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医门补要》卷中。多因脾伤不能约水,下注于囊所致。症为阴囊、阴茎肿胀明亮。治宜健脾、益气、行水。可用四君子汤加黄芪、泽泻、猪苓等。若发生在老人或久病者,多属难治。
病证名。出《灵枢·经脉》。多由肝肾血虚,阴血不能濡养毛发所致。其证毛发枯燥不润泽。治宜滋阴养血,佐以清热。内服四物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介绍】:宋代药学家。生平不详。撰有《本草要诀》1卷,已佚。
经穴名。代号BL55。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小腿后面,腘窝横纹中点直下2寸处,当腓肠肌二头之间。另说“在膝约中央下三寸”(《备急千金要方》);“委中下一寸”(《针灸大全》);“委中下四
煎服法之一。即送下。服丸剂或散剂时须用汤水送服。一般多用温开水。有时可随病情需要配用他药煎汤送下,以助药力。如须温行用生姜汤;疏风用薄荷汤;清头目用菊花汤;滋补或下行用淡盐汤;祛瘀活血用白酒等。
病名。见《咽喉经验秘传》。即双乳蛾。见该条。
《症因脉治》卷一方。胆南星、制半夏、茯苓、橘红、甘草、海浮石、香附。水煎服。治闪伤腰痛,痰涎停注者。若虚寒者,加生姜、肉桂;内热者,加栀子、黄柏;大便秘结者,加枳壳、玄明粉。
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指月经,详该条。
【介绍】:南北朝初期医生。精于小儿科。系精于儿科之苏姓家族总称,其具体名字均失传。
病证名。统指无外伤、外感所致的鼻衄。《症因脉治》卷二:“内伤衄血之症,身无表邪,目睛或黄,五心烦热,鼻孔出血。”常由肺热上壅、胃热熏蒸、肝火上炎、阴虚火浮等因所致。因肺热者,伴见口干鼻燥,或见咳呛。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