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鲎藤

鲎藤

见《福建民间草药》。又名马鞍藤马蹄草海薯藤。为旋花科植物二叶红薯Ipomoea pescaprae(L.)Sweet的全草。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辛、微苦,微寒。祛风除湿消肿散结。①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痔疮漏血。煎服:15~30克。②治痈疽,肿毒,疔疮。煎服并捣敷。孕妇慎用。鲎藤根治流火,风火牙痛风湿关节痛。煎服:15~45克。叶含粘液质、挥发油、树脂、甾醇、苦味物质、脂肪、山萮酸、蜂花酸、肉豆蔻酸等。挥发性酯类对海蜇刺伤所引起的风疹、搔痒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在离体豚鼠回肠标本上,有抗组织胺作用。

猜你喜欢

  • 龟龄集丹

    即鹤龄丹,见该条。

  • 小黄药

    见《云南中草药》。为拔毒散之别名,详该条。

  • 养济院

    宋代医疗福利设施。据载系专门为供给四方宾客及士族患病所需药品和食物而设立的机构。

  • 振慄

    证名。指身体畏寒而颤抖。①多因虚寒或热郁所致。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此阳明司天之政……民病咳,嗌塞,寒热发暴,振慄癃闭。”张志聪注:民病嗌塞,振慄诸证,皆悉燥热之气而为病

  • 郑明甫

    【介绍】:见郑汝炜条。

  • 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之。代号LR。《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

  • 下合穴

    指六腑在下肢部的合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合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根据“合治

  • 柿丁

    见《中药志》。为柿蒂之别名,详该条。

  • 臭田螺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即脚气疮。详该条。

  • 败疵

    病名。《灵枢·痈疽》:“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又名改訾。《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发于胁者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病也。灸之。”泛指发于胁部之痈疽。证治见胁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