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皮肤小疣赘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由于风邪搏于肌肤,或因肝虚血燥,筋气不荣所致。常发生颈项及胸背等处。初起为粟米大或绿豆大的半球状隆起,表面呈蜡样光泽,境界清楚,中央凹陷如脐窝,呈散在分
《灵枢经》篇名。本篇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把人体禀赋不同的各种体形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每一类型,又根据五音的阴、阳属性以及左右上下等各分出五类,就成为五五二十五种人,故名。同时,根据手足三阳
证名。指饮食后随即汗出,甚至汗下如雨。多因正虚胃热所致。《证治汇补·汗病章》:“饮食汗者,因正气空虚,反为饮食慓悍之气所胜,故食入汗出。”治宜安胃汤、二甘汤等方。
见《证治准绳·女科》卷一。即补真润肠汤,见该条。
《审视瑶函》卷三方。川芎四分,藁本、当归身、茯苓各五分,红花、细辛各二分,生地黄(酒制)、蔓荆子各六分,防风、羌活、荆芥穗各一钱,川花椒十粒,麻黄八分,桃仁十个。水煎,去渣,睡前服。治两目发赤微痛,羞
①肥胖人的一种类型。《灵枢·卫气失常》:“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②泛指动物体内脂肪和植物种子内的油质。
指因元精虚亏所致的痰证。《症因脉治》卷二:“精虚痰,骨蒸潮热,虚火时升,脉多细数。”治宜补精化痰。方用地黄丸、加减二冬汤、固本丸加玄武胶,佐以理气药等。参见痰证条。
方书。敦煌出土卷子。有4种卷子,作者未详。约为唐代写本。4种卷子内容各异,间有残缺。倡导辟谷养生,记有“休食方”、服“茯苓饼法”、“胡麻法”、“槐子法”等辟谷方,为研究古代养生学较早文献。现分别藏于法
病证名。又名胎死不下。指胎儿死于母腹后,日久不能自行产出者。可发生于妊娠期和临产时。多因妊妇气血虚弱,胞宫无力娩出胎儿;或胞宫瘀血阻滞,不能送胎外出所致。气血虚弱者,症见腹部不继续增大,仅微有缩小,阴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罗锅底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