sì hǎi bō jìng]
      比喻天下太平。
  • 浩气四塞[hào qì sì sài]
      浩气:浩然正气;塞:充满。正气充满四面八方。
  • 群山四应[qún shān sì yìng]
      应:应和。四面群山纷纷响应。比喻一声号召,人们群起响应。
  • 四大皆空[sì dà jiē kōng]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佛教术语,指世上一切都是空虚的
  • 欺三瞒四[qī sān mán sì]
      一再欺骗隐瞒。
  • 光被四表[guāng bèi sì biǎo]
      被:加于,及于;四表:四周很远的地方。形容盛德善行远播四方。
  • 文房四宝[wén fáng sì bǎo]
      俗指笔、墨、纸、砚。 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统称长老官扬已毕,就叫行者拿过文房四宝,写了一篇疏文。——《金瓶梅》
  • 大化有四[dà huà yǒu sì]
      化:变化。人生的最大变化有四个,即人生的婴儿、少壮、老年和死亡。
  • 名扬四海[míng yáng sì hǎi]
      四海:天下。名声传扬到天下。形容名声很大。
  • 四海晏然[sì hǎi yàn rán]
      四海:天下,国家;晏然:平静,安定。指全国各地太平安定。
  • 四清六活[sì qīng liù huó]
      形容机灵干练。
  • 四分五裂[sì fēn wǔ liè]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形容一个整体不统一、不完整四分五裂的国际联盟
  • 四体不勤[sì tǐ bù qín]
      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 四世三公[sì shì sān gōng]
      世:父子相继;三公:执掌朝政的大臣。指世代官居高位。
  • 没三没四[méi sān méi sì]
      不三不四,行为不端正。
  • 街坊四邻[jiē fāng sì lín]
      街坊:邻居。指住处邻近的人。同“街坊邻里”。
  • 张三李四[zhāng sān lǐ sì]
      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 四方辐辏[sì fāng fú còu]
      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后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
  • 四海他人[sì hǎi tā rén]
      指没有亲戚关系。
  • 挑三豁四[tiāo sān huō sì]
      指挑拨是非。
  • 挑三拣四[tiāo sān jiǎn sì]
      指挑挑拣拣,嫌这嫌那。
  • 挑三窝四[tiāo sān wō sì]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调三窝四
  • 急三火四[jí sān huǒ sì]
      形容非常匆忙。 〈方〉∶形容非常匆忙饭还没吃完,他就急三火四地跑出去了
  • 三朋四友[sān péng sì yǒu]
      泛指各种朋友。 一些朋友,多指不正经、不务正业的坏朋友
  • 调三窝四[tiáo sān wō sì]
      指挑拨是非。同“调三斡四”。
  • 三番四复[sān fān sì fù]
      三、四:指次数之多;番、复:反复。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 三男四女[sān nán sì nǚ]
      泛指子女众多。
  • 四面八方[sì miàn bā fāng]
      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周围,各处从高塔上目光扫视着四面八方
  • 牵三扯四[qiān sān chě sì]
      牵:牵连;扯:拉。牵扯其他的事情。
  • 四通辐辏[sì tōng fú còu]
      辐辏:车辐凑集于毂上。比喻四方人才或货物像车辐聚于毂上一样地汇集在一起。
  • 纲纪四方[gāng jì sì fāng]
      纲纪:政纲和法纪。用政策和法制治理天下。
  • 朝四暮三[cháo sì mù sān]
      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 三反四覆[sān fǎn sì fù]
      指反复无常。
  • 四海承平[sì hǎi chéng píng]
      承平:太平。指全国境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太平无事。
  • 四马攒蹄[sì mǎ cuán tí]
      指两手两脚被捆在一起。
  • 三病四痛[sān bìng sì tòng]
      指病痛很多。
  • 志在四方[zhì zài sì fāng]
      四方:天下。立志于天下。指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 四海鼎沸[sì hǎi dǐng fèi]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 四角俱全[sì jiǎo jù quán]
      比喻完美无缺。
  • 四面楚歌[sì miàn chǔ gē]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史记.项羽本记》:“ 项王军壁 垓下,兵少食尽,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 汉军四面皆 楚歌, 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 楚乎?是何 楚人之多也!’”后用来比喻被团团包围,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 五湖四海[wǔ hú sì hǎi]
      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泛指各个不同的地区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唐. 吕岩《绝句》
  • 埋三怨四[mán sān yuàn sì]
      事事埋怨。 〈方〉∶事事埋怨你最好干点实事,别老是埋三怨四的
  • 四塞之固[sì sài zhī gù]
      原形容国境线四面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后泛指地势险要坚固的地方。
  • 四近之臣[sì jìn zhī chén]
      四近:四辅,古代天子身边的四个辅臣。旧指辅佐天子的四位大臣。喻指皇帝身边的近臣。
  • 吼三喝四[hǒu sān hè sì]
      大声吆喝。 〈方〉∶大声吆喝
  • 奔播四出[bēn bō sì chū]
      播:迁徙,流亡。到处奔波转徒。
  • 察三访四[chá sān fǎng sì]
      指爱打听调查别人的事情。
  • 缺三短四[quē sān duǎn sì]
      形容物品残缺不全。 形容物品残缺不全缺三短四的厨房
  • 三妻四妾[sān qī sì qiè]
      妻妾众多的意思。
  • 怕三怕四[pà sān pà sì]
      这也怕,那也怕。比喻顾虑太多,不能做出决定。
  • 五行四柱[wǔ háng sì zhù]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四柱:指年、月、日、时。旧指命相家替人算命的根据。
  • 放诸四夷[fàng zhū sì yí]
      四夷: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泛指四方边远地区。放逐到各地非华夏族居住的边远地区。
  • 不三不四[bù sān bù sì]
      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
  • 狂三诈四[kuáng sān zhà sì]
      狂:诓的假借,诓骗。一味欺诈。
  • 推三宕四[tuī sān dàng sì]
      推:推托;宕:拖延。形容一再推托拖延。
  • 四邻八舍[sì lín bā shè]
      指左右邻居。
  • 四海一家[sì hǎi yī jiā]
      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 八万四千[bā wàn sì qiān]
      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 倒四颠三[dǎo sì diān sān]
      颠:颠倒。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
  • 挨三顶四[āi sān dǐng sì]
      形容人多,连接不断。同“挨三顶五”。
  • 四亭八当[sì tíng bā dàng]
      亭、当:即停当,妥贴。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
  • 四衢八街[sì qú bā jiē]
      指大城市街道非常多。
  • 四时八节[sì shí bā jié]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指春、夏、秋、冬四季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
  • 目空四海[mù kōng sì hǎi]
      四海:指全国各地。眼看四海之内皆空。比喻目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
  • 囊括四海[náng kuò sì hǎi]
      囊括:比喻统统包罗在内;四海:指全国。指统一全国。
  • 三三四四[sān sān sì sì]
      犹三三两两。形容人数不多。
  • 牵五挂四[qiān wǔ guà sì]
      指接连不断。
  • 吃四方饭[chī sì fāng fàn]
      和尚道士到处化缘为生,也指一般人走到任何地方都能生活。 和尚道士到处化缘为生,也指一般人走到任何地方都能生活二儿子是个吃四方饭的人
  • 三求四告[sān qiú sì gào]
      指再三求告。
  • 四通八达[sì tōng bā dá]
      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有路通向各个方向,形容交通非常方便 岛上四通八达,到处是浓荫夹道的大路。——《海市》
  • 家徒四壁[jiā tú sì bì]
      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家中极端贫困,空无所有,徒有四堵墙壁树立
  • 四方云扰[sì fāng yún rǎo]
      扰:扰乱,纷扰。指天下纷乱,如同乌云翻涌。形容局势动荡不安,到处骚乱。
  • 四不像[sì bù xiàng]
      麋鹿。比喻不伦不类的事物。
  • 说三道四[shuō sān dào sì]
      形容不负责任地胡乱议论。
  • 四不拗六[sì bù niù liù]
      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的意见。
  • 接三连四[jiē sān lián sì]
      接连不断。
  • 四时气备[sì shí qì bèi]
      四时: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具备。比喻人的气度弘远。
  • 危机四伏[wēi jī sì fú]
      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 烽火四起[fēng huǒ sì qǐ]
      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 商山四皓[shāng shān sì hào]
      旧时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 拉三扯四[lā sān chě sì]
      指谈话或议论乱牵扯到无关的人或事。 说话或讨论发言时东拉西扯,胡乱牵扯无关的人与事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说,犯不着拉三扯四的。——《红楼梦》
  • 三老四少[sān lǎo sì shào]
      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 揭竿四起[jiē gān sì qǐ]
      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 投诸四裔[tóu zhū sì yì]
      比喻流放到边远的地区。
  • 五零四散[wǔ líng sì sàn]
      形容零星涣散。
  • 拿三撇四[ná sān piē sì]
      装模作样。
  • 四德三从[sì dé sān cóng]
      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 四时之气[sì shí zhī qì]
      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后以“备四时之气”喻指人的气度弘远。
  • 云游四海[yún yóu sì hǎi]
      像行云一样在四海漫游,行踪不定。
  • 萧然四壁[xiāo rán sì bì]
      萧然:寂寞冷落;四壁:四面墙壁。屋里空荡荡的,没什么东西。形容生活非常贫困。
  • 丢三落四[diū sān là sì]
      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 形容马虎或健忘,不是丢这样,就是丢那样俗语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笑话
  • 四荒八极[sì huāng bā jí]
      四面八方极偏远之地。
  • 四壁萧然[sì bì xiāo rán]
      四壁:四面墙壁;萧然:寂寞冷落。屋里空荡荡的,没什么东西。形容生活非常贫困。
  • 重三迭四[chóng sān dié sì]
      形容多次重复。
  • 三邻四舍[sān lín sì shè]
      泛指邻居。
  • 五讲四美[wǔ jiǎng sì měi]
      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指新时期人们行为准则。 五讲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 四海升平[sì hǎi shēng píng]
      升平:太平。指天下太平。
  • 求三拜四[qiú sān bài sì]
      形容到处请求人家帮忙。
  • 富有四海[fù yǒu sì hǎi]
      有:占有,享有;四海:指全国。充分享有全国的一切财富。旧时形容帝王最富有。
  • 偏三向四[piān sān xiàng sì]
      指偏向、袒护某方。
  • 三番四覆[sān fān sì fù]
      三、四:指次数之多;番、覆:反复,翻悔。形容变化无常,反复多次。
  • 颠三倒四[diān sān dǎo sì]
      三、四:表示杂乱。形容说话做事错杂紊乱。 形容说话做事错乱,没有条理
  • 丑声四溢[chǒu shēng sì yì]
      声:名声;溢:外流。丑恶的名声到处传播。形容臭名远扬。
  • 四脚朝天[sì jiǎo cháo tiān]
      四脚:指四肢。形容仰面跌倒。也形容人死去。 形容仰面跌倒。亦形容死
  • 四海困穷[sì hǎi kùn qióng]
      天下的人民困苦贫穷。
  • 四姻九戚[sì yīn jiǔ qī]
      比喻亲戚极多。
  • 推三拉四[tuī sān lā sì]
      推:推诿。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 极目四望[jí mù sì wàng]
      极目:尽眼力之所及;四望:向四周眺望。形容企盼心切。
  • 狼烟四起[láng yān sì qǐ]
      狼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腾起的烟。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狼烟:焚烧狼粪升起的烟雾。四处有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战事不断 这火筒节节生枝,能吹得狼烟四起,实是放他不得。——清. 钱彩《说岳全传》
  • 骈四俪六[pián sì lì liù]
      骈:并列,对偶;俪:成双,成对。指多用四字、六字句对偶排比的骈体文。
  • 鼓噪四起[gǔ zào sì qǐ]
      鼓噪:鸣鼓喧哗。四面战鼓响起,声势浩大。
  • 横三竖四[héng sān shù sì]
      有的横着,有的竖着。形容杂乱无章,没有条理。 形容杂乱无章,极不整齐沿街又横三竖四,摆着许多苕帚、簸箕、掸子、毛扇儿等类的摊子、担子
  • 文彩四溢[wén cǎi sì yì]
      形容作品典雅。 具有闪烁的或闪闪发光的性质,使人想到虹彩现象。形容作品典雅两本妙趣横生、文彩四溢的小说
  • 四百四病[sì bǎi sì bìng]
      指四肢百体的四时病痛。泛指各种疾病。
  • 四郊多垒[sì jiāo duō lěi]
      垒:营垒。敌军四面逼近,形势危急。也比喻竞争的对手多。
  • 半三不四[bàn sān bù sì]
      指心神不定,无精打采。
  • 十旬四职[shí xún sì zhí]
      旬:十天。一百天高升了四次。形容仕途非常顺利。
  • 语惊四座[yǔ jīng sì zuò]
      四座:周围在座的人。所讲的话让周围在座的人都感到震惊。形容说话观点与众不同,有分量。
  • 牵四挂五[qiān sì guà wǔ]
      牵:牵扯,连带。指许多人或事互相牵连,关系复杂。
  • 三从四德[sān cóng sì dé]
      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古代中国妇女应有的品德。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 四至八道[sì zhì bā dào]
      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
  • 四冲八达[sì chōng bā dá]
      指四通八达的要道。同“四冲六达”。
  • 低三下四[dī sān xià sì]
      形容态度卑贱低下也指工作性质卑贱低下。

四[sì]字在中间的词语

  • 二十四韵[èr shí sì yùn]
      指唐司空图为所撰《诗品》写的诗。其诗共分二十四目,各用四言韵语写成,故云。
  • 新四军[xīn sì jūn]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37年10月由在南方八省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而成。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在皖中、苏南、豫东、苏北等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多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中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后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战。1944年后,新四军展开攻势作战,并于1945年8月举行大反攻,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 廿四史[niàn sì shǐ]
      即二十四史。
  • 二十四孝[èr shí sì xiào]
      指古代二十四名尽孝的典型人物。旧传元郭守敬弟守正辑虞舜﹑汉文帝﹑曾参﹑闵损﹑仲由﹑董永﹑郯子﹑江革﹑陆绩﹑唐夫人﹑吴猛﹑王祥﹑郭巨﹑杨香﹑朱寿昌﹑庾黔娄﹑老莱子﹑蔡顺﹑黄香﹑姜诗﹑王褒﹑丁兰﹑孟宗﹑黄庭坚等二十四人孝行,成《二十四孝》一书。元张宪有《题王克孝二十四孝图》诗。
  • 大四至[dà sì zhì]
      犹大厮八。
  • 十四经[shí sì jīng]
      1.宋时曾在十三经外加《大戴礼记》,合称十四经。 2.中医学名词。十二经脉加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的合称。十二经中的六阳经,以督脉为总汇;六阴经,以任脉为总汇。参阅元滑寿《十四经发挥》。
  • 三四五[sān sì wǔ]
      三十四﹑五之略语。
  • 颍川四长[yǐng chuān sì cháng]
      指东汉荀淑﹑韩韶﹑陈寔﹑锺皓四县令。淑等皆颍川人,并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
  • 六十四卦[liù shí sì guà]
      《易》中的八经卦﹐两两重复排列为六十四卦。卦名是:干﹑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 三檐四马[sān yán sì mǎ]
      三层伞盖﹑四马并驾的车。为古代贵官之车乘。
  • 金光四射[jīn guāng sì shè]
      光芒向四方照射,光辉灿烂的样子。
  • 三门四户[sān mén sì hù]
      各道门户。
  • 第四堵墙[dì sì dǔ qiáng]
      戏剧术语。在镜框舞台上,一般写实的室内景只有三面墙,沿台口的一面不存在的墙,被视为“第四堵墙”。
  • 穷四和[qióng sì hé]
      香名。
  • 第四纪[dì sì jì]
      地质年代,约从250万年前至今。 地质年代,约从250万年前至今
  • 一年四季[yī nián sì jì]
      一年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用指整年。
  • 二十四友[èr shí sì yǒu]
      指晋惠帝时以文才而屈节出入于秘书监贾谧之门的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刘琨﹑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
  • 赵四将军[zhào sì jiāng jūn]
      指三国时蜀汉名将赵云。《三国演义》中蜀主刘备﹑大将关羽﹑张飞同赵云的关系特别亲密,把他视如兄弟,故后人将赵云列在刘﹑关﹑张三人之后,称作“赵四将军”。
  • 跌四平[diē sì píng]
      武术练功的一种动作。纵身跃起,四肢挺直,仰身跌下。
  • 八十四调[bā shí sì diào]
      我国宫调理论中﹐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共得八十四调。理论上的八十四调﹐首先见于《隋书.万宝常传》及《音乐志》开皇七年乐议中郑译的话。八十四调理论的提出﹐促进了律制的改革。宋燕乐二十八调﹑七宫十二调﹐元明诸种宫调﹐都凭借八十四调的相互关系而明确了它们在十二律宫调体系中的确切音位。
  • 连四纸[lián sì zhǐ]
      即连史纸。
  • 廿四堆[niàn sì duī]
      南宋宫人墓地。
  • 廿四风[niàn sì fēng]
      “二十四番花信风”的简称。古人把从小寒到谷雨八个节气中的每一节气分为三个候,共二十四候,每候五日,应以一花,始于梅花,终于楝花,共二十四个花期。风应花期而来,称“花信风”。
  • 二并四具[èr bìng sì jù]
      谓贤主﹑嘉宾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同时具备。语本唐王勃《滕王阁诗序》:“四美具,二难并。”
  • 二十四品[èr shí sì pǐn]
      唐司空图着有《二十四诗品》一书,把我国诗歌风格归纳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二十四品。
  • 十四行诗[shí sì háng shī]
      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每首十四行,有好几种格律。 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每首十四行,有好几种格律
  • 金四开[jīn sì kāi]
      方言。旧指一英镑。
  • 二十四治[èr shí sì zhì]
      五斗米道的二十四个传教点,多在四川省内。首治为阳平治。诸治由张道陵及其子孙担任首领(称都功)。见《蜀中广记》卷七一。
  • 十四弦[shí sì xián]
      亦作“十四絃”。古乐器名。因有十四根弦而得名。
  • 永嘉四灵[yǒng jiā sì líng]
      南宋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皆以晩唐诗风相标榜,反对江西诗派,着意学习唐贾岛﹑姚合诗风,形成一个创作流派。因他们四人都是永嘉人,字号中皆有一‘灵’字,时人称为“永嘉四灵”。其诗多清新刻画之辞,但内容贫乏,意境狭窄。参见“四灵”。
  • 启四体[qǐ sì tǐ]
      谓临终。
  • 苏门四子[sū mén sì zǐ]
      见“苏门四学士”。
  • 二十四桥[èr shí sì qiáo]
      故址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西郊。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方舆胜览》谓隋代已有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宋韩令坤筑州城﹐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或存或废﹐已难查考。宋沈括《梦溪补笔谈.杂志》:“扬州在唐时最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系指扬州城外西自浊河桥茶园桥起﹐东至山光桥止沿途所有的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冈西录》则以为:“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
  • 皇甫四杰[huáng fǔ sì jié]
      对明皇甫冲﹑涍﹑汸﹑濂四人的美称。
  • 垂拱四杰[chuí gǒng sì jié]
      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垂拱,唐武则天年号。四人皆生活于武则天当政时期,故称。
  • 商山四公[shāng shān sì gōng]
      见“商山四皓”。
  • 二十四史[èr shí sì shǐ]
      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
  • 刘四骂人[liú sì mà rén]
      《旧唐书.刘祎之传》:“父子翼,善吟讽,有学行……性不容非,朋僚有短常面折之。友人李伯药常称曰:‘刘四虽复骂人,人都不恨。’”后以“刘四骂人”谓用俏皮浅露的语言骂人。
  • 安西四镇[ān xī sì zhèn]
      唐代设在西域的四个军事重镇。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一作碎叶)。始设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9年1月),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罢,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复。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为吐蕃所陷,改碎叶为四镇之一。长寿二年(公元693年),破吐蕃,复置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四镇,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弃碎叶城于西突厥十姓可汗,又改以焉耆为四镇之一。安史乱后陷于吐蕃。
  • 吴中四杰[wú zhōng sì jié]
      指明代吴中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
  • 二十四神[èr shí sì shén]
      道教谓人体中有与自然界二十四气相应的二十四神。即上景八神(脑﹑发﹑皮肤﹑目﹑项髓﹑膂﹑鼻﹑舌)﹑中景八神(喉﹑肺﹑心﹑肝﹑胆﹑左肾﹑右肾﹑脾)和下景八神(胃﹑穷肠﹑大小肠﹑胴﹑胸膈﹑两胁﹑左阴左阳﹑右阴右阳)的合称。二十四神各有名与字。修道炼性时,每叩齿咽液,并呼各神名字。见《太微帝君二十四神回元经》。
  • 花间四友[huā jiān sì yǒu]
      指莺﹑燕﹑蜂﹑蝶。
  • 三老四严[sān lǎo sì yán]
      缩略语。“三老”指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四严”指干革命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最初由会战于大庆油田的人所提出。
  • 二十四时[èr shí sì shí]
      1.即二十四节气。 2.指一日的时数。古以地支分一日为十二时,每时又分“初”﹑“正”(如子初﹑子正)。参阅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四时》。
  • 临川四梦[lín chuān sì mèng]
      即“玉茗堂四梦”。
  • 二尺四寸[èr chǐ sì cùn]
      汉代一般著作大都写在一尺左右长的竹简上,而儒家经典则用二尺四寸长的竹简书写,因用以指儒家经典。
  • 二十四节[èr shí sì jié]
      见“二十四节气”。
  • 崔四入[cuī sì rù]
      指唐代崔胤。昭宗时借朱温之力,曾四次拜为宰相,故称。
  • 凑四合六[còu sì hé liù]
      十分巧合。
  • 十四楼[shí sì lóu]
      十四处官妓住的楼。明初建于南京。
  • 苏门四友[sū mén sì yǒu]
      见“苏门四学士”。
  • 马四环[mǎ sì huán]
      七九步枪的一种。马步两用,有四个穿背带的环,故名。
  • 营四海[yíng sì hǎi]
      形容瞻视高远。
  • 干部四化[gàn bù sì huà]

    四[sì]字在结尾的词语

    • 再四[zài sì]
        连续多次。 一次又一次再四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 丟三落四[diū sān luò sì]
        形容因做事粗心或记忆力不好而顾此失彼。
    • 放二四[fàng èr sì]
        耍无赖。
    • 二四[èr sì]
        无赖;放肆。
    • 垂四[chuí sì]
        谓涕泪交流。两眼垂泪,两鼻孔垂涕,故称。
    • 浑拨四[hún bō sì]
        见“浑不似”。
    • 老三老四[lǎo sān lǎo sì]
        方言。形容自以为是﹑摆老资格的神态。
    • 三四[sān sì]
        1.犹言再三再四。 2.表示为数不多。
    • 二十四[èr shí sì]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又称“二十四气”,因以“二十四”作为“气”的歇后语。气,生气。
    • 东三西四[dōng sān xī sì]
        谓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没有定准。
    • 孔席不四[kǒng xí bù sì]
      1. 忙三迭四[máng sān dié sì]
          十分匆忙的样子。
      2. 连四[lián sì]
          见“连四纸”。
      3. 前三后四[qián sān hòu sì]
          隋唐至宋风俗﹐以冬至﹑元正﹑寒食为大节﹐放假七日﹐其中节前三日﹐节后四日﹐俗称“前三后四”。
      4. 吴拨四[wú bō sì]
          火不思的别名。一种形似琵琶而较狭小的直柄曲颈乐器。
      5. 胡拨四[hú bō sì]
          乐器名。即火不思。
      6. 唇三口四[chún sān kǒu sì]
          犹言说三道四。形容胡说。
      7. 乞四[qǐ sì]
          复姓。
      8. 除四[chú sì]
          赌具骰子名。又名除红﹑朱窝。
      9. 挣四[zhèng sì]
          漂亮的。
      10. 数四[shù sì]
          犹三四。表示为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