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耳后疽

耳后疽

病名。生于耳后摺缝间之疽。①见《外科大成》卷三。又名参发颐。多因三焦风毒,兼胆经火邪上炎而成,初起如粟,渐增肿痛,小者如杏,大者如桃。若红肿有头,发热易溃,脓稠者为顺;若黑陷坚硬,抽痛引脑、颊及肩,不热迟溃,出紫血者为逆。初起治同夭疽;已溃治同外痈有头疽。本病包括耳后粉瘤等病。②见《疡医准绳》卷三。即锐毒,详该条。

猜你喜欢

  • 瞎蠓

    见《中药志》。为虻虫之别名,详该条。

  • 巡经得度传

    见《此事难知》。伤寒由太阳经径传厥阴经,称巡经得度传。因其他阴经不上头部,只有厥阴肝经和督脉上行,与足太阳交于巅顶百会穴之故。

  • 偏结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即小儿偏。见该条。

  • 西山群仙会真记

    气功学著作。5卷。唐·施肩吾撰,李竦编。此为施肩吾隐居西山时,与十余位道友讨论内丹术的资料综述,并参考了多种著作。书中主张以养形为先,次以补益精、气、神为基,形全气壮,再炼内丹以长生。此外还发展了内气

  • 血丝疔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三十四。即红丝疔,见该条。

  • 夜光椒红丸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①川椒二两,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麦门冬各四两,牡丹皮三两。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温酒或盐汤送下。治阴血亏虚,真火离散,目无精光,至夜昏甚。②椒红四两,巴

  • 李熙和

    【介绍】:清代医家。字时育。江苏常州人。于1693年编纂成《医经允中》一书,包括医学理论、诊脉、用药等论述。

  • 郁火

    ①泛指阳气受郁而出现内热盛的证候。临床表现头痛、目赤、口疮、腹痛、便秘、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实等症。②指情志抑郁,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内热的病证。可见头痛、胁痛、失眠、易怒,舌尖边红,脉弦数等。

  • 烂喉痧

    病名。见《喉痧正的》。即喉痧。清·叶天士云:“雍正癸丑年间以来,有烂喉痧一症,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壮热烦渴,密肌红,宛如锦纹,咽喉疼痛肿烂,一团火热内炽。”参见烂喉痧条。

  • 杂证汇参

    书名。8卷。清·程杏轩辑。刊于1826年。本书系《医述》第5~12卷。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种疾病证治。每一病种,选列《内经》、《脉经》及后世有关医论,记述病名、病因、病状、治法及方剂,间附医案。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