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桑黄

桑黄

《全国中草药汇编》:桑黄

药材名称桑黄

拼音Sānɡ Huánɡ

别名胡孙眼、桑耳、针层孔菌

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L. ex Fr.)Quel.[Fomes igniarius L. ex Fr.],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分部生于杨、柳、桦、栎、杜鹃四照花等阔叶树干上,造成心材白腐,多年生。

性味微苦,寒。

功能主治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泻。主治淋病,崩漏带下,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用法用量0.5~1两,水煎1次服完,日服2次。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桑黄

药材名称桑黄

拼音Sānɡ Huánɡ

别名桑臣、桑耳(《药性论》),胡孙眼(《酉阳杂俎》),桑黄菇(《纂要奇方》)。

出处《药性论》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针层孔子实体

原形态菌盖木质,扁半球形或乌蹄形,2~12×3~21厘米,厚1.5~10厘米,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初期有细微绒毛,后变无毛,有同心环棱;边缘钝,淡咖啡色,下侧无子实体;菌肉深咖啡色,木质;菌管多层,层次不明显,年老的菌管层充满白色菌丝;管口褐色;孢子近球形,光滑,5~6×4~5微米;菌丝不分枝,无横隔,直径3~5微米。

生境分部生于杨、柳、桦、栎等树干上。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含落叶松蕈酸约4%(菌丝体不含落叶松蕈酸),脂肪酸、氨基酸(主要为甘氨酸、天门冬氨酸)、草酸、三萜酸、芳香酸、麦角甾醇,以及木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酯酶、蔗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纤维素酶等多种酶。

药理作用落叶松蕈酸有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国外曾用于治盗汗,作用于数小时内开始,可持续24小时,剂量不能超过30毫克/次或100毫克/天,一般需连续用1~5天后方见较好疗效,无甚副作用。其作用机理虽经较多研究,但未完全阐明,与植物神经系统似无关系。它并不抑制唾液腺的分泌。对局部有刺激性,口服大量可引起吐、泻,也不能作皮下注射。有人报道,它有洋地黄样作用,低浓度能兴奋平滑肌,大剂量则发生抑制作用,中毒量可引起延脑中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先兴奋而后麻痹。

性味《药性论》:"味甘辛,无毒。"

功能主治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

《药性论》:"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疗伏血、下赤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血淋,脐腹及阴茎涩痛:岗谷树根皮一两半,桑黄一两半(微炙)。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②治脱肛泻血不止:香附一两(焙),桑黄一两(微炙)。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二十丸。

③治妇人劳损,月水不断,血竭暂止,小劳辄剧:桑黄捣罗为末,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二钱。(①方以下出《圣惠方》)

④治瘰疬溃烂:桑黄菇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三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为末,鸡子白调敷;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之。(《纂要奇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桑黄

药材名称桑黄

拼音Sānɡ Huánɡ

英文名Fleckedflesh Polypore

别名桑上寄生、桑臣、树鸡、胡孙眼、桑黄菰、桑黄菇、针层孔菌、梅树菌

出处出自《药性论》

来源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层孔菌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ellinus igniarius (L.ex Fr.) Quel.[Fomes igniarius(L.)Fr.;Boletus igniarius L.;Polyporus igniarius Fr.]

原形态子实体多年生,木质,侧生无柄。呈半球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腹面凸,(5-20)cm×(7-30)cm,厚3-15cm。幼时表面有细绒毛,后脱落,有明显的龟裂,无皮壳,有假皮壳,有同心环棱。盖面呈灰褐色、肝褐色至黑色,有光泽;边缘圆钝,龟裂少,有密生的短绒毛,干后脱落,呈肉桂色至咖啡色。菌肉硬,木质,暗褐色,厚0.5cm左右。菌管多层,层次常不明显,老的菌管有白色菌丝充塞;管口面锈褐色至酱色;管口圆形,每1mm间4-5个。刚毛顶端尖锐,基部膨大,(10-25)μm×(5-7)μm。孢子近球形,光滑,无色,(5-6)μm×(3-4)μm。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杨、柳等阔叶树树干上。

资源分布:妥布于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含落叶松蕈酸(agaricic acid),藜芦酸(veratric acid),间-4,5二甲氧基-1,2-苯二甲酸(m-hemipinic acid),麦角甾醇(ergosterol),C22、C24、C26的饱和脂肪酸,C23、C25的饱和烃,甘氨酸(glycine),天门氨酸(aspartic acid)等氨基酸,草酸(oxalic acid),甘露岩藻半乳聚糖(mannofucogalactan),木糖氧化酶(xylose oxidase),以及过氧化氢酶,脲酶,酯酶,多糖等。

药理作用落叶松蕈酸(Agaricic acid,Laricic acid,其不纯品名 Agaricin)有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国外曾用于治盗汗,作用于数小时内开始,可持续24小时,剂量不能超过30mg/次或100mg/天,一般需连续用l-5天后方见较好疗效,无甚副作用。其作用机理虽经较多研究,但未完全阐明,与植物神经系统似无关系。它并不抑制唾液腺的分泌。对局部有刺激性,口服大量可引起吐、泻,也不能作废下注射。有人报道,已有洋地黄样作用,低浓度能兴奋平滑肌,大剂量则发生抑制作用,中毒量可引起延脑中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先兴奋而后麻痹。

性味甘;苦;寒;辛;无毒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化饮;止泻。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血淋,脐腹及阴茎涩痛: 岗谷树根皮一两半,桑黄一两半(微炙)。 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②治脱肛泻血不止:香附一两(焙),桑黄一两(微炙)。上药,掇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二十丸。③治妇人劳损,月水不断,血竭暂止,小劳辄剧: 桑黄捣罗为末,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二钱。(①方以下出《圣惠方》)④治瘰疬溃烂: 桑黄菇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三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为末,鸡子白调敷;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之。(《纂要畜方》)

各家论述《药性论》: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疗伏血、下赤血。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炙黄芪

    药材名称炙黄芪拼音Zhì Huánɡ Qí英文名RADIX ASTRAGALI PREPARATA来源本品为黄芪的炮制加工品。性状本品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片,直径0.8~3.

  • 小黄构

    药材名称小黄构拼音Xiǎo Huánɡ Gòu别名小黄钩、藤构、娃娃皮来源瑞香科小黄构Wikstroemia micrantha Hemsl.,以茎皮、根入药。生境分部四川。性味淡

  • 《中药大辞典》:铅药材名称铅拼音Qiān别名黑铅(《范子计然》),青金(《说文》),乌锡(孟诜《必效方》,黑锡(《本草拾遗》),铅精、水锡、素金、黑金(《石药尔雅》),水中金(《纲目》),青铅(《要药

  • 铅灰

    《中药大辞典》:铅灰药材名称铅灰拼音Qiān Huī别名黑锡灰(《丹溪心法》)出处《本草图经》制法刘禹锡《传信方》:"取铅三两,铁器中熬之,久当有脚如黑灰。"功能主治《本草图经》:

  • 苣荬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苣荬菜药材名称苣荬菜拼音Jù Mǎi Cài别名苦菜、败酱草[北方地区]、小蓟[黑龙江]、苦苣菜、取麻菜来源菊科苦苣菜属植物苣荬菜Sonchus Brachyo

  • 接骨树

    药材名称接骨树别名绿泽兰、蚂蚁鼓堆树、戳皮树来源马鞭草科腐卑属植物思茅腐卑Premna szemaoensis Pei,以茎皮入药。全年可采,晒干研末。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舒筋活络,接骨镇痛,止血生肌

  • 锈毛旋蒴苣苔

    药材名称锈毛旋蒴苣苔别名岩蒿苣、岩枇杷来源苦苣苔科锈毛旋蒴苣苔Boea rufescens Franch.,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云南、贵州、广西。性味甘、微涩,温。功能主治止咳,解毒,镇痛,生肌,固脱

  • 扁竹测

    药材名称扁竹测拼音Biǎn Zhú Cè别名小扁草、扇子草、滚龙细辛、草灵芝、小石菖蒲、苍草、复生草、扁竹兰、消疝草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叉柱岩菖蒲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ofieldia

  • 辽东栎壳斗

    药材名称辽东栎壳斗拼音Liáo Dōnɡ Lì Ké Dòu出处《宁夏中草药手册》来源为壳斗科植物辽东栎果实外的总苞。性味涩,温。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止泻。治便

  • 射干

    《中国药典》:射干药材名称射干拼音Shè Gān英文名RHIZOMA BELAMCANDAE别名乌扇、扁竹、绞剪草、剪刀草、山蒲扇、野萱花、蝴蝶花来源本品为鸢尾科植物射干Belamc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