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诸阳之会

诸阳之会

指头面部。人体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面;十二经脉中,手三阳的经脉从手走向头部,足三阳的经脉是从头走向足部,手足三阳经皆会聚于头面,故称诸阳之会。《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猜你喜欢

  • 天保采薇汤

    《幼科铁镜》卷二方。羌活、前胡、半夏、陈皮、柴胡、赤芍药、茯苓、川芎、枳壳、厚朴、桔梗、苍术、升麻、葛根、藿香、独活、甘草。水煎服。治时毒烧热,或肿颈,或肿腮,或身有肿毒;或头疮愈后,毒气归内,而致气

  • 鸡髻花

    见《闽东本草》。即鸡冠花,详该条。

  • 蛲疳

    出《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五疳之一。详五疳条。

  • 吕复

    【介绍】:明代医家。鄞县(浙江宁波)人。少年贫苦,后因母病学医。曾从名医郑礼之学医,得到古代禁方及色脉药论等书。又购得多种古今医书,日夜钻研,并为人治病。他曾对《素问》、《灵枢》、本草、《难经》、《脉

  • 牛顿草

    见《闽南民间草药》。为牛筋草之别名,详该条。

  • 儿寐不寤

    小儿偶尔出现睡寐不醒,可因乳母酒醉乳儿,致儿亦醉而睡寐不醒,其脉和平,与惊睡之脉洪大而强不同,不能误作惊风治疗。宜用甘草、葛花、砂仁、贯众煎服,解酒即醒(《儒门事亲》)。

  • 疫喉遗毒

    病证名。指疫喉愈后,邪毒未清,遗留于经络或脏腑之间而表现诸多不同证候的泛称。

  • 夏痿

    症名。见《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又名疰夏,一作注夏。《证治准绳·杂病》:“痿发于夏,俗名注夏。”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阴气不足,感受暑令湿热之气所致。症见倦怠、四肢不举、赢瘦、不能食等。治当清暑益气

  • 脱壳乳痈

    病名。即乳发之南方俗称。见该条。

  • 癖结

    病名。指水邪与宿食相搏,结聚于胁下而成的癖块。《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此由饮水聚停不散,复因饮食相搏,致使结积在于胁下,时有弦互起或胀痛,或喘息短气,故云癖结,脉紧实者,癖结也。”参见癖有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