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沉降的药物,以治疗邪气上逆的病证。如咳嗽气上逆,痰多而稠,苔微黄,脉滑,用苏子降气汤。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方。炙皂角(去皮子,炙焦黄)二两,川椒一两,细辛一两半。为末,盛于胶囊中,大如指,纳入阴中。治妇人黄瘕,症见经行不利,左胁气结,阴中刺痛,淋露黄汁。
病名。见清抄本《外科或问》(著人未详)。即瘰疬。详该条。
病名。《医门补要》卷中:“阴湿鼓胀,寒湿留着中焦,清阳不布,满腹坚胀,面黄,不渴,不食,脉沉迟,宜通阳汤。”参见鼓胀条。
病名。出《外科百效全书》卷三。即乳痈。见该条。
病名。出《证治准绳·杂病》。本病气轮自平,水轮尚明,惟风轮高耸而起(《审视瑶函》),与旋螺突起之翳色青白,累及瞳神不同。类似今之圆锥角膜。
见《本草纲目》。即甜瓜茎,详该条。
病名。出《素问·痹论》。由骨痹发展而成,亦有称为骨痹者。《圣济总录·肾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是为肾痹。其证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盖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胃气不行,所以善胀,筋骨拘
证名。见《类证治裁·阳痿附茎纵》。又称阴纵。详该条。
病名。见《外科启玄》卷九。病因与发病部位同针眼,但病情较重。整个胞睑漫肿赤痛,硬结拒按,常伴有寒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外科正宗》:“眼丹,脾经有风,胃经多热,共结为肿,风多者则浮肿易消,热甚者则坚肿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