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鸡肾草

鸡肾草

《中药大辞典》:鸡肾草

药材名称鸡肾草

拼音Jī Shèn Cǎo

别名鸡肾子、腰子草、双仁、肾经草(《荆州中草药》)。

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兰科植物鸡肾草全草。8~9月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5~50厘米。块茎长椭圆形,肉质,白色,常2个,大小不等,具稀须根。茎直立。单叶互生,5~7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有叶鞘抱茎,上面深绿色,下面谈绿色。穗状花序顶生。花小而密,外面3片淡黄绿色,内面3片白色。

生境分部生于林区向阳山坡。分布湖北、西藏等地。

性味甘,温。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甘淡,平。"

②《荆州中草药》:"甘。温。"

功能主治①《西藏常用中草药》:"补肾壮阳。治阳萎,疝气。"

②《荆州中草药》:"治小儿遗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鸡肾草

药材名称鸡肾草

拼音Jī Shèn Cǎo

英文名all-grass of Redclawed Habenaria

出处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狭瓣玉凤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abenaria stenopetala Lindl.

采收和储藏:8-9月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狭瓣玉凤花,多年生草本,高40-90cm。块茎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5cm,肉质白色,具稀须根。茎直立。单叶互生,5-7片;叶片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9-15cm,宽3-5.5cm,先端渐尖,基部有叶鞘抱茎。总状花序长达20cm,花小而密集;花苞片披针形,较尖呈芒状,常长于花;花小;萼片先端开展,舟状,先端骤狭成芒状尖尾,尾弯曲;花瓣线形,小裂片狭镰刀状;唇瓣近基部3裂,侧裂片钻状,中裂片舌状;距圆筒状,下垂,与子房等长;柱头突起2,长圆状棒形,子房圆柱状纺缍形,扭曲,连花梗长约1cm。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50-1750m的山坡阔叶林缘草丛中或次生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藏。

性味甘;淡;性平

归经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补肾壮阳。主阳萎;疝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各家论述1.《西藏常用中草药》:补肾壮阳。治阳萎,疝气。

2.《荆州中草药》:治小儿遗尿。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乌饭子

    《中药大辞典》:乌饭子药材名称乌饭子拼音Wū Fàn Zǐ别名乌饭果、米饭果、纯阳子(《滇南本草》),冷饭果、沙汤果(《云南中草药》)。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鸦果的果实。原形态

  • 水百合

    《中药大辞典》:水百合药材名称水百合拼音Shuǐ Bǎi Hé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荞麦叶贝母的鳞茎。春、夏季采收。原形态荞麦叶贝母,又名:喇叭、山丹。多年生草本,高50~10

  • 蕹菜根

    《中药大辞典》:蕹菜根药材名称蕹菜根拼音Wènɡ Cài Gēn别名瓮菜根(《分类草药性》)。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旋花种植物蕹菜的根,9~10月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q

  • 青灰叶下珠

    药材名称青灰叶下珠拼音Qīnɡ Huī Yè Xià Zhū英文名all-grass of Greyblue Leaf-flower出处始载于《浙江药用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青灰叶下珠的

  • 绒毛鸭脚木

    药材名称绒毛鸭脚木别名大加皮、野巴戟、假通脱木来源五加科植物穗序鹅掌柴Agalma delavayi (Franch.) Hutch.,以根或茎入药。全年可采,切片晒干。性味苦、涩,平。功能主治祛风活

  • 李根

    《中药大辞典》:李根药材名称李根拼音Lǐ Gēn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根,9~10月采。性味①《日华子本草》:"凉,无毒。"②《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涩

  • 小五彩苏

    药材名称小五彩苏拼音Xiǎo Wú Cǎi Sū别名小洋紫苏、金耳环、盆上金耳环、五色草、假紫苏、洋紫苏、金钱炮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小五彩苏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leus scutel

  • 兴安薄荷

    药材名称兴安薄荷别名野薄荷来源唇形科兴安薄荷Mentha sachalinensis Kudo,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东北。性味辛,凉。功能主治驱风解热。主治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牙痛。用法用量1~

  • 龙珠

    《全国中草药汇编》:龙珠药材名称龙珠拼音Lónɡ Zhū来源茄科龙珠Tubocapsicum anomalum (Franch. ex Sav.)Makino,以果实入药。生境分部浙江、台湾

  • 莴苣子

    《中药大辞典》:莴苣子药材名称莴苣子拼音Wō Jù Zǐ别名苣蕂子(《河北药材》),白苣子(《山西中药志》)。出处《纲目》来源为菊科植物莴苣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后,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