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州植物志》。为苣荬菜之别名,详该条。
十五络脉之一。出《灵枢·经脉》。即足少阳络脉,见该条。
病名。出《神农本草经》石硫黄条。亦名阴中生疮、阴疮、阴、、阴蚀疮等。病因情志郁火,损伤肝脾,湿热下注,郁蒸生虫,虫蚀阴中所致。症见阴部溃烂,形成溃疡,脓血淋漓,或痛或痒,肿胀坠痛,多伴有赤白带下等。治
【介绍】:宋代人。生平不详。撰有《产乳十八论》一书,已佚。
皮肤纹理细致。《灵枢·卫气失常》:“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即正治。详该条。
指强固的骨骼。《灵枢·逆顺肥瘦》:“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
经穴名。代号SI1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肩后,肩胛冈下窝的中央,与第四胸椎相平处。布有肩胛上神经和旋肩胛动、静脉肌支。主治肩胛疼痛,胸肋支满,颊颌肿痛,咳逆抱心,以及肩关节周围炎,
见《苏州本产药材》。为通天草之别名,详该条。
即《针灸大成》所称的平补平泻。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