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卷三百八十五方。木通、连翘、瞿麦、栀子仁、黄芩、甘草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灯心、麦门冬,水煎服。治小儿心经有热,小便不利。
出《幼科发挥》。即百晬内嗽。详该条。
证名。指手足无力,懒于动作。《世医得效方·身疼》:“男子妇人气血劳伤,四肢倦怠,肌体羸瘦,骨节烦疼。”多由脾胃虚弱,不能温润四肢所致。可见于内伤劳倦、脾虚久泻等证。治宜人参黄芪散等方。
针灸教具名。是标示体表经络循行路线和经穴位置的人体模型。多用塑料或石膏制作。供针灸教学和临床参考之用。
见《滇南本草》。为土茯苓之别名,详该条。
《素问》篇名。本篇所论六气主司天在泉,五运为中气,左右间气纪步,即初气至终气为六气,以分一年四季,五运为木火土金水,如甲巳为土运等。五运和六气相配合,适三十年为一纪,六十年为一周,故名。
《伤寒论》方。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各一两,半夏二十铢,大枣四枚,芒硝二两。先煎前七味,去滓,后入芒硝,更煮微沸,分二次服。治伤寒病少阳未解,阳明燥结,胸胁满而呕,日哺所发潮热。
运气中六气的变化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为湿化。”太阴属土主湿,故太阴司天则湿化。
证名。指呕吐因胆热郁结所致者。清·罗应章《经验医库·胆热呕吐症》:“足少阴胆经,气怒郁结生火,热多寒少,胸胁胀痛,呕吐腹痛,寒热往来,郁结在三焦,有升无降,口渴咽干,一饮即吐,脉弦数有力。”治宜加减大
经穴别名。出《针灸聚英》。即腹结,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