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外台秘要》卷九引《古今录验方》方。炙蜈蚣二枚,炒芫花根五分,踯躅花四分,干姜、川芎、桂心各四分,人参、细辛各二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大豆大,每服五至十丸,米饮送下,日三次。治五嗽(气喘、痹嗽、燥嗽
见《东北动物药》。为蝮蛇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见《医学入门》卷四。自觉腰部软弱无力。因于湿袭经络者,宜肾着汤、渗湿汤;风袭腰背者,宜牛膝酒;房室过度、肾阴不足者,宜八味丸、补髓丹、煨肾丸等;肾虚风袭者,宜安肾丸等方。参见腰痛条。
病名。由皮痹发展而成,也有称为皮痹者。《素问·痹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圣济总录·肺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是为肺痹。其候胸背痛甚,上气,烦满,喘而呕是也。”《症因脉治·肺痹》: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学》(江苏省中医学校)。即疝气穴。见该条(图10)。图10
病名。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夫天哮者,盖因时行传染,极难奏效。其证起嗽连连,呕吐涎沫,涕泪交作,眼胞浮肿,吐乳鼻血,呕血眼红。”类百日咳,详该条。
病证名。惊风伴有阵发性抽搐。出《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其症因风热袭络,上扰清空,故在潮搐的同时,并见身热昏睡,气粗痰嗽。治宜清热熄风,豁痰活络,用蒌贝温胆汤加羚羊角、竺黄、竹沥,送服抱龙丸。参见惊涎潮搐
同内消。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DU22。出《灵枢·热病》。属督脉。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2寸。布有额神经分支;颞浅动、静脉与额动、静脉的吻合网。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出血,小儿惊风等。沿皮刺0.5~0.8寸。艾条灸5
【介绍】:见叶劲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