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角蒿

角蒿

《中药大辞典》:角蒿

药材名称角蒿

拼音Jiǎo Hāo

英文名HERBA INCARVILLAE

别名乌曲玛保(藏名)

来源本品为紫葳科植物密花角蒿Incarvilla compacta Maxim.的干燥全草。花盛期采集,洗净泥土,晾干。

性状本品根圆柱状,上端常残留有茎和叶的残基,质脆,断面类白色至淡黄色,皮部颜色较深,疏松,颗粒状,髓明显。叶皱缩,完整叶片长矩圆形,羽状全裂,裂片大小不一,暗绿至淡黄色。花皱缩,淡紫色或黑褐色;湿展后呈漏斗状,先端5浅裂,雄蕊4,柱头漏斗形,偶见蒴果,具4棱。气微,味淡。

炮制除去杂质,切段。

性味温,苦、甘。

功能主治调经活血,祛风湿,消炎利耳,益脉。种子用于中耳炎;根用于虚弱,头晕,胸闷,腹胀,咳嗽,月经不调;叶用于咳嗽。

用法用量3~5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角蒿

药材名称角蒿

拼音Jiǎo Hāo

别名羊角草(《东北植物药图志》),羊角蒿(《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羊羝角棵(《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紫葳科植物角蒿全草。7~8月间,割取茎叶,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5~100厘米。茎直立,具纵沟纹及棱角。叶互生;叶片2~3回羽状深裂,最终裂片狭线形,长0.5~1.5厘米,宽2~3毫米,先端锐尖,全缘,近革质;柄长1~3厘米。疏总状花序顶生;通常具3~5朵花,有时1花单生茎顶;苞片3枚,锥形;花梗短;萼钟状,5深裂,先端锐尖;花冠漏斗形,紫色,先端5裂,裂片钝圆,最下1片较小;雄蕊4,2强,花丝丝状;子房上位,2室,柱头2裂。蒴果长角状,略向外弯曲,长5~10厘米,直径约4毫米,成熟时2裂。种子多数,圆形或矩圆形,周围具翅。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长于山坡、田野及路旁。分布东北、华北至西南各地。

性状干燥全草,茎圆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略具细棱或纵纹,光滑。叶多破碎或脱落。茎上部具总状排列的蒴果,多开裂,内具中隔;种子扁平,具膜质的翅。茎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淡。

性味①《唐本草》:"味辛苦,平,有小毒。"

②《医林纂要》:"辛苦,寒。"

功能主治治口疮,齿龈溃烂,耳疮,湿疹,疥癣,阴道滴虫病。

①《唐本草》:"主甘湿霞诸恶疮有虫者。"

②《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干湿皮疹,阴道滴虫病,疥疮,齿龈腐烂及耳疮,烧灰涂擦。风湿痹痛、筋骨疼痛,煎汤熏洗。"

用法用量外用:烧存性研末掺,或煎汤熏洗。

复方①治齿靳宣露:角蒿灰夜敷靳间使满,勿食油。(《千金方》)

②治口中疮久不瘥,入胸中并生疮:角蒿灰敷之。有汁吐之,不得咽也。(《千金方》)

③治小儿口疮:角蒿灰贴疮。(《小儿宫气方》)

④治月蚀耳疮:蒿灰掺之良。(《濒湖集简方》)

备注本品在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作透骨草入药。参见"透骨草"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角蒿

药材名称角蒿

拼音Jiǎo Hāo

别名乌确玛尔布(藏名)

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紫葳科植物藏角蒿种子。7~9月挖根,3~9月采收成熟种子。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块根粗厚,根茎短。单叶基出,大头羽状深裂,形似萝卜叶。先花后叶,花大,单生于花茎上,紫红色,稍呈唇形。蒴果,成熟时开裂;种子有翅。

生境分部生于向阳山坡、路旁、田边。

性味性温,味甘淡。

功能主治滋补强壮。治产后乳少,久病虚弱,头晕,贫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角蒿

药材名称角蒿

拼音Jiǎo Hāo

英文名Chinese Incarvilla Herb, Herb of Chinese Incarvillea

别名羊角草、羊角蒿、羊羝角棵、落豆秧、透骨草、草藤、大力草、野芝麻、老鹳嘴棵、鳖肚草、独角虎、羊犄角、鸡嘴儿、猪牙菜

出处出自《唐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紫葳科植物角蒿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nacruillea sinensis Lam. [I. Uariabilis Batalin; I.sinensis Lam. Subsp. Uariabilis (Batalin) Grierson]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原形态角蒿 一年生至多年生草本,具分枝的茎,同达80cm。根近木质而分枝。叶互生;叶柄长1-3cm;叶片二至三回羽状细裂,形态多弈异,小叶不规则细裂,末回裂片线状披针形,具细齿或全缘。顶生总状花序,疏散,长达20cm;花梗长1-5mm;小苞片绿色,线形,长3-5mm;花萼钟状,绿色带紫红色,长、宽均约5mm,萼齿间皱褶2浅裂;花冠淡玫瑰色或粉红色,有时带紫色,钟状漏斗形,先端5裂,裂片圆形;雄蕊4,二强,花药成对靠合;子房上位,2室,柱头2裂。蒴果淡绿色,细圆柱形,先端尾状渐尖,长3.5-5.5(-10)cm,粗约5mm。种子扁圆形,细小,直径约2mm,四周具透明的膜质翅,先端具缺刻。花期5-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田野。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东、河南、四川、云南、西藏。

性状性状鉴别 全草长30-100cm。茎圆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绿色或黄绿色,略具细棱或纵纹,光滑无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髓白色。叶多破碎或脱落,茎上部具总状排列的蒴果,呈羊角状,长4-9.8cm,直径0.4-0.6cm,多开裂,内具中隔。种子扁平,具膜质的翅,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地上部分含生物感:角蒿酯碱(incarvine)A[1]、B、C[2],角蒿原碱(incarvilline),角蒿特灵酯碱(incarvil-lateine)[3,4]。

鉴别理化鉴别 取全草粗粉2g,加入95%乙醇20ml,水浴回流10min,滤过,供下述试验。

(1)取滤液1ml,加入1%三氯化铁乙醇液数滴,产生绿色。(检查酚性成分)(2)取滤液1ml,加入浓盐4-5滴,加少量镁粉,在水浴上加热,产生红色。(检查黄酮成分)

性味味辛;苦;性寒;小毒

归经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解毒;杀虫。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口疮;齿龈溃烂;耳疮;湿疹;疥癣;阴道滴虫病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烧存性开末掺,或煎汤熏洗

各家论述1.《唐本草》:主干湿GU诸恶疮有虫者。

2.《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干湿皮疹,阴道滴虫病,疥疮,齿龈腐烂及耳疮,烧灰涂擦。风湿痹痛、筋骨疼痛,煎汤熏洗。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岩石松

    药材名称岩石松拼音Yán Shí Sōnɡ别名龙胡子、龙胡须、旱灵草、中华石松来源药材基源:为石杉科植物中华石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uperzia chinensis(Christ)Chin

  • 野料豆

    药材名称野料豆拼音Yě Liào Dòu别名零乌豆、马料豆(《本草汇言》),细黑豆、稽豆、料豆(《本经逢原》),马豆(《本草经解》)。出处《饮片新参》来源为豆科植物崂豆的种子。秋季

  • 杉木根

    《中药大辞典》:杉木根药材名称杉木根拼音Shā Mù Gēn别名杉树根(《四川中药志》)。出处《分类草药性》来源为杉科植物杉的根皮。全年可采,剥取根皮,晒干。性味《四川中药志》:"

  • 长叶山竹子

    药材名称长叶山竹子拼音Chánɡ Yè Shān Zhú Zi英文名Bark of Kwangsi Garcinia别名广西长叶山竹子。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藤黄科植物长叶山竹子

  • 鲫鱼

    《全国中草药汇编》:鲫鱼药材名称鲫鱼拼音Jì Yú别名鲫、鲋来源鲤形目鲤科鲫鱼Carassius auratus (L.),以全鱼(去鳞及内脏)入药。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功能主治滋补

  • 野香橼花

    药材名称野香橼花拼音Yě Xiānɡ Yuán Huā别名小毛毛花、青刺尖、刺珠、猫胡子花、叶上花。出处野香橼花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曰:"野香橼花,一名小毛毛花,生云南五华山麓,树高近寻,长叶如夹

  • 乌药叶

    《中药大辞典》:乌药叶药材名称乌药叶拼音Wū Yào Yè别名蒡箕茶(《医林纂要》)。出处《本草拾遗》来源樟科植物乌药的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乌药"条。功能主治

  • 紫叶秋海棠

    药材名称紫叶秋海棠拼音Zǐ Yè Qiū Hǎi Tánɡ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毛叶秋海棠的带根茎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gonia rex Putz.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

  • 黄龙须

    药材名称黄龙须拼音Huánɡ Lónɡ Xū别名红龙须(《分类草药性》)。出处《重庆草药》来源为桑科植物黄葛树的气根。性味《重庆草药》:"味苦湿,性热,无毒。"

  • 骆驼黄

    《中药大辞典》:骆驼黄药材名称骆驼黄拼音Luò Tuo Huánɡ出处《纲目》来源为驼科动物双峰驼的胆囊结石。性味苦,平,微毒。功能主治治风热惊疾。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2分。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