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病名。出《素问·长刺节论》。又名疝气、横痃、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小肠气、膀胱气、奔豚气、蟠肠气、肾系阴肿等。历代论疝,包括多种病证,范围较广。《诸病源候论》有五疝记载,《素问》、《儒门事亲》、《疡医大全》等均有七疝论述,名目繁杂。因本病多由邪聚阴分而致,且发病部位又多是肝经所过,故有“诸疝皆属于肝”之说。此症大抵可分为二:①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兼有气痛的症状;或腹部剧烈疼痛而兼有二便不通的症候。②指生殖器、睾丸、阴囊部位的病症,如男女外生殖器肿溃流脓,溺窍流出败精浊物,睾丸或阴囊的肿大疼痛等症;或可兼有腹部症状。根据疝病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归纳为:①指腹股沟疝。如《儒门事亲》:“狐疝……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疡医大全》:“血疝者,状如黄瓜,在于小腹两傍。”②指男女外生殖器、睾丸、附睾,或精索的疾病。《圣济总录》:“疝者痛也,邪气聚于阴,致阴器肿大而痛者。”《医学入门》:“疝有睾丸痛者,有连小腹痛者。”《疡医大全》:“寒疝者,筋挛卵缩……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③指阴囊疾病,包括阴囊象皮症,睾丸鞘膜积液等。《外科正宗》:“又有一种水疝,皮色光亮,无热无红,肿痛,有时内有聚水。”《儒门事亲》:“疝,其状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者是也。”④泌尿生殖系统的某些疾病,包括膀胱炎、前列腺炎等。《儒门事亲》:“筋疝……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白物如精,随溲而下。”⑤某些腹内肿瘤、或子宫膀胱等疾患。如《诸病源候论》:“腹中脐下有积聚,名曰腑疝。”⑥肠道功能紊乱所致的肠痉挛及某些不全性肠梗阻。如《诸病源候论》:“腹中气乍满,心下尽痛,气积如臂,名曰癥疝。”“腹中痛,在脐旁,名曰盘疝。”“小腹与阴,相引而痛,大便难,名曰狼疝。”等。治疗见各有关条。

猜你喜欢

  • 广济大师

    【介绍】:见法坚条。

  • 横三间寸

    灸法用语。《备急千金要方》:“凡经云横三间寸者,则是三灸两间,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壮之处即为一寸。”意指三个底径三分的艾炷横行排列,其两端间的距离当为一寸,因称横三间寸。说明施灸时的艾炷底径不能小

  • 火疡

    病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康维恂《眼科菁华录》:“睥眦气轮,初如椒疮榴子,或圆或长,状如红豆,此因从内而生,非同瘀积于外易消之比。”即火疳,详该条。

  • 桃仁煎

    《备急千金要方》卷四方。桃仁、虻虫各一升,朴硝五两,大黄六两。为细末,先用醋慢火熬,加大黄、桃仁、虻虫搅拌,再入朴硝搅拌,为丸,鸡子黄大,在酒中浸一夜,每服一丸,空腹温酒送下。治带下,经闭不通。

  • 己椒苈黄丸

    见《金匮要略》。即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见该条。

  • 次髎

    经穴名,代号BL3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部,在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骶正中线之中点。布有第二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主治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痛经,

  • 神珠将反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指目珠偏斜一侧而不能转动者。“神珠将反者,谓目珠不正,虽欲转而不能转,乃风热攻脑,筋络牵急,弔偏神珠,是以不能运转”(《张氏医通》卷八)。相当于今之麻痹性斜视,参见目偏视

  • 鱢嗽

    病名。鱢音骚,臭也。指肺受外邪所致的咳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备急五嗽圆,治五种咳嗽。一曰上气嗽,二曰饮嗽,三曰鱢嗽,四曰冷嗽,五曰邪嗽,皆有肺受风寒,气不宣通所致。”亦指传染性咳嗽。《不居集

  • 矾石

    即白矾,见该条。

  • 猪痫

    六畜痫之一。《丹溪心法·证治》:“猪痫喜吐沫,以其病状偶类之耳。”即猪癫。详见六畜痫、猪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