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骨槽风

骨槽风

病名。见《证治准绳·疡医》。又名穿腮毒穿腮发。多因手少阳三焦足阳明胃二经风火邪毒上灼而成。或病久脾阳虚衰,无力托毒外出而致者。初起于耳前,并连及腮颊,痛引筋骨,隐隐于皮肤之内,略有小核,渐大如胡桃,或腐溃,溃后难愈合,脓液臭秽或脓液清稀,或牙根龈肉浮肿,色紫黑或有出血,久则腐烂而臭,牙关开合不利,身发寒热,甚或骨槽腐溃,齿牙脱落,久之内有腐骨排出。《外科正宗》卷四:“骨槽风初起生于耳前,连及腮项,痛隐筋骨;久则渐渐漫肿,寒热如疟,牙关紧闭,不能进食。此得于郁怒伤肝,致筋骨紧急;思虑伤脾,致肌肉腐烂;膏粱厚味,致脓多臭秽。初则坚硬难消,久则疮口难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骨槽风火三焦胃,耳前腮颊隐隐疼,腐溃筋骨仍硬痛,牙关拘急夹邪风。”治宜祛风、散火、解毒。可选用升阳散火汤加减。若久不愈,可用附子理中汤阳和汤等托毒外出。或以真君妙贴散敷肿处。本病类今之颌骨骨髓炎。此外,亦有把骨槽风称作牙叉发者。

猜你喜欢

  • 胎前痢疾

    病名。明·赵献可《邯郸遗稿》:“胎前痢疾,切不可用芍药汤,宜胃苓汤,此药多服,虽有阴结,亦能自消,宜倍加白术,半夏、山楂。”即妊娠下利。详该条。

  • 独滑

    见《本草蒙筌》。即独活。详该条。

  • 肛裂

    病名。系指肛管齿线以下深及全层的皮肤破裂。多因血热肠燥,大便干结,便时肛门猛力扩张而发生的撕裂。症见大便秘结,便时及便后肛门灼痛,便后少量出血。裂口多在肛门前、后正中线上,为棱形溃疡,初期色泽红软边齐

  • 脾痈

    病名。①指位于章门穴处的痈。章门穴为脾经之募穴,故名。《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章门隐隐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痈也。”此证由过食生冷兼内蕴湿热,或瘀血瘀滞脾经而成。症见腹胀、咽干、小便短涩。

  • 聋聩

    病证名。系指耳聋不聪之谓也。耳不别五声之和曰聋,生而聋曰聩。《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聩”。治宜补益肾气、滋养气血。

  • 硬蒺藜

    见《山东中药》。即刺蒺藜,详该条。

  • 心阳虚

    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治宜益气温阳,用养心汤加减。严重者出现心阳虚脱时,可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则神昏,脉微细欲绝。治宜回阳救急,用

  • 骨热劳

    病证名。因骨热而致的劳气。见《幼幼新书》。其症渐瘦弱,不食。若发热,多惊者,宜黄芪丸,壮气补虚。心神烦躁,不眠者,用胡黄连散。参劳气、骨热体瘦条。

  • 黄道栌

    见《中国树木分类学》。即黄栌,详该条。

  • 排脓汤

    《金匮要略》方。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水煎,分二次服。治内痈,脓从呕出(原书有方无治证,该治证根据《张氏医通》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