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雪猪油

雪猪油

《全国中草药汇编》:雪猪油

药材名称雪猪油

拼音Xuě Zhū Yóu

别名大旱癞、土拨鼠

来源啮齿目松鼠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robusta (Milne-Edwards),以体内脂肪入药。

生境分部四川、西藏。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除风湿,解疮毒。主治脚生痒疮,风湿肿痛,臁疮久烂及湿热疮毒等症。

用法用量1~2钱。外用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雪猪油

药材名称雪猪油

拼音Xuě Zhū Yóu

出处《四川中药志》

来源松鼠科动物喜马拉雅旱獭脂肪油。于雪猪冬眠时捕捉最宜。其洞穴常有数口,捕时只留一口,其余堵死,然后用硫黄辣椒等烧熏,或灌水,驱其外出。此时,洞口张以麻袋,即可捕获。捕得杀死后,剖腹取出脂肪,装入其胃内,挂起风干。

原形态喜马拉雅旱獭,又名:土拨鼠(《本草拾遗》),塔刺不花(《坎膳正要》),大旱獭、雪猪、哈拉,雪里猫、四川旱獭。

体形肥大,体长50厘米左右,体重3~6公斤。尾短而略扁,其长不超过后足长的2倍。头粗短,耳廓短,眼极小。四肢粗壮。前足拇指退化,其爪很小,其余四指爪长而弯曲,后足趾爪较短。吻部有黑灰色田,吻侧淡棕色,下领棕灰色。两颊至耳基为灰黄色,并杂以黑灰色。背部及四肢外侧淡黄色。腹部淡棕黄色。足背淡灰黄色。尾端棕褐或黑棕色。毛色随产地、个体有所变异。

栖于高山草原。穴居,群栖。洞穴多筑于阳坡。日间活动,有冬眠习惯。

本动物的骨(雪猪骨)、肉(雪猪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甘肃、云南等地。产四川、青海等地。

性状装入胃内的脂肪油,外形如卵石状,大小似鸭蛋,外表黄色。内部多已卷缩成团,伸张后,长宽约10~15厘米,厚约1厘米。质柔润,以张大、厚实、色白黄者为佳。

性味《四川中药志》:"辛,温,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脾经。"

功能主治治风湿痹痛,痒疮,体癣,臁疮。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风湿肿痛,痒疹疮毒,臁疮久烂。"

用法用量内服:浸酒。外用:配其他药涂敷。

复方①治风湿痹痛:雪猪油配白酒服。

②治痒疹:雪猪油配小毛茛涂擦。

③治体癣:雪猪油配蓝花毛莨涂擦。(①方以下出《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④治臁疮久烂:㈠煅龟板、煅山螺蛳壳、轻粉,共研细末,和匀,雪猪油调涂。(《四川中药志》)㈡雪猪油配瓦松涂敷。(《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⑤治脚生痒疮:明雄黄冰片,共研细末,和匀,雪猪油调搽。(《四川中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雪猪油

药材名称雪猪油

拼音Xuě Zhū Yóu

英文名Marmot fat

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松鼠科动物喜马拉雅旱獭、灰旱獭、草原旱獭、长尾旱獭的脂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armota himalayana Hodg.2.Marmota baibacina(Brandt)3.Marmota bobac Miiller4.Marmota caudata Jacquemont

采收和储藏:于冬季捕后杀死,剥皮,剖腹去内脏,取出板油,装入雪猪胃内,挂起风干即成。

原形态1.喜马拉雅旱獭,大型的地栖松鼠类。体长46-58cm,体重3-6kg。颈粗短。耳熟短圆。尾扁平而短,长约13cm,不超过后足长的2倍。四肢粗壮,前足拇趾退化,爪很小,其余4趾,爪长而弯曲,后足趾爪较短。吻侧毛淡棕色,有黑色须。鼻背具黑色或黑褐色斑。眼眶上缘有明显的黑色条纹。头顶黑色与棕色相混,两侧至耳基淡黄色。背面褐色与不规则黑纹相混,针毛中段苍白色,尖端黑色。喉、胸、腹部及四肢均为淡黄色,底毛全为灰黑色。臀部呈深棕黄色。尾毛与体色相似,唯尖部黑色。幼体较成体色淡。

2.灰旱獭,大小、形态与喜马拉雅旱獭相似,但腹面色调深浓,呈深棕黄色或圭棕色。体长46-54cm,重4-6kg。耳短小。足爪粗短。尾较短,13-15cm,不及体长1/3。体背淡黄色或沙黄色,间杂黑色或褐黑色。吻、颊、耳下深棕褐色。耳沙黄色。尾与体色相似,但尾端黑褐色。

3.草原草獭,体形小,长约36-49cm,重3-4kg。尾长11-12cm,约为后足长的2倍。体背淡褐色或浅锈色,间杂淡白色,绝无黑褐色。额、头顶纯褐色。耳浅橙黄色。腹面棕褐色,毛基暗褐色。尾深褐色,尾端锈褐色。

4.长尾旱獭,噗大型旱獭。体长47-50cm,重4-5kg。尾较长,18.5-22cm,明显超过后足长的2倍。耳甚小,几不显露。毛被长而厚密。通体橙黄以或赭黄色,背毛毛端常染有深褐色。腹色与背色近似,但棕色较深,背腹间无明显分界。尾端黑色或赭褐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息于海拔2800-5000m的高山草甸草原带。洞穴居,群栖。白天活动,冬眠。主食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枝、叶等。

2.栖息于海拔2500-3500m的草原、草甸。喜潮湿。洞穴居。洞口有土丘即旱獭丘。以植物为食。

3.栖息于地热起伏,草原与荒漠相交的边缘地区。群居。洞穴多筑在高地或坡地上,洞口外有土丘。以草根、种子为食。

4.本种以为亚高山草原地带代表种之一。栖息于高山草甸、草原牧草茂密丛生处。洞穴居,亦喜群居。洞口附近有黄形的旱獭丘。主要以莎草科、禾本科植物为食。

资源分布:1.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仅分布于新疆北部。

3.分布于内蒙古东部及新疆北部。

4.分布于新疆西部和南部。

性状性状鉴别,装入胃内的脂肪油外形如镦石状,大小似鸭蛋,外表黄色。内部多已卷缩成团,伸张后,长、宽10-15cm,厚约1cm。质柔润。以张大、厚实、色黄白者为佳。

化学成分草原旱獭脂肪中含有C12-C18的不饱和脂肪酸约70%。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解毒止痒。主风湿肿痛;湿热疮毒;皮肤溃疡;臁疮;体癣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涂擦。内服:浸酒,10-20g。

注意《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湿热疮毒者勿用。”

复方①治风湿痹痛: 雪猪油配白酒服。②治痒疹: 雪猪油配小毛茛涂擦。③治体癣: 雪猪油配蓝花毛茛涂擦。(①方以下出《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④治臁疮久烂: 一、煅龟板、煅山螺蛳壳、轻粉,共研细末,和匀,雪猪油调涂。 (《四川中药志》)①雪猪油配瓦松涂敷。(《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⑤治脚生痒疮: 明雄黄冰片,共研细末,和匀,雪猪油调搽。(《四川中药志》)

各家论述《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风湿肿痛,痒疹疮毒,臁疮久烂。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翅子木

    药材名称翅子木拼音Chì Zǐ Mù来源药材基源:为梧桐科植物翅子树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ospermum acerifolium Willd.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叶,鲜用。原形态翅子树

  • 峨山草乌

    《全国中草药汇编》:峨山草乌药材名称峨山草乌拼音é Shān Cǎo Wū来源毛茛科飞燕草属植物卷距飞燕草Delphinium fargesii Franch.,以根入药。初春或秋季采挖,除

  • 榉树叶

    《中药大辞典》:榉树叶药材名称榉树叶拼音Jǔ Shù Yè出处《唐本草》来源为榆科植物大叶榉树或其同属植物的叶。性味①《日华子本草》:"冷,无毒。"②婉可成《食

  • 龙舌箭

    《全国中草药汇编》:龙舌箭药材名称龙舌箭拼音Lónɡ Shé Jiàn别名绿花杓兰、金龙七来源兰科龙舌箭Cypripedium henryi Rolfe,以根入药。生境分

  • 蒲葵子

    药材名称蒲葵子拼音Pú Kuí Zǐ别名葵树子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蒲葵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vistona chinensis(Jacq.)R.Br.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收,除去杂质,晒

  • 西藏鸡爪草花

    药材名称西藏鸡爪草花拼音Xī Zànɡ Jī Zhuǎ Cǎo Huā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毛茛状金莲花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ollius ranunculoides Hemsl.采收和储

  • 鹅臎

    《中药大辞典》:鹅臎药材名称鹅臎拼音é Cuì别名鹅尾罂(《日华子本草》)出处《纲目》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尾肉。化学成分尾脂腺(又名尾腺或羽脂腺)分泌一种含脂蜡的液体,其组成为:水分

  • 附地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附地菜药材名称附地菜拼音Fù Dì Cài别名伏地菜来源为紫草科附地菜属植物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 (Trev.) Be

  • 老牛揣

    《全国中草药汇编》:老牛揣药材名称老牛揣别名细叶马蔺、安胎灵、桑牛牛扑来源鸢尾科老牛揣Iris tenuifolia Pall.,以根、种子入药。生境分部辽宁、吉林、内蒙古、陕西、宁夏、新疆。性味微苦

  • 粉团花根

    药材名称粉团花根拼音Fěn Tuán Huā Gēn别名土常山(《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圆锥绣球或大花圆锥绣球的根。功能主治治疟疾,烂喉。《浙江中药资源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