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胡豆草

胡豆草

《中药大辞典》:胡豆草

药材名称胡豆草

拼音Hú Dòu Cǎo

出处《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无柄黄芩全草

原形态直立草本。茎四方形,紫色,高25~35厘米。叶对生;三角状卵形,基生叶肾形,长0.7~2.3厘米,宽0.8~1.6厘米,先端钝,基部心脏形,边缘具波状锯齿,两面均光滑无毛,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几无柄。花生于叶腋;花萼钟状,2唇形,唇短而阔,全缘,花后封闭,上唇的背部有扩大的鳞片,果时脱落;花冠管长而突出,白色,近萼处紫色;雄蕊4,花药有毛;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着生。小坚果近球形,平压状,略被毛。花期7月。

性味性凉,味苦涩,无毒。

功能主治治风热目雾,感冒头昏,肝热耳鸣;消痈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6~1两。外用: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胡豆草

药材名称胡豆草

拼音Hú Dòu Cǎo

英文名Herb of Sessile Skullcap

别名蜈蚣草、吊鱼杆

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无柄黄芩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utellaria sessilifolia Hems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密生须根,节上生匍枝;茎高约50cm,纤维,微具翅。叶几无柄;叶片卵形,长1.9-3.5cm,近全缘或具3-4个不明显的浅圆齿,上面略被具节糙伏毛。花序总状,3-7花,顶生或腋生,长为叶长之二倍,均偏于一侧而下垂;苞片小,卵状钻形;花萼长约2mm,盾片高约1.5mm,果时均增大;花冠基部白色,上部淡紫至紫红,长约18mm,花冠筒部前方有长达2mm向下延伸的囊距,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雄蕊4,二强;花盘前方隆起;花柱丝状,先端微裂,子房4裂,后对裂片较大。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2000m的亚热带沟谷林下、灌丛中或潮湿的石山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

性味味苦;辛;性凉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肝明目。主感冒头痛;风热目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8-3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胆矾

    《全国中草药汇编》:胆矾药材名称胆矾拼音Dǎn Fán别名石胆来源天然或人工制造的含水硫酸铜结晶体。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结晶体,大小不一,深蓝色或淡蓝色,半透明。露置于干燥空气中,缓缓风化。加

  • 明党参

    《中国药典》:明党参药材名称明党参拼音Mínɡ Dǎnɡ Shēn英文名RADIX CHANGII别名明沙参、粉沙参、山花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 麂肉

    《中药大辞典》:麂肉药材名称麂肉拼音Jǐ Ròu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鹿科动物小麂的肉。原形态小麂,又名:黄麂,黄猄。形小,肩高约40厘米,体长70~80厘米,尾长可达12厘米,脸部较短而宽

  • 豌豆七根

    药材名称豌豆七根拼音Wān Dòu Qī Gēn别名白三七根。来源药材基源:为景天科植物菱叶红景天Rhodiolahenryi(Diels)S.H.Fu[SedumhenryiDiels]的根。拉丁植

  • 水麻tiao

    药材名称水麻tiao拼音Shuǐ Má tiao别名藏氏蓼、凹叶蓼、水犁壁草、火烫草、拉拉草、红降龙草出处出自《植物名实图考》。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戟叶蓼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

  • 牛白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白藤药材名称牛白藤拼音Niú Bái Ténɡ别名广花耳草、土五加皮、涂藤头、土加藤、大叶亚婆巢、接骨丹来源茜草科耳草属植物牛白藤Hedyotis

  • 显脉香茶菜

    药材名称显脉香茶菜拼音Xiǎn Mài Xiānɡ Chá Cài别名大叶蛇总管、蓝花柴胡、脉叶香茶菜来源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显脉香茶菜Rabdosia nervosa (

  • 《中药大辞典》:冰药材名称冰拼音Bīnɡ别名凌(《纲目》)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水凝成的无色透明的固体。性味《本草拾遗》:"味甘,大寒,无毒。"功能主治退热消暑,解渴除烦。治伤寒阳

  • 猫爪子

    药材名称猫爪子拼音Māo Zhuǎ Zi英文名Herb of Nodding Meadowrue别名歧序唐松草、坚唐松草出处出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展枝唐松草的根及茎或全

  • 白梅

    《中药大辞典》:白梅药材名称白梅拼音Bái Méi别名盐梅(《尚书》),霜梅(《纲目》),白霜梅(《本草便读》)。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实,经盐渍而成。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