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热泄

猜你喜欢

  • 吴思贤

    【介绍】:见吴观善条。

  • 三菍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阳桃之别名,详该条。

  • 玉果

    见《药材学》。为肉豆蔻之别名,详该条。

  • 蛇障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即瘭疽。见该条。

  • 虚阳上浮眩晕

    病证名。属火冲眩晕之一。《症因脉治·内伤眩晕》:“真阳不足,虚阳上浮,亦令人头目冒眩之症,此命门真火不足,而为虚阳上浮眩晕之症也。”宜用八味肾气丸等方。详火冲眩晕、阳虚眩晕等条。

  • 李柽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南宋医家。字与几。姑孰溪(今安徽当涂一带)人。为尚书左司郎,精于医术,将张仲景《伤寒论》加以整理,列方于前,类证于后,撰《伤寒要旨》一卷。另撰有《小儿保生方》3卷及《医家妙

  • 肉瘕

    病名。指因食肉无度而成的瘕病。《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人有病常思肉,得肉食讫,又思之,名曰肉瘕。”本病与肉癥类似,参见该条。

  • 热烂

    证名。眼弦之“春夏烂者为热烂”(《银海精微》)。系脾土蕴积湿热所致。宜清热祛湿。可服三黄汤加减,外用棉裹散薰洗,有瘀滞者可洗。

  • 肺移寒于肾

    肺的寒气移于肾,则肾阳不能蒸水化气,水失节制则泛涌上逆。《素问·气厥论》:“肺移寒于肾,为涌水。”

  • 小儿面疮

    病证名,指小儿面部生疮,有脓或黄水渗出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面上忽遇有经络虚隙,为风、湿、寒、热所乘,搏于气血则生其疮,或如火烧,或出脓,或出黄水,日久不能愈瘥。”其证类似浅脓疱病,治宜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