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肝虚证

肝虚证

证名。指肝虚所出现的证候。《脉经》卷二:“肝虚,……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圣济总录》卷四十一:“肝虚之状,其病面青,善洁善怒,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不欲饮食,悒悒不乐,恐惕如人将捕之。”《本草经疏》:“肝虚十证。胸胁痛,属肝血虚肝气实,因而上逆;转筋血虚;目光短,属肝血虚,有热兼肾水真阴不足;目翳,属肝热,兼肾水不足亡血过多,角弓反张,属肝血虚有热;少腹连阴作痛,按之则止,属足厥阴经血虚;偏头痛,属血虚,肝象有热,不急治之,久必损目;目黑暗眩晕,属血虚,兼肾水真阴不足;肥气属气血两虚,肝气不和逆气瘀血相并而成。”方用沉香煎丸、荜拨丸等。参见肝病肝虚寒等条。

猜你喜欢

  • 大骨枯槁

    证名。出《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全身骨骼关节显露,肌肉瘦削及肩垂项倾,腰重膝败的病症。多因肾气衰败,气血大亏所致。《类经·脉色类》:“肩垂项倾,腰重膝败者,大骨之枯槁也。”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及恶

  • 五肿恶候

    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肿病表现的五种危险症候。即五心肿、人中肿、舌头肿、膝胫肿、阴茎肿。

  • 文彦博

    【生卒】:1006~1097年【介绍】:北宋大臣,兼通医学。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仁宗时进士,以镇压王则起义而受重用,由参知政事升为宰相。反对王安石变法。哲宗初年,司马光复旧法,命为平章军

  • 躯骨

    即躯干骨。包括脊骨、胸骨、肋骨等。

  • 定痛法

    小儿推拿方法名。《幼幼集成》卷三:“凡小儿胸中饱闷,脐腹疼痛,一时不能得药,用食盐一碗,锅内炒极热,布包之。向胸腹从上熨下。盖盐走血分,最能软坚,所以止痛。冷则又炒又熨,痛定乃止。男妇气痛,皆同此法。

  • 芦箬

    见.《本经逢原》。即芦叶,详该条。

  • 全形

    指形体健康无损。《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君王众庶,尽欲全形。”

  • 咂舌痈

    病名。清·金德鉴《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受风热酒毒湿痰而起,牙龈里两边生痈,致舌短大。”多由风热痰火上灼而成。治宜解毒泻火。可选用黄连解毒汤、清胃散、粘子解毒汤、甘露消毒丹等加减。参见舌痈条。

  • 拳衡

    【介绍】:元代医僧。号忠顺药师。江西德兴烧香院僧人,1323年(至治三年)任五省采药使。

  • 医理真传

    书名。4卷。清·郑寿全撰于1869年。作者认为在诊病中“识阴阳”是最关重要和最难的课题。全书从阴阳化生来阐述医理,探求病因,并据证立法用方。卷1医理总论;卷2~4以问答形式记述阳虚症、阴虚症和一些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