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五味子

五味子

《中国药典》:五味子

药材名称五味子

拼音Wǔ Wèi Zǐ

英文名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

别名北五味子、辽五味子

来源本品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

性状北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南五味子:粒较小,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种子上。

鉴别(1)本品横切面:外果皮为 1列方形或长方形细胞,壁稍厚,外被角质层,散有油细胞;中果皮薄壁细胞 10 余列,含淀粉粒,散有小型外韧型维管束;内果皮为1 列小方形薄壁细胞。种皮最外层为1 列径向延长的石细胞,壁厚,纹孔及孔沟细密;其下为数列类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石细胞,纹孔较大;石细胞层下为数列薄壁细胞,种脊部位有维管束;油细胞层为 1列长方形细胞,含棕黄色油滴;再下为 3~5 列小形细胞;种皮内表皮为1 列小细胞,壁稍厚,胚乳细胞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

粉末暗紫色。种皮表皮石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18~ 50 μm,壁厚,孔沟极细密,胞腔内含深棕色物。种皮内层石细胞呈多角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至83μm,壁稍厚,纹孔较大。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表面有角质线纹;表皮中散有油细胞。中果皮细胞皱缩,含暗棕色物,并含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1g,加氯仿2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五味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五味子甲素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 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13: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五味子醇甲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五味子醇甲对照品15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五味子醇甲0.3m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5g,精密称定,置20ml量瓶中,加甲醇约18ml,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20kHz)20分钟,取出,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五味子醇甲(C24H32O7)不得少于0.40%。

炮制五味子: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醋五味子:取净五味子,照醋蒸法(附录Ⅱ D)蒸至黑色。用时捣碎。表面乌黑色,油润,稍有光泽。果肉柔软,有黏性。种子表面棕红色,有光泽。

性味酸、甘,温。

归经归肺,心、肾经。

功能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1.5~6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五味子

药材名称五味子

拼音Wǔ Wèi Zǐ

别名菋、荎蕏(《尔雄》),玄及(《吴普本草》),会及(《别录》),五梅子(《辽宁主要药材》)。

出处《本经》

来源为木兰种植物五味子果实。霜降后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摘,拣去果枝及杂质,晒干;贮藏干燥通风处,防止霉烂、虫蛀。

原形态五味子,又名:面藤、山花椒

落叶木质藤本,长达8米。茎皮灰褐色,皮孔明显,小枝褐色,稍具棱角。叶互生,柄细长;叶片薄而带膜质;卵形、阔倒卵形以至阔椭圆形,长5~11厘米,宽3~7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阔楔形至圆形,边缘有小齿牙,上面绿色,下面淡黄色,有芳香。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具长梗,花被6~9,椭圆形,雄蕊5,基部合生;雌花花被6~9,雌蕊多数,螺旋状排列在花托上,子房倒梨形,无花柱,受粉后花托逐渐延长成穗状。浆果球形,直径5~7毫米,成熟时呈深红色,内含种子1~2枚。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于阳坡杂木林中,缠绕在其他植物上。分布东北、华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略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毫米。外皮鲜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显油润,有不整齐的皱缩。果内柔软,常数个粘连一起;内含种子1~2枚,肾形,棕黄色,有光泽,坚硬,种仁白色。果肉气微弱而特殊,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而苦。以紫红色、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泽者为佳。

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地,商品习称"北五味子"。

化学成分含五味子素 (schizandrin)、脱氧五味子素(de-oxyschizandrin)、新一味子素(neoschizandrin)、五味子醇(schizan-drol)、五味子酯(schisantherin,gomisin)、A、B、C、D、E、F、G、H、J、K1、K2、K3、L1、L2、M1、M2、N2,O,R等。

药理作用可提高正常人和眼病患者的视力以及扩大视野;对听力也有良好影响,述可提高皮肤感受器的辨别力。

炮制五味子:筛净灰屑,除去杂质,置蒸笼内蒸透,取出晒干。酒五味子:取拣净的五味子,加黄酒拌匀,置罐内,密闭,隔水蒸之,待酒吸尽,取出,晒干。此外尚有用蜜蒸、醋蒸者,方法与酒蒸同(五味子每100斤用黄酒20斤,或用蜂蜜30斤,或用米醋15斤)。

雷公炮炙论》:"凡用(五味子)以铜刀劈作两片,用蜜浸蒸,从巳至申,却以浆浸二宿,焙干用。"

性味酸,温。

①《本经》:"味酸,温。"

②《别录》:"无毒。"

③《唐本草》:"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

④《长沙药解》:"味酸微苦咸,气涩。"

归经入肺、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少阴经。"

②《纲目》:"入肝、心。"

功能主治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

①《本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②《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

③《日华子本草》:"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

④李杲:"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

⑤王好古:"治喘咳燥嗽,壮水镇阳。"

⑥《本草蒙筌》:"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昧最妙。"

⑦《本草通玄》:"固精,敛汗。"

(1)敛肺止咳:用于肺肾两虚之虚咳、气喘,常与补肾药合用。

(2)涩精止泻:用于遗精、久泻。治遗精常配桑螵蛸、煅龙骨;治久泻常配肉豆蔻芡实

(3)生津敛汗:用于阴液不足之口干渴、盗汗,常配麦冬、生牡蛎

(4)凡一切气血耗散之休克、虚脱,皆可配补药用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注意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痧疹初发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苁蓉为之使。恶萎蕤。胜乌头。"

②《本草经疏》:"痧疹初发及一叨停饮,肝家有动气,肺家有实热,应用黄芩泻热者,皆禁用。"

③《本草正》:"感寒初嗽当忌,恐其敛束不散。肝旺吞酸当忌,恐其助木伤土。"

复方①治肺经感寒,咳嗽不已:白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子二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以时。(《鸡峰普济方》五味细辛汤)

②治嗽:大罂粟壳(去瓤擘破,用白饧少许入水,将壳浴过令净,炒黄色)四两,五味子(新鲜者,去梗,须北方者为妙)二两。上为细末,白饧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捺破,煎六分,澄清,临睡温服,不拘时候。(《卫生家宝方》五味子丸)

③治痰嗽并喘:五味子、白矾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以生猪肺炙熟,蘸末细嚼,白汤下。(《普济方》)

④治肺虚寒:五味子,方红熟时,采得,蒸烂、研滤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再上火待蜜熟,俟冷,器中贮,作汤,时时服。(《本草衍义》)

⑤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或湿热火行,金为火制,绝寒水生化之源,致肢体痿软,脚欹眼黑:人参五钱,五味子、麦门冬各三钱。水煎服。(《千金方》生脉散)

⑥治虚劳羸瘦,短气,夜梦,骨肉烦痛,腰背痰痛,动辄微喘:五味子二两,续断二两,地黄一两,鹿茸一两(切片,酥炙),附子一两(炮,去皮脐)。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盐汤下。(《卫生家宝方》五味子丸)

⑦治梦遗虚脱:北五味子一斤,洗净,水浸一宿,以手按去核,再用温水将核洗取余味,通用布滤过,置砂锅内,入冬蜜二斤,慢火熬之,除砂锅斤两外,煮至二斤四两成膏为度。待数日后,略去火性,每服一、二匙,空心白滚汤调服。(《医学入门》:五味子膏)

⑧治肾泄:五味子二两(拣),吴茱萸半两(细粒绿色者)。上二味同炒香熟为度,细末。每服二钱,陈米饮下。(《本事方》五味子散)

⑨治白浊及肾虚,两腰及背脊穿痛:五味子一两,炒赤为末,用醋糊为丸,醋汤送下三十丸。泻,用蕲艾汤吞下。(《经验良方》五味子丸)

⑩治烂弦风眼:五味子、蔓荆子,煎汤频洗之。(《谈野翁试验方》)

⑾治疮疡溃烂,皮肉欲脱者:五味于炒焦,研末,敷之,可保全如故。(《本草新编》)

临床应用①治疗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据102例观察,有效率为85.3%,其中基本治愈(治愈、显效)率占76.4%。尤其对症状隐匿、肝气郁结及肝脾不和三型效果较好。五味子粉对传染性肝炎有较明显的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且奏效较快,无明显副作用,适用类型较多。低酶型(300单位以下)病例的基本治愈率可达84.2%,平均服药10.1天即能见效;高酶型(500单位以上)及中酶型(300~500单位)的基本治愈率分别为71.4%和72%,平均服药时间为23.6天及25.2天。但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后,如停药过早常引起反跳现象,因此疗程长短须因病而异,原则上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后仍宜服药2~4周,以巩固疗效。少数病例服药后,谷丙转氨酶降至一定水平即稳定不动,或治疗效果不明显,可加大剂量,仍可能促使谷丙转氨酶降至正常。用法:将五味子烘干、研末,过80~100目筛。成人每次1钱,日服3次,30天为一疗程。亦可制成蜜丸服。

②治疗急性肠道感染

取北五味子10斤,水煎2~4小时,去渣加红糖3斤,浓缩成5000毫升。一般每日服两次,重者3次,每次50毫升,小儿酌减。治疗急性菌痢33例(其中8例静滴1~3次氯霉素,3例用1~2次四环素,1例加用激素,20例配合补液),结果29例痊愈,3例明显有效,1例死亡;中毒性消化不良21例(14例补液,5例加用氯霉素),结果除1例死亡外,均治愈:急性肠炎10例(4例补液),均治愈。服药后91.1%的病例在1~4天退热;82.7%的患者在1~4天内大便阴转。五味子对急性肠道感染具有退烧敛汗、生津止泻作用,故能奏效。

③治疗神经衰弱

能使患者失眠、头痛、头晕、眼花,及心跳、遗精等症状消失或改善,从而恢复健康。据73例观察结果:痊愈43例(68.9%),好转13例(17.81%),治疗中断16例(21.20%),无效1例(1.34%)。制剂、剂量:取五味子40克,浸入50%的酒精20毫升中,每日振荡一次,10天后过滤;残渣再加同量酒精浸泡10天过滤。两次滤液合并,再加等量蒸馏水即可服用。成人每日3次,每次2.5毫升,一个疗程总量不超过100毫升。亦可将五味子浸泡于烧酒中1个月,制成40%酊剂服用,每次2.5毫升加水7.5毫升,每日2次,连服2周或1个月。

④治疗潜在型克山病

40%五味子酊,日服三次,每次30滴或2毫升。10天为一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服药后多次开水。8例(其中确诊者4例,怀疑为克山病潜在型者4例)患者经一疗程观察,心跳、气短、头晕等自觉症状均改善或消失;心律不齐均有改善,心尖区杂音半数好转,血压偏低者亦有恢复,而心界与脉搏在治疗后无明显改善;部分病例的心电图变化亦恢复正常。治疗间隔一个月后,病人均能参加一般体力劳动,未见病情恶化。

此外,曾有报道用五味子酊治疗1例绿脓杆菌性膀胱炎获得效果,细菌学及临床症状经12天后达到痊愈标准。

备注五味子商品中尚有一种"南五味子",又称"西五味子",主要为植物华中五味子(参见"血藤"条)的果实。其果粒较小,红色,皮发抱,肉较薄,品质较差。产四川、湖北、陕西,山西、云南等地。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五味子

药材名称五味子

拼音Wǔ Wèi Zǐ

别名(艹味)、(艹至)(艹猪)、玄及、会及、五梅子、山花椒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1.《雷公炮炙论》:(五味子)凡小颗皮皱泡者,有白色盐霜一重,其味酸咸苦辛甘味全者真也。

2.《纲目》: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亦可取根种之,当年就旺,若二月种子,次年乃旺,须以架引之。

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味子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chisandra chinenesis(Turcz.) Baill.[Kadsura chinensis TurCZ.」2.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

采收和储藏:栽后4~5年结果,在8月下旬~10月上旬,果实呈紫红色时,随熟随收,晒干或阴干。遇雨天可用微火炕干。

原形态1.落叶木质藤本。幼枝红褐色,老枝灰褐色,稍有棱角。叶柄长2-4.5cm;叶互生,膜质;叶片倒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0cm,宽3-5cm,先端急尖或渐失,基部楔形,边缘有腺状细齿,上面光滑无毛,下面叶脉上幼时有短柔毛。花多为单性,雌雄异株,稀同株,花单生或丛生叶腋,乳白色或粉红色,花被6-7片;雄蕊通常5枚,花药聚生于圆柱状花托的顶端,药室外侧向开裂;雌蕊群椭圆形,离生心皮17-40,花后花托渐伸长为穗状,长3-10cm。小浆果球形,成熟时红色。种子1-2,肾形,淡褐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8-9月。

2.落叶藤本。老枝灰褐色,皮孔明显,小枝紫红色。叶互生,纸质;叶柄长1-3cm,带红色;叶片倒卵形、宽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通常最宽处在叶的中部以上,长4-10cm,宽3-6c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有疏生波状细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侧脉4-6对,网脉较明显。花单性,雌雄异株,花橙黄色,直径1.2cm,单生或1-3朵簇生于叶腋,花梗细,长2-4cm,花被5-8,排成2-3轮;雄蕊10-19,着生于倒卵形的花托上,花丝短,花药先端平截;雌蕊群近球形,心皮30-50。果序长3.5-10cm,小浆果球形,成熟后鲜红色。种子2,肾形,长约3mm,种皮在脊背上有少数瘤状点。花期4-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向阳山坡杂林中、林缘及溪旁灌木中。

2.生于600-2400m的密林中或溪沟边。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河南等地。

2.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阴凉湿润气候,耐寒,不耐水浸,需适度荫蔽,幼苗期尤忌烈日照射。以选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压条和打插繁殖,以种子繁殖为主。8~9月取成熟果实用清水浸泡,搓去果肉,除去瘪粒,用清水浸泡5~7d,隔Zd换水1次,浸泡后,捞出种子与2~3倍的湿砂混匀进行低温砂藏处理,翌年5~6月裂口。条播或撒播。条播行距10cm,覆土1.5-3cm。每平方米播种量30g左右。播种后需搭1~1.5cm高棚,上面用草帘遮荫,遇旱时浇水,保持土壤湿度30%~40%,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可撤去遮荫帘。并要经常除草,翌春即可定植。行株距120cmx50cm,挖深30~35cm、直径30cm的穴,每穴1株。

田间管理 栽后要经常灌水,保持土壤湿润,每年追肥1~2次,第1次在展叶前进行;第2次在开花后进行,均施腐熟的农家肥料。移栽后第2年搭架,引蔓上架,每年应进行剪枝3次,春剪,在枝条前发前,应剪去过密果枝和枯枝;夏剪,一般在5月上、中旬至8月上、中旬,剪去基生枝、膛枝、重叠枝、病虫枝等,同时对过密的新生枝也需进行疏剪或短截;秋剪,在落叶后进行,主要剪掉夏剪后的基生枝。不论何时剪枝,都应选留2-3条营养枝,作为主枝,并引蔓上架。在生育期要及时松土、除草,入冬前还应在基部培土越冬。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应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地种植,发病期用50%多菌灵500~1000倍液浇根;叶枯病,在发病初期可用50%托布津1000倍液和3%井冈霉素50X10(-6)液交替喷雾防治。

性状性状鉴别(1)北五味子 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果肉柔软,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2)南五味子 粒较小。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种子上。

以色红、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泽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1)北五味子 外果皮为1列表皮细胞,壁稍厚,外被角质层,有的表皮细胞间嵌有油细胞,油细胞类圆形,直径约50μm;中果皮外韧型维管束环列,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内果皮为1列薄壁细胞。种皮表皮石细胞1列,栅状排列,长约70μm,直径25-35μm,壁厚,孔沟细密,胞腔内含红棕色物,其内数层石细胞略切向排列,长径70-130μm,短径30-80μm,壁较厚,纹孔较大;油细胞成层,类长方形,径向延长,含棕色挥发油,其内外方均为3-4层薄壁细胞,种脊维管束位于内方薄壁组织中;种皮内表皮为1列小细胞,壁稍厚。胚乳细胞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胚细胞含糊粉粒。

(2)南五味子 油细胞类圆形,直径约80μm;中果皮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和方晶。种皮表皮石细胞长约50μm,直径20-30μm,外侧壁较内侧壁厚,内含棕色至黑棕色物,壁孔及孔沟细小,其内侧五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长径50-120μm,短径50-60μm,壁厚,壁孔及沟明显。

粉末特征:北五味子 暗紫色。①种皮表皮石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18-50μm,壁厚,孔沟极细密,胞腔内含深棕色物。②种皮内层石细胞多角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至83μm,壁稍厚,纹孔较大。③果皮表皮细胞表面现类多角形,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表面有角质线纹;表皮中散有油细胞。④中果皮细胞皱缩,含暗棕色物,并含淀粉粒。此外,有内胚乳细胞、纤维及导管。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1g,加氯仿3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5h,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对照品,加氯仿制成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展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商品规格(1)北五味子 一等,表面紫红色或红褐色,皱缩,肉厚,质柔润。内有肾形种子1-2粒。果肉味酸,种子有香气,味辛微苦。干瘪粒不超过2%。二等,表面黑红,暗红或淡红色,皱缩,肉较薄,干瘪粒不超过20%。其他同一等。

(2)南五味子 统贷。干枯粒不超过10%。

化学成分1.五味子 果实含多种木脂素:戈米辛(gomisin)A,戈米辛B即华中五味子酯(schisantherin)B,戈米辛C即华中五味子酯(schisantherin)A,戈米辛F、G,五味子素(schisandrin)即五味子醇A(wuweizichun A, schisandrol A)[1],戈米辛D[2],戈米辛H,当归酰戈米辛(angeloylgomisin)H,巴豆酰戈米辛(tigloylgomisin)H,苯甲酸戈米辛(benzoylgomisin)H[3],戈米辛J,前戈米辛(pregomisin),内消旋-二氢愈创木脂酸(mexo-dihydroguaiaretic acid)[4],表戈米辛(epigomisin)O,右旋-去氧五味子素(deoxy-schisandrin)即五味子素A,戈米辛N、O、E[5],二甲基戈米辛(dimethylgomisin)J,戈米辛P,去当归酰戈米辛(deangeloylgomisin)B、F[6],左旋-戈米辛K1[6,7],右旋-戈米辛K2、K3[7],巴豆酰戈米辛P,当归酸戈米辛P[8],当归酰戈米辛Q[9],右旅-戈米辛M2,外消旋-戈米辛M1;γ-五味子素即五味子素B,左旅-戈米辛L1、L2[10],当归酰戈米辛O,当归酸异戈米辛(angeloylisogomisin)O,苯甲酰异戈米辛O(benzoylisogomisin)O[11],戈米辛R,五味子素C,华中五味子酯D[12],戈米辛S、T[3],异五味子素(isoschisandrin)[14]及去甲二氢愈创木脂酸(nordihydroguaiaretic acid)[15]等;还含挥发油,其成分有α-侧柏烯(α-thujene),α-及β-蒎烯(pinene),樟烯(camph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松油烯(β-terpinene),4-松油烯醇(terpinen-4-ol),α-松油烯醇(α-terpineol),α-(王古)(王巴)烯(α-copaene),β-榄香烯(β-elemene),菖蒲二烯(acoradiene),α-及β-雪松烯(himachalene),橙花叔醇(nerolidol),糠醛(furaldehyde),2-十一烷酮(2-undecanone及对-异丙基苯甲酸(p-isopropylben acid)等32种[16]。

种仁含五味子素A、B、C,五味子醇A及五味子醇B[17]。

2.华中五味子 果实含木脂体:右旋-表加巴辛(epigal-bacin)[18],外消旋-安五脂素(anwulignan),襄五脂素(chicanine)[19],华中五味子酮(schiandron)[20],当归酰戈米辛P,巴豆酰戈米辛P,右旋-戈米辛K13,华中五味子酯A、B、C、D、E,苯甲酸戈米辛P、Q[21],戈米辛U,苯甲酰戈米辛U,巴豆酰戈米辛O及表戈米辛O[22]等;还含安五酸(anwuweizic acid)[19]及挥发油,挥发油中含有65种成分,已鉴定的有40种、其中含量较高的有花侧柏烯(cuparene),罗汉柏烯(thujopsene),2-(2-苯基环已基氧)-乙醇〔2-(2-phenylcyclohexyloxy)-ethanol〕,2-(对-环已基苯氧基)-乙醇〔2-(p-yclohexylphenoxy)-ethanol],4-苯基-二环[2.2.2]-1-辛醇(4-phenylbicyclo[2.2.2]octan-1-ol),α-檀香萜烯(α-sanlalene),反-丁香烯(trans-caryophyllene)及β-芹子烯(β-selinen)等等[23]。种子含五味子醇A、B及华中五味子酯A、B[17],甘五酸(ganwuweizic acid)[24]。

药理作用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1.五味子果实挥发油对戊巴比妥钠引起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对照组灌胃给予10%阿拉伯胶浆20ml/kg,给药组灌胃给予五味子挥发油乳剂14ml/kg和8ml/kg(相当于挥发油1.24g/kg和0.71g/kg),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3天,末次给药后90分钟。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50mg/kg。实验在24±1℃安静室内按常规方法进行。结果表明,五味子挥发油的上述2个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均明显缩短(P<0.001)。其缩短戊巴比妥钠引起睡眠时间的机理,可能是对肝药酶诱导作用所致。

1.2.五味子挥发油对中枢兴奋药戊四唑和士的宁半数致死量的影响 小鼠随机分组,对照组灌胃给予10%阿拉伯胶浆20ml/kg;给药组灌胃给予五味子挥发油乳剂14ml/kg(相当于五味子挥发油1.24g/kg),各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后1小时,按序贯法,由尾静脉注射分别注射戊四唑、士的宁,分别求出二者的半数致死量结果表明,给药组与对照组戊四唑及士的宁的半数致死量无明显区别,说明五味子挥发油与戊四唑及士的宁均无协同作用。

3.五味子成分五味子醇乙(GomisinA,简称GA)和五味子素(Schizandrin,简称SZ)对小鼠的镇静作用实验表明:对自发运动的抑制作用(旋转笼法)GA比SZ持续时间长、25mg/kg腹腔注射,GA的作用持续时间为60分钟,SZ为10-20分钟。抑制甲基安非他明(皮下注射1.5mg/kg)的兴奋作用所需剂量,GA为50mg/kg,SZ为100mg/kg,延长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GA有效剂量为12.5mg/kg(皮下注射),SZ几无作用。

4.川产五味子和北五味子对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影响:取18-22g小白鼠,雌雄兼用,分为给药组与对照组。给药组灌胃五味子制剂5g/kg,对照组灌胃相应体积的蒸馏水,于给药60分钟后腹腔注射戊巴妥钠45mg/kg以翻正反射消失至恢复的时间为睡眠时间指标,用t值测定给药组与对照组睡眠时间的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除华中五味子、混合五味子外,其余各品种五味子均可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O.05>P>0.001)。

6.五味子仁乙醇提取物(简称五仁醇)对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和阈下剂量催眠的影响:做戊巴比妥钠睡眠实验时,每组10只鼠,口服给予五仁醇1、2.5或5g/kg,30分钟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50mg/kg。以翻正反射消失至恢复的时间指标,用t值测定给药且和对照组睡眠时间的显着性差异。结果如表4及表5所示,五仁醇1g/kg对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无明显影响;2.5g/kg,即可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并促使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的动物进入睡眠,5g/kg组的睡眠时间约为对照组的3倍。

1.67比妥钠睡眠时间的影响:每组小鼠10只,于皮下注射戊巴比妥钠(50mg/kg)前l小时或24小时,灌胃或腹腔注射五味子各成分1次,以翻正反射的消失和恢复为指标,观察入睡动物数及平均睡眠时间。表6为各组睡眠时间相当于对照组睡眠时间的百分数。可见给小剂量(12.5mg/kg)乙素、丙素、醇乙后l小时已能明显延长睡眠时间,灌胃和腹腔注射作用都以丙素最强,睡眠时间为对照组的2-3倍。酯乙在100mg/kg时也能延长睡眠时间,腹腔注射的作用较灌胃者强;酯甲即使在大剂量灌胃时作用也不明显,但腹腔注射时睡眠时间明显延长;甲素与醇甲无论注射或灌胃对睡眠时间均无明显影响。以100mg/kg灌胃后24小时再给戊巴比妥时,醇乙、乙素、醇甲组的睡眠时间明显缩短,但丙素组仍为延长,甲素、酯甲、酯乙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腹腔注射的结果与此大致相似,只是甲素能使睡眠时间显着缩短,醇甲则反而不如灌胃时作用明显。

1.7.五味子乙素对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影响: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实验表明,CCl4中毒后小鼠肝脏解毒能力下降,中毒小鼠睡眠时间比正常小鼠明显延长。先给乙素则能减少此种延长,但因正常小鼠给乙素后也能使睡眠时间明显缩短,进一步实验发现,乙素对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影响为双相性,给乙素后0.5-3小时睡眠时间明显延长,24-72小时则明显缩短。但对二乙巴比妥睡眠时间却无影响,已知二乙巴比妥在体内不经过肝脏代谢,这就提示其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可能在于抑制了肝脏对戊巴比妥的代谢,而不是反映二者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协同作用。脑内戊巴比妥钠含量测定的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给乙素后1小时虽睡眠时间明显比对照组长,但刚醒动物脑内戊巴比妥钠含量不仅不低于反而高于对照组,这说明脑对戊巴比妥钠的敏感性不是增加了。似乎反而降低了,提示乙素的作用不是直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是抑制了肝脏对戊巴比妥钠的代谢。

1.8.对小鼠转棒式被动活动的影响:转棒式被动活动实验,按Kinnard的装置。实验前先选能在水平转棒上活动3分钟以上而不坠落的小鼠,进行正式实验。实验时,每组10只动物,给五仁醇后30分钟,将动物放在转棒上,观察3分钟,记录每组动物坠落百分率,用Miller-Tainter方法求半数有效量,并与半数致死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口服或腹腔注射五仁醇的小鼠转棒被动活动半数坠落剂量都与相应给药途径的半数致死剂量接近,说明五仁醇仅在中毒剂量时才影响被动活动,一般剂量对小鼠的共济协调运动或肌力等并无明显影响。

1.9.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用光电装置记录小鼠自主活动。活动箱放置在23±l℃恒温箱中。每次放入5只动物。动物放入后立即测定10分钟内该组动物遮断光线的次数,以此作为活动数。在单独五仁醇组,小鼠口服5或10g/kg后l小时测定活动数。在合并给药组,小鼠口服五仁醇10g/kg,30分钟后分别皮下注射氯丙嗪2mg/kg,苯丙胺2mg/kg或利血平0.5mg/kg,注射后30分钟测定活动数,并与单独注射相同剂量的氯丙嗪、苯丙胺或利血平组动物的活动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小鼠口服五仁醇5-10g/kg可使自主活动明显减少。口服五仁醇10g/kg,可明显增强中枢安定药氯丙嗪及利血平对自个活动的抑制作用,并对抗中枢兴奋药苯丙胺对自主活动的兴奋作用。

1.10.对电休克和中枢兴奋药引起的惊厥的影响:做电休克实验时,先使小鼠口服五仁醇10g/kg,30分钟后给以电刺激,电刺激强度为60毫安,频率150次/秒,每次刺激为0.15毫秒,以强直性惊厥为指标。观察五仁醇拮抗中枢兴奋引起的惊厥实验时,先给五仁醇5-10g/kg,l小时后由尾静脉注射分别注入不同剂量的士的宁。戊四氮、咖啡因或烟碱。在观察五仁醇与利血平合并应用对戊四氮惊厥的影响时,单独利血平组为2mg/kg腹腔注射,4小时后尾静脉注射戊四氮。合并给药组,为注射同剂量利血平后3小时口服五仁醇4g/kg,ih后尾静脉注射戊四氮。除注射烟碱为快速外,其它惊厥药物的注射速度均为在20s内注射完毕。用上下法求50%阵挛性惊厥剂量(CD50)或50%强直性惊厥剂量(TD50)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电休克实验表明,对照组的小鼠皆发生惊厥,口服五仁醇10g/kg的10只鼠中,9只鼠产生惊厥,可见五仁醇对电休克惊厥并无明显影响,而10g/kg五仁醇经口给药可明显提高戊四氮的CD50和烟碱的TD50,对戊四氮TD50与咖啡因CD50及TD50虽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其50%惊厥剂量的95%可信限与对照组有部分相交,另外实验结果还表明,利血平2mg/kg腹腔注射明显降低戊四氮的TD50,而五仁醇4g/kg口服给药并不对抗以上利血平的作用,相反更明显加强了利血平降低戊四氮惊厥阈的作用。给五仁醇后脊髓兴奋药士的宁的TD50似有所降低,但给药组与对照组TD50的95%可信限有部分相交。提示五仁醇的中枢作用,更多地表现为抑制性,而且明显加强利血平的作用。

1.11.对大鼠回避性条件反射的影响:用22只大鼠进行回避性条件反射实验。给药组动物口服五仁醇5、10及20g/kg,对照组给以相等容量的蒸馏水。给药后30-45分钟分别测定条件反射(简称SGR)抑制率。实验装置及方法见钮心懿等报道。大鼠口服五仁醇5g/kg,对回避性条件反射无明显影响;灌胃10g、20g/kg不仅可延长二级条件反射潜伏期,且个同程度地抑制二级条件反射及条件反射。动物在条件反射受抑制时,除了稍安静外,未见其它异常行为表现。

2.对肝脏的保护作用:2.1.对蛋白质合成和肝糖元生成的影响:2.1.1.五味子7种成分对饥饿小鼠肝糖元生成的影响每次实验用小鼠2-4组,每组10只。严格禁食16小时后,一组以吐温-80灌胃作为对照,其余各组灌胃待试药物。给药后1小时给各组动物均灌胃10%葡葡糖溶液20ml/kg。再给120分钟将动物断头处死,立即称取肝组织20-25mg,加5%三氯醋酸制成5mg/ml组织匀浆。离心后取上清液2ml,用葱酮法测定糖元。

另一批小鼠先切除双侧肾上腺,以含5%葡萄糖的生理盐水。自来水和正常饲料饲养7天后,严格禁食10小时。分组灌胃待试药物、l小时后腹腔注射10%葡萄糖20ml/kg。再经120分钟将动物断头处死,立即称取肝组织80-100mg,加5%三氯醋酸制成20mg/ml组织匀浆,离心,取上清液2ml,用碘试剂法测定糖元。从表9可见,醇乙、甲素、醇甲、乙素能明显促进肝糖元的生成,无论在正常小鼠或是去肾上腺小鼠,作用都以醇乙最强,强度与可的松相当。丙素、酯甲、酯乙的作用不明显。提示五味子部分成分的作用主要不是影响垂体-肾上腺系统,而是本身所具有。

2.1.2.五仁醇对小鼠肝脏糖元生成的影响:将小鼠禁食20小时后,按体重分组,给药组小鼠口服五仁醇1次,对照组服同体积赋形剂,1小时后,均由腹腔注射10%葡萄糖溶液20ml/kg,再经2小时后,将小鼠断头处死,取小块肝脏用5%三氯醋酸研磨成5%肝匀浆、离心、取0.1ml上清液,测定糖原含量,结果表明五仁醇能明显地促进肝糖原的生成。

2.1.3.给小鼠口服五味子果仁乙醇提取物及其有效成份-乙素,每日1次,连续3天后,由腹腔注射14C-苯丙氨酸,结果发现该氨基酸掺入肝脏蛋白质速率显着增加,表明蛋白质合成增加。

2.2.对化学毒物所致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2.2.1.五味子制剂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高SGPT的影响:每组10只小鼠。实验第1日上午10点各组动物均腹腔注射0.1%CCl4花生油溶液1次(10ml/kg),当日下午4点开始给各五味子制剂,按每lkg10g生药灌胃,每日1次,连续4天。对照组以相当量的2%吐温-80灌胃。实验第4日下午4点,再给0.1%CCl4一次,第5日上午8点将动物断头,取血(取血前禁食12-16小时),然后按照金氏直接显色法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以下简称SGPT)。结果,给CCl42次(间隔3日),可使SGPT升高至1092单位/100ml血;以五仁醇10g/kg治疗,每日1次连续4日,使动物的SG-PT明显降低;给五味子脂肪油的动物,其SGPT值虽较对照为低,但经统计处理后,差别不显着。此外尚可见,五仁醇在降低SGPT的同时,能使动物的肝脏明显增大。脂肪油部分也有此作用。

2.2.2.五仁醇对几种化学物质引起的高SGPT的影响:在大鼠治疗实验,于第l日上午给15%CCl41次,经6-8小时后给五仁醇1次,以后每隔3日给CC141次,每日给五仁醇1次。若遇该日给CCl4,则经4-6小时后给五仁醇。于第3次给CC14后16小时左右,将动物断头取血,按上法测SGPT。在家兔治疗实验中,隔5日给CEE1次,待SGPT稳定在较高水平(给CEE4-5次后),开始给予五仁醇,每5日1次,连续6-10次(在此期间仍每隔5日给CEE1次)。末次给药后,禁食18-24小时,然后由耳静脉取血,测SGPT。在小鼠CCl4预防实验,于第l日给五仁醇2次(间隔6-8小时),末次给药24小时后,给CCl41次,在小鼠硫代酰胺(TAA)预防实验,先给五仁醇每天1次,连续3日,末次给药后6小时给TAA1次。各对照组都给予相当量的2%吐温-80灌胃,给CCl4或TAA后16小时左右取血,测SGPT。由实验结果可见,在10g/kg剂量下,五仁醇对大鼠由CCl4引起的高SGPT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对家兔由CEE引起的肝损害,五仁醇在2.5g/kg的剂量下已能使SGPT明显降低。在小鼠实验,预先给五仁醇10g/kg2次(l日内);可预防CCl4引起的SGPT升高。对于TAA引起的SGPT的升高,五仁醇具有显着的降低效果。在测定过肝脏重量的实验中,再次观察到五仁醇能使肝脏明显增大。

2.2.3.五味子6种成分对四氯化碳(CCl4)及硫代酰胺(TAA)中毒的预防作用:比较每组用小鼠7-10只。给药组于第l日或腹腔注射五味子成分各2次(间隔6小时)。次日下午各动物(包括对照组)均腹腔注射0.1%,CCl4花生油溶液10ml/kg1次,或TAA水溶液100mg/kg1次,随即禁食。16小时后断头取血,测定SGPT。作形态学观察时,取小块肝脏用布恩氏液或10%福尔马林固定,HE染色。结果表明,当灌胃剂量为100mg/kg时,乙素、丙素、醇乙及酯乙能明显抑制CCl4引起的SGPT升高,以酯乙和醇乙的作用最强,丙素次之,乙素又次之,甲素与醇甲作用不明显。此外,醇乙组的肝重明显大于对照组,其他各组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用硫代乙酰损害肝脏时,结果与用CCl4者相似,在50mg/kg时,降SGPT能力以酯乙最强,醇乙次之,丙素再次之,乙素作用不明显。腹腔注射各成分(50mg/kg)后,降SGPT作用也是酯乙最强,以下依次为醇乙、丙素、乙素,与灌胃结果同。以较小剂量(12.5mg/kg)灌胃时,乙素已无明显作用,酯乙作用仍很明显,醇乙与丙素也有降酶作用,但较酯乙弱。甲素、酯甲及醇甲灌胃达200mg/kg时才显降SGPT作用,腹腔注射50mg/kg时,甲素与酯甲有效,醇甲无效。进一步研究表明酯乙、醇乙能明显降低肝组织SG-PT的活性,其原因可能是对于此酶的暂时行的可逆性抑制。

2.2.4.五仁醇对扑热息痛肝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每组小鼠15只,给药组分别灌胃五仁醇0.25、0.50及1g/kg(相当于生药2.5、5、10g/k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自来水,24小时后,给各组动物腹腔注射扑热息痛400mg/kg,记录5日内动物死亡数。结果表明,五仁醇0.25g/kg对小鼠死亡无保护作用,后两剂量(0.5及1g/kg)组的小鼠死亡率明显降低。另一组实验表明,于注射扑热息痛4小时前,同时注射2小时后给予五仁醇1g/kg,对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不明显或无影响,提前2小时给五仁醇则能显着降低大剂量扑热息痛(400mg/kg)肝中毒所致的小鼠死亡率,并防止肝内谷胱甘肽(GSH)的耗竭,增强肝微粒体代谢扑热息痛的速度,血中扑热息痛含量下降。从这些结果推测,五仁醇的抗扑热息痛肝脏毒性作用可能是通过对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作用,调整肝微粒体对扑热息痛代谢的途径,减少毒性代谢产物的生成量。

2.2.5.五仁醇对大白鼠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大白鼠为Wistar种,体重130-200g,五仁醇为五味子仁的醇提取物。以纯玉米糁为饲料,30%乙醇为饮料。前2周按饲料的20%加猪油,5%加胆固醇。于实验的第l日按100g体重0.5ml皮下注射四氯化碳,以后每隔3日按100g体重0.25ml皮下注射40%四氯化碳油溶液(花生油),第8周末停止注射四氯化碳,第9周末活杀,取材检查。结果,慢性肝损伤动物体重明显减轻,肝重增加,血清中清蛋白明显减少,r-球蛋白明显升高,清、球蛋白比值明显降低;肝中胶原含量明显升高。五仁醇可使慢性肝损伤动物的体重回升,肝重无明显变化,使肝损伤动物SGPT和LDH5下降,清蛋白回升,r-球蛋白降低,清球蛋白比值回升。五仁醇可使慢性肝损伤动物肝中胶原含量明显减少,对核酸亦无明显影响。说明肝细胞损伤减轻、功能改善;在形态方面,使肝细胞的慢性损伤病理变化减缓,同时肝中羟脯氨酸含量降低,说明肝中胶原含量减少,纤维化减轻。因而证明五仁醇对慢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2.2.6.五味子对家兔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选用一批出生3月的健康家兔,体重为1.5-2kg,先采血作血清蛋白电泳,测出其丙种球蛋白的百分比。再用培养的阳性钉螺逸放的尾蚴接种,每兔200条尾蚴,分笼饲养。56日后按体重和血清蛋白的情况分组。从第57日开始各治疗组先用7505进行抗病原治疗,目的在于消除病因,使实验者便于观察中药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抗病原治疗的方法是首次按5mg/kg给药,每隔5日再按10mg/kg给药,给药3次为1疗程。在抗病原治疗的同时加服五味子。五味子的用法是每天每1kg体重2g。服42日为1疗程。

根据服药不同分为3组,第1组为五味子组,实际是抗病原治疗加五味子组;第2组只进行抗病原治疗而不给其它药品;为抗病原治疗组;第3组不给任何治疗称之为未治组,各组药物均以拌食喂服,记录进食情况。治疗56日后,用空气栓塞杀死动物,检查肝组织。结果表明,五味子具有减轻肝细胞内质网及线粒体变性的作用,促进肝细胞病变修复。即五味子粉连服42日后使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纤维化明显缩小,肝小叶轮廓清晰,呈放线状排列,对炎性细胞浸润的吸收有一定的效果。

2.2.7.五味子乙素对小鼠肝细胞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作用:实验动物为体重18-22g的昆明种小鼠。五味子乙素用少量吐温-80配制成悬液,灌胃给药。赋形剂为2%吐温-80溶液。肝细胞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含量按Omura法测定。实验表明,五味子乙素有抗肝损伤和解毒作用。同时,亦引起小鼠肝脏重量增大。经进一步研究,发现五味子乙素对正常小鼠肝脏每克组织中水分、蛋白质、RNA、糖原及总脂含量均无明显影响,但在整个肝脏中上述成分含量均显着增加。每1g肝组织中DNA含量稍低,整个肝脏中DNA含量则无明显变化。对部分切除肝脏的小鼠再生肝,五味子乙素能明显引起整个肝脏中蛋白质,RNA和DNA含量以及细胞核分裂数增加。此外,五味子乙素能明显引起整个肝脏中蛋白质。RNA和DNA含量以及细胞核分裂数增加。另外,五味子乙素能显着促进14C-苯丙氨酸掺入肝脏蛋白质,并使肝细胞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及蛋白质含量显着增加,以上结果表明,五味子乙素对药酶有诱导作用,是一种药酶诱导剂。药酶的功能主要在于生物转化。P-450是药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之一。在对诸如类固醇和脂质分解产物等及进入体内的外源性异物如药物和毒物的终末转化过程起着关键作用,而且药酶诱导常伴有肝脏增大,二者是偶联发生的现象。所以有理由认为,五味子乙素抗肝损伤和解毒作用的机理及引起肝脏增大的问题,可能主要由于其诱导药酶作用。 另有实验证明,每日给大鼠和小鼠给药1次,剂量200mg/kg体重,连续3日,结果表明,从五味子提取的甲素、乙素、丙素及醇乙均能明显提高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NADPH一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氨基比林脱甲基酶及苯并芘羟化酶活性,微粒体蛋白亦明显增加。电镜观察发现经上述化合物处理,大鼠的肝细胞滑面内质网显着增生,而生化的和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一致,支持五味子所含的某些成分能增强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的观点及诱导肝脏细胞色素P450的生物学效果是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的看法。

2.2.8.五味子成份对药物代谢Ⅱ相酶及雌二醇代谢的影响:外源性物质如药物及内源性物质如性激素,大多数在体内先经肝脏药物代谢Ⅰ相酶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氧化,还原及水解后,生成低毒或无毒性代谢产物,然后再经药物代谢Ⅱ相酶如尿苷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UDPG-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H-S-T)的催化,分别与葡萄醛酸和谷胱甘肽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随尿或胆汁排出体外,这是机体重要的解毒过程、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酚能提高大鼠肝胞浆液中GH-S-T的活性,但是对微粒体UDPG-T代谢4-NP的活性无明显影响。临床和动物实际均证明、五味子能使异常升高的SGPT活性迅速降低,但对其降低作用机制的看法尚不一致。有人认为,五味子降SGPT作用的机制有下列几种可能性:对SG-PT的直接灭活;降低肝细胞膜对谷丙酶的漏出;加速SGPT的消除;减少肝细胞的坏死或损伤,直接抑制肝细胞内谷丙酶的活性或抑制肝细胞内谷丙酶的合成;其它机制。上述第1和第3种可能性已经排除,因为五味子及其某些成份如乙素并不直接灭活血清和肝匀浆中谷丙酶活性,亦不加速血清中外源性高谷丙酶活性的消失,五味子中凡能降低SG-PT的有效成分(乙素、丙素、醇乙、醇甲、酯甲、酯乙、酯丙、酯丁)均能明显降低动物肝内谷丙酶活性,而对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及醛缩酶活性则无影响。从酯甲而言,在使肝谷丙酶活性明显降低时,其他组织如心脏和肾脏内谷内酶活性并无明显变化。将大鼠肝谷丙酶蛋白提纯,用免疫方法证明酯甲对肝谷丙酶蛋白量无明显影响,而谷丙酶比活性却明显降低。14C-亮氨酸掺入肝谷丙酶蛋白的实验表明:酯甲组酶蛋白中氨基酸的掺入率似乎略有增加,说明酯甲对肝谷丙酶的合成并无抑制作用。故认为:酯甲降SGPT的机制与抑制肝谷内酶活力有关。通过电刺激家突迷走神经引起肝谷丙酶释放增加的方法,观察到五味子粉剂饲喂家兔后,对上述谷内酶释放有明显抑制作用,对GOT释放则无作用。同时观察到肝脏谷丙酶活性明显降低。推测五味子可能是一种肝脏谷丙酶的可逆性抑制剂。但若五味子其降低SGPT作用是继发于对肝谷丙酶活性的抑制,那么则难以解释五味子仁醇提取物为何只对某些化学毒物引起的SGPT升高,而对强的松龙诱导所致的SGPT升高却无影响。另有作者认为,五味子的降酶机制是由于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不能单纯用抑制肝细胞病变或增强其修复来解释,还应考虑五味子对肝细胞膜通透性等机能性影响。总之,对五味子降SGPT的机制作了一些研究,但对此还没有清楚地阐明,尚需进一步探讨。

关于四氯化碳损伤肝脏的机理目前亦有两种假说。有人认为四氯化碳在肝细胞内被细胞色素P450(以下简称P450)代谢激活后产生三氯甲基(+CCl3),它能引起内质网膜脂质的过氧化,使磷脂分子裂解,导致膜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另有人强调,三氯甲基自由基与内质网膜的大分子如磷脂或蛋白质分子进行共价结合(不可逆性),破坏了膜的完整性,引起细胞坏死。根据以上两种假说,刘耕陶等研究了五味子7种有效成分对四氯化碳引起肝细胞微粒体脂质过氧化及14CCl4与微粒体脂质共价键结合的影响。将五味子有效成分(最终浓度为10(-4)m)加入用苯巴比妥诱导的小鼠肝微粒悬液及含NADPH的缓冲液内,于37℃保温15分钟后,加四氯化碳0.5μl以引起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测定过氧化的终末产物丙二酰二醛(MDA)的生成量。结果表明,乙素、丙素、醇乙、酯甲、酯乙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MDA的生成,说明这些化合物能抑制四氯化碳引起的微粒体脂质过氧化。当上述各化合物事先不与NADPH还愿的微粒体温孵,其抑制MDA生成的作用不明显。为了解五味子有效成分抑制四氯化碳引起脂质过氧化作用与450的关系,用P450的特异性酶抑制剂-甲吡(Metyrapone)以抑制P450活性,观察其对五味子抑制MDA生成作用的影响。如五味子有效成分抑制MDA生成作用系通过P450,甲吡能完全阻断五味子对四氯化碳激发MDA生成的抑制作用,说明五味子抑制MDA生成的作用与P405有关系。在共价键结合实验中,上述凡能抑制MDA生成的五味子有效成分能明显抑制14CCl4与肝微粒体脂质的共价结合。

另外,丙素、醇乙、酯甲、酯乙均能明显抑制一氧化碳的生成及NADPH和氧的消耗。而这些化合物对四氯化碳中毒小鼠均有降SGPT作用。根据这些结果,对五味子的某些有效成分在与肝微粒体温孵过程中,很可能有某种活性中间物生成,该活性中间物与P450结合以形成-配基化合物,从而部分地阻断四氯化碳与P450的结合,使四氯化碳的代谢不能正常进行,减少毒性代谢物(自由基)的生成,因而肝细胞损伤相应减轻。

3.对消化系统的作用:3.1.去氧五味子素(Deoxyschizandrin)对实验性胃溃疡及胃酸分泌的作用,实验动物采用Wistar系雄性大鼠或Hartlye系雄性豚鼠,禁食24小时后用于实验。

3.1.1.水浸捆束应激性溃疡:取去氧五味子素(DS),按12.5、50及100mg/kg的剂量分别口服给药,10分钟后浸干23℃水中捆束水浸7小时,测定胃腺部产生的溃疡。

3.1.2.幽门结扎阿斯匹林溃疡:在乙醚麻醉下进行幽门结扎,DS以剂量50、100mg/kg口服或十二指肠内给药后立刻口服阿斯匹林150mg/kg,7小时后测定胃腺部溃疡。

3.1.3.组胺溃疡:大鼠口服DS50、100mg/kgl0分钟后,腹腔注射组胺100mg/kg,4小时后测定胃部溃疡。豚鼠口服30分钟后腹腔注射组胺5mg/kg,2小时后同样测定。

3.1.4.对胃液分泌的作用:在乙醚麻醉下进行幽门结扎后,十二指肠或腹腔注射DS12.5、50、100mg/kg,4小时后测定胃液量、酸度与胃蛋白酶活性。

3.1.5.对胃液分泌刺激药物的作用:选择胃酸分泌刺激药物为碳酰胆碱(Carbachol,20μg/kg,肌肉注射).组胺(10mg/kg,肌肉注射),四肽胃泌素(Tetragastrin,500μg/kg,肌肉注射)及脱氧葡萄糖(2-deoxy-D-glucose,200mg/kg,静脉注射)。在投与刺激药30分钟前十二指肠内给与DS。隔1小时用10ml生理盐水灌流测定酸度。结果表明DS对各种原因形成的胃溃疡,胃液量的分泌及酸度均有与剂量依存的抑制作用。对胃蛋白酶的活性几乎没有影响。对组胺在四肽胃泌素刺激的胃酸分泌元进有抑制作用,但对碳酰胆碱和脱氧葡萄糖的刺激无显着改变。因此证明DS有显着抗溃疡作用,此作用基于胃酸分泌抑制作用,此乃五味子治疗胃溃疡的机理。

3.2.另有报导,大鼠灌胃戈米辛A,剂量约为1/8半数致死量,对于应激性溃疡的抑制率约为50%;静脉注射戈米辛A对於大鼠胃收缩具有抑制作用,五味子素也有同样作用,并且还有利胆作用和抑制胃分泌作用。就抑制胃溃疡而言,五味子素的作用比戈米辛A强,大鼠口服给药去氧五味子素100mg/kg,具有抗应激性胃溃疡发生的作用。去氧五味子素,乳糖和硬脂酸镁按一定比例混合,能够制得一种消化道抗溃疡药物。以吡啶为溶剂,在90℃用一定量的口服cl3处理五味子素2小时,能够得到脱水五味素(De-hydrateschisandrin)。大鼠口服50mg/kg或100mg/kg脱水五味子素,进行水浸法应激性试验,溃疡指数为14.6±1.2或10.9±1.3,而对照组的溃疡指数为17.9±1.0)。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4.1.五味子成分对离体狗肠系膜动脉收缩的影响:末川守等人研究了从五味子中提取的戈米辛A、B、D、G、H、五味子素、五味子素丙和前戈米辛等木脂素成分对于由PGF2a和CaCl2所引起的离体狗肠系膜动脉收缩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些木脂素成分对于由PGF2a所引起的收缩具有缓解作用,对于由CaCl2所引起的收缩具有抑制作用。戈米辛A、B、D、J和(+)一去氧五味子素对于由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收缩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戈米辛J作用最强。此外、末川守等还对人工合成的戈米辛J钠盐进行了研究,戈米辛J钠盐对于狗离体肠系膜动脉由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收缩具有抑制作用(ID50=131.8±0.11×10(-6)mol/L),对于由PGF2a引起的收缩具有缓解作用(半数有效量=9.72±0.36×10(-6)mol/L),另外,对于由CaCl2引起的收缩也有抑制作用(ID50=6.96±0.16×10(-6)mol/L)。戈米辛J钠盐对于肠鼠离体心脏具有增加冠脉血流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使麻醉狗的冠状动脉血流增。体外试验表明,戈米辛H、J、N和G具有抑制Ca2+引起的狗肠系膜动脉收缩的功能,IC值分别为5.3×10(-4),1.2×10(-5),1.1×10(-4)和1.0×10(-4),而且这4种五味子木脂素成分还具有抑制PGF2a引起的狗肠系膜动脉收缩作用。

4.2.五味子对家兔心血管酶组织化学的影响:健康成年(30-36月龄)家兔20只和低龄(2-3月龄)7只,雌雄兼有。将家兔随机分为成年给药组(简称五味子组)及成年对照组,低龄动物作为比较组(简称低龄组)。所用动物分笼饲养。五味子组使用五味子粉剂按1g/kg体重日伴合食物饲喂。给药30日后,各组动物均同时由耳沿静脉注入空气处死,并立即解剖,迅速取出心、肝、肾等脏器进行恒冷切片。所有切片在同一染缸内分别作有关酶组织化学染色,即三磷酸腺苷酸酶(简称ATP,镁法)、碱性磷酸酶(ALP,萘酚AS磷酸脂法)、5'核苷酸酶(5'N,铅镁法)、琥珀酸脱氢酶(SDH,偶联法)、单胺氧化酶(MAO,四唑盐法)、酸性a-萘酚脂酶(ANAE,六偶氮副品红法)、葡萄糖-6-磷酸酶(G-6-p,铅法)。乳酸脱氢酶(LDH,四唑盐法)等,另取部分组织经10%中性甲醛固定后脱水作石蜡包埋组织切片,除作HE染色外,还作了甲基绿派若宁染色观察RNA的变化,以上切片染色在显微镜下,对各组动物的心血营组织中酶活性等变化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五味子有提高同龄动物心肌细胞内核糖核酸(RNA)的作用,能提高心肌细胞、心脏小动脉和肾脏小动脉的ATP、5'和ALP膜酶的活性:在心肌细胞内线粒体的琥珀酸脱氢酶(SDH)、溶酶体的ANA标记酶、内浆网的G-6-P酶等,五味子组近半数动物酶活性呈不同程度提高。说明五味子有加强和调节心肌细胞和心脏、肾脏小动脉的能量代谢,改善心肌的营养和功能等作用。

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5.1.据报导,五味子煎剂静脉注射,对正常兔和大都有呼吸兴奋作用,使吸收加深、加快,并能对抗吗啡的呼吸抑制作用,酊剂亦有同样效果。呼吸兴奋的同时,血压亦显着下降。切除迷走神经和颈动脉窦区神经后,呼吸兴奋仍然存在。由此认为其呼吸兴奋作用系对呼吸中枢直接兴奋的结果。

5.2.五味子对小白鼠氨水致咳的影响:取18-22g小白鼠,雌雄兼用,在沸水浴上以25-28%/氨水0.2ml/次熏鼠30秒;取出小白鼠观察3mm内的咳嗽次数,选其咳嗽在3次以上者,然后随机分组,灌胃给药1小时后,将鼠以同样方法再行刺激,记录3mm内的咳嗽次数,用t值测定给药组和对照组均数的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五味子可明显减少由氨水刺激而引起小肉鼠咳嗽次数(0.05>P>0.001)。

5.3.五味子对小鼠酚红排出量的影响:选20-25g小白鼠,雌雄兼用,分为给药和对照组。给药组灌胃五味子制剂5g/kg,氯化铵组按1g/kg灌胃,对照组给相应体积的蒸馏水。给药30分钟后,腹腔注射0.6%酚红液。10ml/kg,30分钟后处死小白鼠,立即剖出气管,用5%碳酸钠溶液2ml,分3次冲洗,将3次冲洗液集于试管中和标准管比色,用t值测其显着性,结果五味子能增加酚红排出量(0.05>P>0.001),提示五味子有祛痰作用。

6.对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6.1.五味子油乳剂对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淋巴细胞DNA的影响:实验采用Pellegrino等人的方法,略作修改。实现结果表明、五味子油乳剂对3H-TdR掺入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合成有明显促进作用,这与临床报道的结果一致。五味子油乳剂对3H-TdR掺入淋巴细胞DNA合成表现出明显的浓度效应,10mg剂量组作用72小时,掺入量增加最为显着。五味子油乳剂作用于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不同时间对3H-RdR掺入淋巴细胞DNA合成有一影响。五味子油乳剂3种剂量作用32小时,与同一时间对照组的掺入量比较无差异。作用时间延长至48小时,72小时,给药组3种剂量均可使3H-TdR掺入淋巴细胞DNA合成的量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五味子油乳剂lmg剂量组、2mg剂量组均在作用48小时对刺激指数影响较大,随着作用时间延长,刺激指数下降。而10mg剂量组在作用48小时后,刺激指烽也无明显上升,这可为临床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6.2.五味子对家兔肾上腺和脾脏组织化学改变的观察,健康成年(30-36月龄)家兔20只和低龄(2-3日)家兔7只,雌雄兼有。将动物随机分成成年给药组(简称五味子组)及成年对照组,低龄动物作为比较组(简称低龄组)。所用动物分笼饲养。五味子组使用五味子粉剂按1g/kg体重/日伴合食物饲喂。给药30日后,各组动物均同时由耳沿静脉注射入空气处死,并立即解剖,迅速取出肾上腺及脾脏进行恒冷切片。所有切片在同一染缸内分别作有关酶组织化学染色,以上切片染色在显微镜下对各组动物组织中酶学等的变化进行对比观察。酶活性等变化现象看G-6-P酶在肾上腺皮质及髓质内的活性五味子组有相当一部分动物高于对照组,低龄组也有部分动物增高。而G-6-P酶是糖代谢中的重要酶类,它专一地催化葡萄糖-6-磷酸及氨基葡萄-6-磷酸的分解反应,因而G-6-P酶对细胞内外的葡萄糖水平起调节作用。五味子似可诱导该酶活力升高,从而增强组织对糖的代谢作用。RNA是核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蛋白质的合成起着重要作用。本实验五味子组动物的肾上腺皮质及髓质细胞内RNA与对照组比较,大多数动物有明显增加、表明五味子有增强细胞合成蛋白的功能。其它胞浆膜酶(5'N,ALH)菌溶酶体标记酶(ANAE)在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内、五味子组动物亦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对类固醇等物质的交换、调节和代谢可能有一定作用。

另外,五味子组不但能使动物脾动脉鞘周围的小淋巴细胞数比对照组增多,说明五味子有增强细胞免疫的功能,而且多数动物的脾B区外周带增宽,B淋巴细胞数增多和B淋巴细胞内RNA增多,且接近低龄组5'N和ANAE酶在B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内五味子组与对照组比较也呈不同程度增高,表明五味子还有增强体液免疫的作用。应用细胞培养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观察的方法,研究了五味子对体外培养二倍体细胞形态,生长速度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的变化。结果揭示五味子对二倍体细胞的影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降低作用。

7.延缓衰老的作用:7.1.五味子对家兔泌尿生殖系统酶组织化学的影响及其延缓衰老作用的观察选用30-36月龄健康家兔共2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同时用2-3月龄健康家兔(简称低龄组)7只(雄性3只,雌性4只)5对照组动物作不同年龄组的比较。给药组(下称五味子组)按每日1g/kg喂饲北五味粉,连续给药30日。于最后l日给药的次晨,各组动物均同时由耳静脉迅速注入空气致死,立即剖取肾脏、睾丸或卵巢,取组织一小块,即行恒冷切片。各组动物的组织切片,均在同一染缸内分别作有关酶组织化学染色,在显微镜下同时观察各组动物的RNA和糖原的变化。各组的雄性和雌性动物均与对照组的雄性和雌性动物分别进行比较观察。实验结果发现给服五味子的动物与同龄对照组比较,其RNA和PAS均显着增多,胞浆膜酶5'N和ATP酶活性增高,溶酶体标记酶ANAE活性偏低。提示五味子有加强睾丸和卵巢内的RNA和PAS合成,改善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促使生殖细胞的增生及促进卵巢的排卵作用。

7.2.五味子水提取液对老龄小鼠衰老指标的影响:动物为昆明种老年小鼠(24月龄)、体重55-60g,雌雄兼用,各组动物给予水提取液后处死,分别测定血清总胆固醇,脑和肝蛋白质含量,SOD及MAO-B等活性。实验表明,五味子水提液(4g/kg)可明显降低老龄小鼠(24月龄)血清胆固醇,表明五味子可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

Fouler氏等发现,人脑中MAO-B活性随增龄而升高,使脑内单胺类递质的生成减少,从而造成某些生理功能退化和行为的改变而导致老化。实验结果表明,五味子水提液可明显抑制老龄小鼠脑和肝MAO-B活性,并且对脑MAO-B的抑制作用(45%-65%)强于对肝MAO-B(35%-50%)。表明五味子可通过对脑MAO-B的抑制,治疗与衰老有关的某些老年性疾病,从而延缓衰老过程。

将新鲜分离的大鼠肝细胞体外培养,分别用可产生自由基的FeSO4/半胱氨酸系统及CCl4引起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五味子乙素对这两种不同自由基产生系统所引起的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均有保护作用,使肝细胞丙二醛的生成及LDH和GPT酶的释放均减少,肝细胞存活率提高,细胞膜形态保护完整,表明五味子乙素有抗氧化作用。

8.抗过敏作用:五味子成分GomisinA对鼠的实验性过敏性皮肤反应和豚鼠抗原诱发性气管肌收缩实验表明,GomisinA对鼠的同种被动过敏性皮肤反应(PCA)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还能抑制大鼠反皮肤过敏反应(RCA)、大鼠被动性Arthus反应和苦基氯(PC)诱发的小鼠接触性皮炎。抑制RCA的剂量较抑制其他皮肤反应要低。GomisinA还能抑制豚鼠抗原诱发的气管肌收缩。对由组胺,白三烯D4和(LTD4)CaCl2诱发的气管肌收缩,对由组胺、白三烯D4和(LTD4)Cacl2诱发的豚鼠气管肌收缩也有抑制作用。对高钾诱导的豚鼠结肠带收缩的抑制作用具有量效关系。抗过敏机制与抑制组胺释放、对抗化学调节介质和抑制钙移动有关。

9.其它作用:70%五味子浸剂等制剂对兔在体和离体未孕子宫,妊娠子宫和产后子宫均有诱发自律性收缩的作用,但对张力的影响不明显,不引起挛缩,作用性质与催产素相似,而与麦角不同。另外,五味子具有适应原样作用,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及明显延长小鼠游泳耗竭时间(P<0.05-0.01)。五味子乙醇提取物体外试验对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毒性1.五味子乙素的毒性研究:1.1.一次以2g/kg乙素灌胃,10只小鼠无一死亡。200mg/kg每天1次连续30日灌胃,对小鼠的生长,血红蛋白量及主要脏器的组织形态均无明显影响。曾给二犬以乙素10mg/kg每天1次连续4周灌胃,其食量、体重、血象、肝功能(BSP及SGPT)、肾功能(NPN)及肝组织活检,均与给药前无明显差别。

2.五味子7种成分急性毒性的比较:将体重19-23g的小鼠一批分23组,每组3-10只,于禁食24小时后给不同剂量的五味子各成分一次,观察7日的死亡数,7种成分的急性毒性以醇乙及酯乙最大,以250mg/kg灌胃时,部分动物死亡,腹腔注射的毒性和灌胃差不多,乙素与酯甲毒性最低,2g/kg灌胃不致死,丙素与甲素毒性比较低。

3.五味子急性毒性:取18-22g小白鼠70只,雌雄各半,每组10只,一次性灌胃五味子15g/kg,观察72小时,各组动物反应良好,食欲正常,无一动物死亡,提示上述五味子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4.五味子挥发油的急性毒性:小鼠40只,随机分组,每组10只,五味子挥发油灌胃给药,观察3日。给药后,小鼠活动减少,步态蹒跚,呈抑制状态,呼吸困难致死。死亡集中于给药后24-36小时,按简化机率单位法计算,五味子挥发油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8.75±2.41g/kg。

炮制五味子:筛净灰屑,除去杂质,置蒸笼内蒸透,取出晒干。酒五味子:取拣净的五味子,加黄酒拌匀,置罐内,密闭,隔水炖之,待酒吸尽,取出,晒干。此外尚有用蜜蒸、醋蒸者,方法与酒蒸同(五味子每100斤用黄酒20斤,或用蜂蜜30斤,或用米醋15斤)。炒制:取净五味子用文火炒至鼓起,呈紫褐色为度.《雷公炮炙论》:凡用(五味子)以铜刀劈作两片,用蜜浸蒸,从已至申,却以浆浸一宿,焙干用。

性味味酸;性温

归经肺;心;肾经

功能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主咳嗽虚喘;梦遗滑精;尿颇遗尿;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研末;每次1-3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注意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痧疹初发者忌服。

1.《本草正》:感寒初嗽当忌,恐其敛束不散。肝旺吞酸当忌,恐其助木伤土。

2.《本草经疏》:痧疹初发及一切停饮,肝家有动气,肺家有实热,应用黄芩泻热者,皆禁用。

复方1.磁石丸(《医学纲目》),用治雷风内障,头旋恶心呕吐。2.通声膏(《备急千金要方》)。3.加减八味丸(医部全录·头门),用治脑疽痊后,及将痊时诸症。4.五味子汤(《三因方》)。5.五味子细辛汤(《鸡峰普济方》),用治肺经感寒,咳嗽不已。6.五味子丸(《卫生家宝方》),用治嗽。7.生脉散(《千金方》),用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或湿热火行,金为火制,绝寒水生化之源,致肢体痿软,脚欹眼黑。8.五味子膏(《医学入门》),用治梦遗虚脱。9.五味子散(《本事方》)。10.五味子丸(《经验良方》),用治白浊及肾虚,两腰及背脊穿痛。11.五味子汤(《备急千金要方》),用治唾中有脓血,痛引胸胁。

各家论述1.孙思邈: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檗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生用。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

2.《本草衍义》:五味子,《本经》言温,今食之多致虚热,小儿益甚。《药性论》以谓除热气,《日华子》又谓暖水脏,又曰除烦热。后学至此多惑。今既用主治肺虚寒,则更不取除烦热之说。补下药亦用之。入药生曝不去子。

3.《注解伤寒论》:《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

4.《用药心法》:(五味子)收肺气,补气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气,肺寒气逆,则以此药与干姜同用治之。

5.《本草衍义补遗》:五味子,今谓五味,实所未晓,以其大能收肺气,宜其有补肾之功,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暖水脏乎?食之多致虚热,盖收肾之骤也,何惑之有?火热嗽必用之。

6.《丹溪心法》:黄昏嗽者,是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药,宜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

7.《本草会编》:五味治喘嗽,须分南北。生津液止渴,润肺,补肾,劳嗽,宜用北者;风寒在肺,宜用南者。

8.《纲目》:五味子,入补药熟用,入嗽药生用。'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9.《本草经疏》:五味子主益气者,肺主诸气,酸能收,正入肺补肺,故益气也。其主咳逆上气者,气虚则上壅而不归元,酸以收之,摄气归元,则咳逆上气自除矣。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者,五味子专补肾,兼补五脏,肾藏精,精盛则阴强,收摄则真气归元,而丹田暖,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则精自生,精生则阴长,故主如上诸疾也。

10.《本草汇言》:五味子,敛气生津之药也。故《唐本草》主收敛肺虚久嗽耗散之气。凡气虚喘急,咳逆劳损,精神不足,脉势空虚,或劳伤阳气,肢体赢瘦,或虚气上乘,自汗频来,或精元耗竭,阴虚火炎,或亡阴亡阳,神散脉脱,以五味子治之,咸用其酸敛生津,保固元气而无遗泄也。然在上入肺,在下入肾,入肺有生津济源之益,入肾有固精养髓之功。

11.《药品化义》:五味子,五味咸备,而酸独胜,能收敛肺气,主治虚劳久嗽。盖肺性欲收,若久嗽则肺焦叶举,津液不生,虚劳则肺因气乏,烦渴不止,以此敛之、润之,遂其脏性,使咳嗽宁,精神自旺。但嗽未久不可骤用,恐肺火郁遏,邪气闭束,必至血散火清,用之收功耳。

12.《本经疏证》:五味子所治之证,《伤寒》仅言咳逆,《金匮要略》则兼言上气,如射干麻黄汤之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小青龙加石膏汤之肺胀咳逆上气,烦躁而喘也。夫伤寒有伤寒之关键,无论其为太阳、少阳、少阴,凡咳者均可加入五味子、干姜;杂证自有杂证之体裁,即咳而脉浮,厚朴麻黄汤主之一语,已通概全书大旨,试观《金匮要略》中有脉沉而用五味子者否?盖五味子原只能收阳中之阴气,余则皆非所宜。

13.《本草求原》:五味子,为咳嗽要药,凡风寒咳嗽,伤暑咳嗽,伤燥咳嗽,劳伤咳嗽,肾水虚嗽,肾火虚嗽,久嗽喘促,脉浮虚,按之弱如葱叶者,天水不交也,皆用之。先贤多疑外感用早,恐其收气太骤,不知仲景伤寒咳喘,小青龙汤亦用之,然必合细辛干姜以升发风寒,用此以敛之,则升降灵而咳嗽自止,从无舍干姜而单取五味以治咳嗽者。丹溪又谓其收肺气之耗散,即能除热;潜江亦谓其滋肺以除热,补肾以暖水,而联属心肾;凡嗽在黄昏,是虚火浮入肺中,忌用寒凉,止宜重用五味以敛降,此则不合干姜,而合炒麦冬者也。总之,肺气随阴以下降,则气化精而精盈,肾水从阳以上布,则精化气而气盛,阴阳二气,实一气之变动,以肝为关捩子,五味专精于肝,而交合肺肾,故其效如此,有不同于他味之酸敛者。肺气阳中有阴,故能降,治肺气以阴降为主。然元气之降,先本于升,五味升降咸备,所以阳邪伤阴,固宜清阳,以之收阳;阴邪伤阳,亦宜此辛温畅阳,而寓收阴。东垣谓寒喘热喘,不能舍五味者此也,惟外邪杂病不关肺气者忌。

14.《本草正义》:阴火上冲激肺之嗽,阳虚火浮,故当黄昏阴盛之时,虚焰发动,乃始作嗽,宜以收摄肺肾为治。然惟脉虚、舌红、无痰者乃合,若舌腻有痰,亦当知所顾忌。

15.《本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16.《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

17.《日华子本草》: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

18. 李杲: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

19. 王好古:治喘咳燥嗽,壮水镇阳。

20.《本草蒙筌》: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味最妙。

21.《本草通玄》:固精,敛汗。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地柏树

    药材名称地柏树拼音Dì Bǎi Shù别名舒筋草、金鸡尾来源药材基源:为卷柏科植物圆枝卷柏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laginella sanguinolenta(L.)Spring[Lycop

  • 旋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旋花药材名称旋花拼音Xuán Huā别名狗狗秧、打碗花来源旋花科打碗花属植物旋花Calystegia japonica Choisy,以根状茎及全草入药。夏秋连根状茎一起

  • 台湾土豆蔻

    药材名称台湾土豆蔻拼音Tái Wān Tǔ Dòu Kòu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美山姜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piniaformosanaK.Sebum.[Languasformosana(

  • 蠵龟筒

    《中药大辞典》:蠵龟筒药材名称蠵龟筒拼音Xī Guī Tǒnɡ别名鼋皮(《日华子本草》),蟕蠵壳、蟕蠵甲(《本草图经》)。出处《纲目》来源为海龟科动物蠵龟的皮及鳞甲。原形态蠵龟(《纲目》),又名:灵龟

  • 虎筋

    药材名称虎筋拼音Hǔ Jīn出处《泉州本草》来源为猫科动物虎的脚筋。功能主治治风湿性关节炎,炖鸡食。摘录《中药大辞典》

  • 胆汁

    药材名称胆汁拼音Dǎn Zhī别名苦胆汁来源猪科动物猪Sus scrofa domesticus Briss.牛科动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及羊Capra hircu

  • 飞扬草

    药材名称飞扬草拼音Fēi Yánɡ Cǎo别名大飞扬、大乳汁草、节节花来源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飞扬草Euphorbia hirta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洗净、晒干。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5

  • 关公须

    药材名称关公须拼音Guān Gōnɡ Xū别名叶下红、小活血、红花草、关羽须、根下红、落地红、土活血、扑地红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关公须的带根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via diangsi

  • 鲃鱼

    《中药大辞典》:鲃鱼药材名称鲃鱼拼音Bà Yú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来源为鲤科动物锯倒刺鲃的肉。原形态锯倒刺鲃:体长而侧扁,背部稍隆起,全体几成长菱形,体长一般在40厘米左右。头小

  • 乳花

    药材名称乳花拼音Rǔ Huā别名石花来源药材基源:为钟乳液滴石上散溅如花者。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akactite采收和储藏:石灰岩山洞中采集,除去杂石,洗净。原形态晶体结构属三方晶系。呈扁圆锥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