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名。在头部者,称头窍阴;在足部者,称足窍阴,同属足少阳胆经。见各该条。
病名。①见《疡科心得集》卷上。即腕痛,详该条。②见《解围元薮》卷一。指肢节酸痛,肿胀,形若鼓槌者,称鼓槌风。③见《疡医准绳》卷四。即鹤膝风。详该条。④见《普济方》卷三百九十三。指七岁以下小儿患丁奚膝大
证名。又称四肢逆冷、手足厥冷。《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详手足厥冷条。
病名。《陈素庵妇科补解》:“妇人受孕数月,或寒气客于肠胃,或水饮停于胸腹,致伤冲任二经血脉。四肢浮肿,腹臌胀大,弹之空空然有声、重按则肌肤凹陷,移时乃平,久则胸满气喘、胃纳不思,病将成蛊,胎气通窄不安
书名。5卷。何舒撰于1948年。本书系在邹澍《本经疏证》基础上进一步整理总括,摘取其精要并加以发挥而编成。共收药物223种,每种又分经文便读、气味功能、特效、用药举例、维摩法语以及古方示范、宜忌、比较
见《山西中草药》。即墓头回,详该条。
《症因脉治》卷二方。枳实、厚朴、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水煎服。治胃家有痰,兼有食积者。
重,重叠,积累,亦作极。谓阴气积累过甚,必然向对立的阳气方面转化。《内经》对发病和病理变化规律的这一认识,有朴素的辩证法的内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羊耳菊之别名,详该条。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五方。荆芥、防风、赤芍药、玄参、陈皮、蝉蜕、炒苍术、白藓皮各一钱,连翘、大黄(酒洗)各一钱五分,厚朴(姜炒)、甘草各五分。加竹叶三十片,水煎,食远服。治椒疮、粟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