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附地菜

附地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附地菜

药材名称附地菜

拼音Fù Dì Cài

别名伏地菜

来源紫草科附地菜属植物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 (Trev.) Benth.,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拔取全株,除去杂质,晒干备用。

性味甘、辛,温。

功能主治温中健胃,消肿止痛,止血。用于胃痛,吐酸,吐血;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1~2钱,研粉冲服3~5分。外用适量,捣烂涂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附地菜

药材名称附地菜

拼音Fù Dì Cài

别名鸡肠(《本草经集注》),鸡肠草(《别录》),地胡椒(《贵州草药》)。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紫草科植物附地菜全草。初夏采收。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5~30厘米。茎通常白基部分枝,纤细,直立,或丛生,具平伏细毛。叶互生,匙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3厘米,宽5~20毫米,先端圆钝或尖锐,基部狭窄,两面均具平伏粗毛;下部叶具短柄,上部叶无柄。总状花序顶生,细长,不具苞片;花通常生于花序的一侧,有柄,长3~6毫米;花萼长1~2.5毫米,5裂,裂片长圆形,先端尖锐;花冠蓝色,长约1.5毫米,5裂,裂片卵圆形,先端圆钝;雄蕊5;子房深4裂,花柱线形,柱头头状。小坚果三角状四边形,具细毛,少有光滑,有小柄。花期5~6月。

生境分部生长于原野路旁。我国西南至东北均有分布。

性味辛苦,凉。

①《别录》:"微寒。"

②《药性论》:"苫。"

③孟诜:"温。"

④《纲目》:"微辛苦,平,无毒。"

功能主治治遗尿,赤白痢,发背,热肿,手脚麻木。

①《别录》:"主毒肿,止小便利。"

②陶弘景:"疗蠼螋溺。"

③《药性论》:"洗手足水烂,主遗尿。"

④孟诜:"作灰和盐,疗一切疮,及风丹遍身如枣大痒痛者,捣封上,日五、六易之;亦可生食,煮作菜食益人,去脂膏毒气;又烧敷疳匿;亦疗小儿赤白痢,可取汁一合,和蜜服之甚良。"

⑤《贵州草药》:"驱风,镇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捣汁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研末擦患处。

复方①止小便利:鸡肠草一斤,于豆豉汁中煮,调和什羹食之,作粥亦得。(《食医心镜》)

②治气淋,小腹胀,满闷:石韦(去毛)一两,鸡肠草一两。上件药,捣碎,煎取一盏半,去滓,食前分为三服。(《圣惠方》)

③治热肿:鸡肠草敷。(《补缺肘后方》)

④治漆疮瘙痒:鸡肠草捣涂之。(《肘后方》)

⑤治手脚麻木:地胡椒二两。泡酒服。(《贵州草药》)

⑥治胸肋骨痛:地胡椒一两。煎水服。(《贵州草药》)

⑦治反花恶疮:鸡肠草研汁拂之。或为末,猪脂调搽。(《医林正宗》)

⑧治风热牙痛,浮肿发歇,元脏气虚,小儿疳蚀:鸡肠草、旱莲草、细辛等分。为末,每日擦三次。(《普济方》祛痛散)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附地菜

药材名称附地菜

拼音Fù Dì Cài

英文名all-grass of Pedunculate Trigonotis

别名鸡肠鸡肠草、地胡椒、搓不死、豆瓣子棵、伏地菜、伏地草、山苦菜地瓜

出处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1.陶弘景:人家园庭亦有此(鸡肠)草。小儿取挼汁以捋蜘蛛网,至粘,可掇蝉。

2.《通志》:鸡肠,似草而小,不辛,《本草》以合于蘩萎共条,故苏恭误谓即蘩萎也。

3.《本草纲目》:鸡肠,生下湿地,三月生苗,叶似鹅肠而色微深,茎带紫,中不空,无缕,四月有小茎,开五出小紫花,结小实,中有细子,其苗作蔬,不如鹅肠。苏恭不识,疑为一物,误矣。生嚼涎滑,故可掇蝉。鹅肠生

来源药材基源:为紫草科植物附地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gonotis peduncularis (Trev.) Benth.ex Baker et More[Myosotis Pdluncularis Trev.;M.chinensis DC.]

采收和储藏:初夏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附地菜,一年生草本,高5-30cm。茎基部略呈淡紫色,通常自基部分枝,纤细,直立或斜升,具平伏细毛。单叶互生;下部叶无柄,上部叶具短柄或长柄;叶片匙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5cm,宽5-20mm,先端圆钝或尖锐,基部宽楔形或渐狭,两面均具糙伏毛。聚伞花序成总状,顶生,幼时卷曲,后渐次伸长,长5-20cm;花小,通常生于花序后侧;叶状苞片2-3;花梗短,花后延长3-5mm;花萼长1-2.5mm,5裂,裂片倒卵形,平展喉部具5枚白色或带黄色附属物;花冠简与花冠裂片等长;雄蕊5,内藏,着生在花冠简上部,不伸出花冠外;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生,柱头头状。小坚果4,斜三棱锥状四面体形,长0.8-1mm,黑色有光泽,表面具细毛,有短柄,背面具3锐棱。花期4-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田野、路旁、荒草地或丘陵林缘、灌木林间。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风、华北、华东、西南及陕西、新疆、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全草我皱缩成团。湿润展开后,根细长圆锥形。茎1至数条,纤细我分枝,基部淡紫棕色,上部枯绿色,有短糙毛。基生叶有长柄,叶片椭贺状卵形,长可达2cm,两面有糙毛,茎生叶几无柄,叶片稍小。总太花序细长,可达20cm,可风类白色或蓝色小花,有时具四面体形的小坚果。有青草气,味微苦涩。

化学成分附地菜的花含有飞燕草素-3,5-二葡萄糖甙(delphinidin-3,5-diglucoside)。地上部分含有挥发油(volatile oils)0.013%-0.023%,其中含有74种成分包括:21种脂肪酸(fatty acids),20种醇(alcohols),14种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s),12种羰基化合物(carbonyls)等。内有牻牛儿醇(geraniol),α-松油醇(α-terpineol)萜类化合物等。

性味辛苦;平

归经心;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主胃痛吐酸;痢疾;热毒痈肿;手脚麻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擦。

各家论述1.《名医别录》:主毒肿,止小便利。

2.陶弘景:疗蠼螋溺。

3.《药性论》:洗手足水烂,主遗尿。

4.孟诜:作灰和盐,疗一切疮,及风丹遍身如枣大痒痛者,捣封上,日五、六易之;亦可生食,煮作菜食益人,去脂膏毒气;又烧敷疳式NI;亦疗小儿赤白痢,可取汁一合,和蜜服之甚良。

5.《贵州草药》:驱风,镇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厚壳树

    药材名称厚壳树别名大红茶、大岗茶、松杨、苦丁茶[广西南宁]来源紫草科厚壳树Ehretia thyrsiflora (Sieb. et Zucc.) Nakai[E. acuminata R. Brow

  • 猪肚木

    药材名称猪肚木拼音Zhū Dǔ Mù别名山石榴、跌掌随、老虎刺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刺鱼骨木的叶、根及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thium horridu Bl.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摘叶;夏、

  • 西藏花椒

    药材名称西藏花椒拼音Xī Zànɡ Huā Jiāo别名西藏野花椒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西藏花椒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anthoxylum tibetanum Huang采收和储藏:9-1

  • 石莽草

    《中药大辞典》:石莽草药材名称石莽草拼音Shí Mǎnɡ Cǎo别名石辣蓼(《广西中药志》),头花蓼、小红藤(《广西植物名录》),太阳草(《云南中草药》),满地红、四季红、火溜草(《文山中草

  • 朴松实

    《全国中草药汇编》:朴松实药材名称朴松实拼音Pǔ Sōnɡ Shí别名松墨、洮和冷杉、蒲松实、太白冷杉来源松科冷杉属植物四川冷杉Abies fargesii Franch.的球果。夏季采摘,

  • 接骨树

    药材名称接骨树别名绿泽兰、蚂蚁鼓堆树、戳皮树来源马鞭草科腐卑属植物思茅腐卑Premna szemaoensis Pei,以茎皮入药。全年可采,晒干研末。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舒筋活络,接骨镇痛,止血生肌

  • 蜡瓣花根

    药材名称蜡瓣花根拼音Là Bàn Huā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金缕梅科植物中华蜡瓣花的根或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ylopsis sinensis Hemsl.采收和储藏:根皮夏季采挖,刮去

  • 多刺绿绒蒿

    《全国中草药汇编》:多刺绿绒蒿药材名称多刺绿绒蒿拼音Duō Cì Lǜ Rónɡ Hāo来源罂粟科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 Hook. f. et Tho

  • 白颖苔草

    药材名称白颖苔草拼音Bái Yǐnɡ Tái 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白颖苔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ex rigescens(Franch.)V.Krecz.[C.stenophy

  • 杨梅树皮

    《中药大辞典》:杨梅树皮药材名称杨梅树皮拼音Yánɡ Méi Shù Pí出处《纲目》来源为杨梅科植物杨梅树皮,春初,剥取树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