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五治法之一。针对病邪所在,用针刺或汤药攻邪。根据部位有上取、下取、内取、外取、傍取等。②采用之意。《灵枢·颠狂》:“治之取太阴、阳明。”《素问·藏气法时论》:“取其经,厥阴与少阳。”
病证名。指阳气虚衰、内寒偏盛所致的气喘。《古今医鉴》卷四:“冷喘则遇寒而发。”可用止喘丸等方。参见寒喘等条。
见伤寒摘锦条。
病名。见《喉科集学心镜》卷六。多由热积于中,火动痰生而起。症见结喉之处或颈项两边肿起,疼痛,窍闭不通,气息不利,声嘶不清,饮食难进。治宜清热、消肿、止痛。用普济消毒饮、粘子解毒汤等加减。
见《吉林中草药》。为紫菀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五色旁通五脏图》1卷,已佚。
见博爱心鉴条。
见《安徽中草药》。为千层塔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①指瘰疬成串而生者。《外科十三方考》下编:“瘰疬……其症之成也,往往三五成群,牵连成串,故有疬串之称。”②马刀挟瘿的俗称。日本·丹波元简《灵枢识》卷六:“马刀蛤蛎之属,痈形似之,挟瘿者发于结瘿
出《肘后备急方》。即痘疮。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