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飞廉

飞廉

《全国中草药汇编》:飞廉

药材名称飞廉

拼音Fēi Lián

别名大蓟、刺盖

来源为菊科飞廉属植物飞廉Carduus crispus L.和藏飞廉C. acanthoides L.,以全草入药。夏、秋季花盛开时采割全草;春、秋挖根,去杂质,鲜用或晒干用。

原形态1.飞廉(老牛锉、大力王):二年生多刺草本,高50~120厘米。主根肥厚,伸直或偏斜。茎直立,具纵棱,棱有绿色间歇的三角形刺齿状翼。单叶互生,通常无柄,抱茎;下部叶椭圆状披针形,长5~20厘米,羽状深裂,裂片常大小相对而生,边缘有刺,刺长3~10毫米,上面绿色,具细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初具蛛丝状毛,后渐变光滑;上部叶渐小。夏秋开花,头状花序2~3个簇生于枝端,或单生叶腋,较柔软,常略下垂,直径1.5~2.5厘米;总苞钟形,苞片多层,外层较内层逐渐变短,中层苞片条状披针形,先端长尖成刺状,向外反曲,内层苞片条形,膜质,捎带紫色。花全为管状花,紫红色,长15~16毫米,花瓣5裂,花丝有毛,花药合生,基部箭头状或耳廓状,尾纤长。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长椭圆形,冠毛白色或灰白色,呈刺毛状。

生于田野、路旁草丛中。全国大部分省区有分布。

2.藏飞廉:与前种主要区别为全株被白色蛛丝状毛,叶片羽状浅裂,裂片近等大,整齐对生;头状花序多单生,较大。花序下有宽条形叶状总苞片,长超过头状花序。

生于山坡、路旁草丛中。分布于云南和西藏地区。

栽培适宜温暖或凉爽气候,耐寒和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栽种。种子繁殖,春季3、4月播种,条播或穴播,行株距1.5×1尺,每穴播种5、6粒,覆土1寸左右。播种后约10天左右出苗,苗出齐后需行间苗一次,每穴可留壮苗1~2株。雨季注意排水以防烂根。‘

化学成分藏飞廉干草中含有生物碱类:强碱性生物碱部分由降压作用;其中有藏飞廉碱(acanthoidine,C16H24O2N4)盐酸藏飞廉次碱(acanthoidine hydrochloride,C16H22O2N4)。此外,尚含有两种弱碱性生物碱。

性味微苦,平。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清热利湿。用于吐血,鼻衄,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帝,乳糜尿,泌尿系感染;外用治痈疖、疔疮。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复方鼻衄、功能性子宫出血、尿血:飞廉、茜草地榆各3钱,水煎服。

备注飞廉瘦果制成酊剂,有利胆作用,可治黄疸,对于轻度胆绞痛有效。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飞廉

药材名称飞廉

拼音Fēi Lián

别名飞轻(《本经》),天荠、伏猪、伏兔、飞雉、木禾(《别录》),飞廉蒿(《千金翼方》),老牛错(《黑龙江中药》),红花草、刺打草,雷公菜(《湖南药物志》),大力王、枫头棵。飞帘(苏医《中草药手册》)。

出处《本经》

来源为菊科植物飞廉全草。冬、春季采根,夏季采茎;叶及花,鲜用或晒干用。

原形态二年生草本。茎直立,高70~100厘米,具纵条棱,并附有绿色的翼,翼有齿刺。下部叶椭圆状披针形,长5~20厘米,羽状深裂,裂片的边缘具刺,上面绿色,具细毛或近平光滑,下面初具蛛丝状毛,后渐变光滑;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2~3枚,着生于枝端,直径1.5~2.5厘米;总苞钟形,长约2厘米,宽1.5~3厘米,苞片多层,外层较内层逐渐变短,中层苞片线状披针形,先端长尖成刺状。向外反曲,内层苞片线形,膜质,稍带紫色。花全部为管状花,两性,紫红色,花管长15~16毫米,先端5裂;雄蕊5,花药合生;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长椭圆形,长3毫米,顶端平截,基部收缩;冠毛白色或灰白色,长约15毫米,呈刺毛状。花期6、7月。

生境分部生于荒野道旁。分布全国各地。

性味苦,平。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咸,有毒。"

④《西藏常用中草药》:"苦,凉。"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治风热感冒,头风眩晕,风热痹痛,皮肤刺痒,尿路感染,乳糜尿,尿血,带下,跌打瘀肿,疔疮肿毒,汤火伤。

①《本经》:"主骨节热,胫重酸疼。"

②《别录》:"治头眩顶重,皮间风邪如蜂螫针刺,鱼子细起。热疮、痈、疽、痔,湿痹,止风邪咳嗽,下乳汁。益气明目。"

③《药性沦》:"主留血。"

④《唐本草》:"疗疳蚀,杀虫。"

⑤《四声本草》:"小儿疳痢,为散,以浆水下。"

⑥《纲目》:"治头风旋运。"

⑦《西藏常用中草药》:"凉血,止血,散瘀消肿。治各种出血,跌打瘀肿,恶疮,烧伤,烫伤。"

⑧苏医《中草药手册》:"祛风,利湿,清热,消肿。治乳糜尿;尿血,尿路感染,流感,白带过多,月经过多;外用治疔疮肿毒,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2两;入散剂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掺。

注意本草经集注》:"得乌头良。恶麻黄。"

复方①治关节炎:老牛错(全草)一斤,何首乌三两,生地半斤。用酒浸泡一周,每天服一小杯。(《黑龙江中药》)

②治无名肿毒,痔疮,外伤肿痛:老牛错茎叶,捣成泥状,敷患处。(《黑龙江中药》)

③治疳匿蚀口齿及下部:飞廉蒿烧作灰,捣筛,以两钱匕服(每次煎两小时),每日服二次。(江苏《中草药新医疗法》)

备注西藏以同属植物科刺飞廉作飞廉入药,其特征:茎具翼,有刺,幼时被白色柔毛。下部叶具短柄,上部叶无柄抱茎;叶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羽状浅裂,边缘有齿,齿上有针刺。头状花序单生;总苞片数层,先端具刺;花紫红色。瘦果椭圆形,稍扁,具光泽;冠毛白色多层,基部合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飞廉

药材名称飞廉

拼音Fēi Lián

英文名Curly Bristlethistle Herb, Herb or root of Curly Bristlethistle

别名飞轻、天荠、伏猪、伏兔、飞雉、木禾、飞廉蒿、老牛错、红花草、刺打草、雷公菜、大力王、枫头棵、飞帘、红马刺、刺盖、刺萝卜、大蓟、老牛锉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1.陶弘景:飞廉,处处有,极似苦芺,惟叶下附茎,轻有皮起似箭羽,叶又多刻缺,花紫色。今既别有漏卢,则非此别名尔。

2.《唐本草》:飞廉有两种,一是陶证,生平泽中者;其生山岗上者,叶颇相似,而无疏缺,且多毛,茎亦无羽,根直下,更无旁枝,生则肉白皮黑,中有黑脉,日干则黑如玄参,用茎、叶及根,疗疳蚀杀虫,与平泽者俱有验。今俗以马蓟、以苦芺为漏卢,并非是也。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丝毛飞廉与节毛飞廉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arduus crispus L.2.Carduus acanthoids L.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全草及花,秋季挖根,鲜用或除花阴干外,其余切段晒干。

原形态1.丝毛飞廉 二年生草本,高50-120cm。主根肥厚,伸直或偏斜。茎直立,具纵棱,棱有绿色间歇的三角形刺齿状翼。叶互生;通常无柄而抱茎;下部叶椭圆状披针形,长5-20cm,羽状深裂,裂片常大小相对而生,边缘刺,上面绿色,具细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初具蛛丝状毛,后渐变光滑;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2-3个簇生枝端,直径1.5-2.5cm,总苞钟状,长约2cm,宽1.5-3cm;总苞片多层,外层较内层逐变短,中层条状披针形,先端长尖成刺状,向外反曲,内层条形,膜质,稍带紫色;花全为管状花,两性,紫红色,长15-16mm。瘦果长椭圆形,长约3mm,先端平截,基部收缩;冠毛白色或灰白色,长约15mm,呈刺毛状,稍粗糙。花期5-7月。

2.节毛飞廉 本种与前种之区别,在于本种全株被白色蛛丝状毛。茎具翼,有刺。叶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羽状浅裂,裂片近等大,整齐对生,边缘有齿,齿上有针刺;下部叶具短柄,上部叶无柄抱茎。头状花序多为单生,较大;花序下有宽条形叶状总苞片,长超过头状花序;总苞片数层,先端具刺;花紫红色。瘦果椭圆形,稍扁,具光泽;冠毛白色,多层,基部合生。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草丛中及路旁。

资源分布:1.生于田野、路旁或山地草丛中。我国大部分省区有分布。

2.分布于支南及西藏。

性状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直径0.2-1cm,具纵棱,并附有绿色的翅,翅有针刺,质脆,断面髓部白色,常呈空洞。叶椭圆状披针形,长5-20cm,羽状深裂,裂片边缘具刺,上面绿色,具细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具蛛丝状毛。头状花序干缩,总苞钟形,黄褐色,苞片数层,线状披针形,先端长尖成刺向外反卷,内层苞片膜质,带紫色。花紫红色,冠毛刺状,黄白色。气味微弱。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呈类圆形,表皮、皮层于叶状翅处向外突出,棱脊处的表皮下方有厚角组织,外韧维管束环列,韧皮纤维束微木化,木质部内侧具微木化纤维群;髓常呈空洞。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变曲。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非腺毛多断碎,由5-10余个细胞组成,基部细胞直径21-40(-83)μm,顶端细胞极细长并扭曲。

化学成分节毛飞廉新鲜茎含去氢飞廉碱(acanthoine)和去氢飞廉定(acanthodine)[11]等。

性味味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活血消肿。主感冒咳嗽;头痛眩晕;泌尿系感染;乳糜尿;白带;黄疸;风湿痹痛;吐血;衄血;尿血;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跌打损伤;疔疮疖肿;痔疮肿痛;烧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鲜品30-60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掺

注意血虚及脾胃功能弱者慎服。

复方1.治关节炎:老牛错(全草)一斤,何首乌三两,生地半斤。用酒浸泡一周,每天服一小杯。(《黑龙江中药》)2.治无名肿毒,痔疮,外伤肿痛:老牛错茎叶,捣成泥状,敷患处。(《黑龙江中药》)

各家论述1.《本经》:主骨节热,胫重酸疼。

2.《别录》:治头眩顶重,皮间风邪如蜂螫针刺,鱼子细起,热疮、痈、疽、痔,湿痹,止风邪咳嗽,下乳汁。益气明目。

3.《药性论》:主留血。

4.《唐本草》:疗疳蚀,杀虫。

5.《四声本草》:小儿疳痢,为散,以浆水下。

6.《纲目》:治头风旋运。

7.《西藏常用中草药》:凉血,止血,散瘀消肿。治各种出血,跌打瘀肿,恶疮,烧伤,烫伤。

8.苏医《中草药手册》:祛风,利湿,清热,消肿。治乳糜尿,尿血,尿路感染,流感,白带过多,月经过多;外用治疗疮肿毒,痔疮肿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丝绵

    药材名称丝绵拼音Sī Mián别名绵(《本草拾遗》),蚕绵(《医林纂要》)。出处《纲目》来源为用蚕茧下脚经精炼、扯松的制成品。功能主治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痔疮,外伤出血,聤耳,冻疮。①

  • 青羊角

    药材名称青羊角拼音Qīnɡ Yánɡ Jiǎo来源偶蹄目牛科青羊Naemorhedus goral Hardwicke,以角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功能主治镇静,退热,明目,止血。主治小儿惊痫,

  • 白木

    《中药大辞典》:白木药材名称白木拼音Bái Mù别名野黄皮、鸡卵黄(《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小柑、小郎伞、搽散、野辣椒(《广西药植名录》)。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大管的

  • 托里贝母

    药材名称托里贝母拼音Tuō Lǐ Bèi Mǔ英文名Bulbus Fritillariae Tortifoliae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托里贝母Fritillariatortifolia X. Z

  • 吐烟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吐烟花药材名称吐烟花拼音Tǔ Yān Huā别名吐烟草来源荨麻科吐烟花Pellionia repens (Lour.)Merr.,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广东、海南。性味甘、微涩,凉。

  • 大苦草

    药材名称大苦草别名獐牙菜、黑节苦草、黑菊黄、走胆草、紫花青叶胆、蓑衣莲来源龙胆科獐牙菜属植物双点獐牙菜Swertia bimaculata (Sieb. et Zucc.) Hook. f. et T

  • 田麻

    《全国中草药汇编》:田麻药材名称田麻别名毛果田麻来源椴树科田麻Corchoropsis tomentosa (Thunb.) Makino,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华北、华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

  • 药材名称玉拼音Yù别名玉英、白玉、玄真、纯阳主、赤玉、天妇、延妇出处玉,药用首载于《本经》上品“玉泉”条,谓:“玉泉……一名玉札。生山谷。”1.《吴普本草》曰:“玉泉一名玉

  • 紫金莲

    《中药大辞典》:紫金莲药材名称紫金莲拼音Zǐ Jīn Lián别名转子莲(《贵州草药》),紫金标(《贵州药植目录》),搬倒甑(《中草药通讯》(2):43,1971)。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白

  • 毛女贞

    药材名称毛女贞拼音Máo Nǚ Zhēn别名山万年青、蚊子木、岩白蜡、蜡树、细木南、回嚼、苦丁茶、苦味散、冬青出处始载于《广西植物名录》。来源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光萼小蜡的枝、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