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风痫

风痫

病名。①指痫症发作由本虚蓄热,风邪乘袭,或肝经有热引起者。《圣济总录》卷十五:“风痫病者,由心气不足胸中蓄热,而又风邪乘之。病间作也,其候多惊,目瞳子大,手足颤抖,梦中叫呼,身热瘈疭摇头口噤,多吐涎沫,无所觉知是也。”治宜用麻黄饮、茯神汤钩藤丸、丹砂丸等。②指发痫瘥后出现身体头面肿满或不能言语之证。多因痫发后气血尚虚,热未尽除,或因风冷之气留滞心之络脉所致。《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痫瘥后而肿满者,是风痫。风痫因小儿厚衣汗出,因风取凉而得之。初发之状,屈指如数,然后掣缩是也。其痫虽瘥,气血尚虚,而热未尽,在皮肤与气相搏,致令气不宣泄,故停并成肿也。”“而痫发瘥后不能语者是风痫。……其初发之状,屈指如数,然后发瘈疭是也。是心之声为言,开窍于口,其痫发虽止,风冷之气犹滞心之络脉,使心气不和,其声不发,故不能言也。”本症可见于乙脑等病的后遗证。③指手足偏废如瘫痪之证。《奇效良方》卷六十四:“风痫为病,废手足,或一手一足,或两手两足,如瘫不随,或睫眼,或睫口,或口牵引颊车。”本症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猜你喜欢

  • 格言汇要

    【介绍】:见顾氏医镜条。

  • 内外踝伤

    病名。见《疡医准绳》卷六。多因跌打或扭压所致。局部肿胀、疼痛,压之痛剧,活动受限,甚则足内翻或外翻畸形。治宜麻醉下手法复位,夹缚固定。服复元活血汤、七厘散,肿痛减轻后改服正骨紫金丹或接骨丸,后期服健步

  • 头面疮

    病名。发生于头面部的湿疮。出《保婴撮要》卷三十二。由脏腑积热,外受风湿,湿热相搏而成。小儿多见。头面皮肤湿红,瘙痒起疹,破流黄水,反复发作,甚则蔓延全身。治宜清热疏风利湿。内服防风通圣散化裁,外搽青黛

  • 胞浆水

    即羊水。详该条。

  • 萧埙(xūn 勋)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赓六,号慎斋,槜李(在浙江嘉兴西南)人,辑有《医学经纶》等书,后又撰《女科经纶》一书。认为妇女病四诊有所难尽,而妇人之病,莫重于月经、胎产、崩淋、带下等症,故蒐

  • 足心痛

    证名。《张氏医通》卷五:“足心痛。足心及踝骨热疼者,为肾虚湿著,命门火不归经,肾著汤,下八味丸。肥人多湿痰流注,足心作痛,但久坐卧,起则痛甚,行动则缓,宜肾著汤合二妙散。”参见脚心痛条。

  • 内外肿喉

    病名。多由肺胃郁火薰蒸,邪毒聚于咽喉所致。症见咽喉肿起,疼痛色红,甚或连及颈外亦肿痛,汤水难咽,身发寒热。《喉科指掌》卷三:“此症生于关内下部,阴阳相结,内外皆肿,或有烂斑,火郁之症。”治宜泻火解毒,

  • 徐用宣

    【生卒】:十五世纪上半叶【介绍】:明代医家。浙江衢县人。世医出身,晚年贯通医术,尤其精于小儿科,医理主要宗钱乙,编成《袖珍小儿方》10卷。

  • 妊娠中湿

    病名。见《万氏女科》。病因孕后冒雨,或感受雾露之邪,久坐湿地,及汗出冷浴,以致湿伤于肌腠。症见发热,骨节烦痛,身重头重鼻塞等。治宜祛湿安胎。方用黄芩白术汤(黄芩、白术、苏叶、生姜)。

  • 肉淋

    即膏淋。《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淋而有肥状似膏,故谓之膏淋,亦曰肉淋。”详膏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