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桂皮

桂皮

《中药大辞典》:桂皮

药材名称桂皮

拼音Guì Pí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川桂等的树皮。冬季采取树皮,阴干。

原形态天竺桂(《海药本草》),又名:山桂、月桂(《纲目》),土肉桂、土桂皮、野桂。

常绿乔木,高可17米。树皮赭黑色,有香气。单叶互生,近枝梢处交互对生;略革质;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9~12厘米,宽3~5厘米,先端钝,基部锐形,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稍淡;具离基3出脉,中央主脉于上部再分出1~2对侧脉;叶柄平滑。花5~6朵,呈伞形花序,生于新枝的叶腋;花小,基部筒状,花被6裂,2轮,广椭圆形或椭圆形,内轮3片较长;发育雄蕊,9枚,3轮排列,外2轮花药内向,花丝基部无腺体,第3轮花药外向,花丝基部具2腺体,最内面尚有1轮退化雄蕊;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细小。浆果球形,暗紫色,基部有宿存萼筒,全缘。花期6月。果熟期12月。

生山野或培植于庭园。分布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桂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阴香(《岭南采药录》),详"阴香皮"条。

细叶香桂

常绿高大乔木。树皮灰色;小枝密生绢状毛。叶在新枝对生,在老枝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4~14厘米,宽1~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密生绢状短柔毛,具离基3出脉,在背面显著隆起。圆锥花序腋生;总花梗和花梗密生白色短柔毛;花淡黄色,花被6裂,基部筒状;雄蕊、雌蕊与前种相似。浆果椭圆形,基部具宿存萼筒,全缘。花期5~6月。果期6~12月。

生长于山林。分布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地。

川桂,又名:柴桂,臭马桂。

常绿高大乔木。枝紫灰褐色,光滑。单叶互生咸近对生;革质;卵形至长卵形,长8~15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而顶点钝,基部楔状或钝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微被白粉,幼时有白色绢状毛,后渐脱落;具离基3出脉,在下面不隆起。花小,白色,成圆锥花序或伞形花序;总花梗细长,长1~6厘米,光滑或微被毛,小花梗丝状,先端渐粗,具细毛;花被6裂,内外皆疏生绢状细毛;雄蕊与雌蕊均与前种相似。浆果基部具截形之宿存萼简,全缘。花期5~6月。果期7~10月。

生长于山区的斜坡、山林中。分布四川、广东、广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地。

生境分部主产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江西、浙江等地。此外云南、安徽亦产。

性状干燥的树皮,呈弯曲状或半筒状,或不整齐的块片,长约30~60厘米,宽达9厘米,厚约1~9毫米。外皮黑棕色至黑褐色,有灰白色花斑,表面栓皮或呈鱼鳞状脱落而显龟纹状凹斑。内表面暗红棕色至黑棕色。断面外层灰褐色,内层红棕色,间有黄棕色射线。气清香而凉,似樟脑,味微甜辛。以皮薄、呈卷筒状、香气浓厚者为佳。

化学成分天竺桂的树皮含挥发油约1%,中含水芹烯、丁香油酚、甲基丁香油酚。叶含挥发油约1%,中含黄樟醚约60%,丁香油酚约3%,1,8-按叶素等。

细叶香桂的树皮含挥发油约1%,鞣质12.8%。叶含挥发油约1%。种子含脂肪油40%。

药理作用桂皮中所含桂皮醛、丁香油酚的药理见"肉桂"及"丁香"条。

一种品种未注明的桂皮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共心性毛癣菌等多种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剂比煎剂作用强,醚及醇浸出液比水浸剂作用强。故其有效成分可能是挥发油类,是否即是丁香油酚未见报道。

性味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大热,味辛甘,有小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心、肝、脾、肾四经。"

功能主治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治腹冷胸满,呕吐噎膈,风湿痹痛,跌损瘀滞,血痢肠风。

①《本草拾遗》:"治腹内诸冷,血气胀痛。"

②《海药本草》:"补暖腰脚,破产后恶血,治血痢肠风,功力与桂心同。"

③《四川中药志》:"益肝肾,通经脉,散风寒,除湿痹,暖腰膝,止呕吐。治筋骨疼痛,寒泄腹痛,霍乱呕吐,噎膈胸满,膀胱寒疝,腰膝现冷,风湿痹痛及跌损瘀滞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注意《四川中药志》:"阴虚有火者忌服。"

临床应用治疗白色念珠菌病:取桂皮(未注明品种)100克加乙醚500毫升,浸渍24小时,滤过,置温水槽内蒸发,除去乙醚后,加蒸馏水100毫升,加温振荡,用滤纸过滤,滤液呈无色透明,调整pH为中性,装安瓿高压灭菌,即为桂皮素注射液。治疗各型白色念珠菌病共37例,均经临床检查及霉菌培养确诊。成人每日肌注2次,总量4~10毫升,儿童酌减。结果27例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培养转阴),6例显着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培养阳性,但菌落显着减少),4例好转(临床症状显着改善,培养阳性,菌落减少)。其中以内脏念珠菌病疗效较佳,一般在用药2~5天后体温即下降至正常,症状随之好转,培养转阴;对皮肤及粘膜感染的疗效较慢,一般在用药3~7日后症状开始好转,治疗最短12天,最长119天(曾中断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桂皮素如与广谱抗菌素合用,有可能预防抗菌素所造成的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备注陕西、四川、云南尚以柴樟的干皮作桂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桂皮

药材名称桂皮

拼音Guì Pí

英文名Bark of Japanese Cinnamon, Bark o Wilson Cinnamon

别名肉桂、土肉桂、土桂、山玉桂、山桂皮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

1.《本草图经》:天竺桂,生西胡。功用似桂,不过烈,今亦稀有。

2.《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按天竺桂生西胡,李时珍以为即今木犀之结子者。余在南康曾见木犀结实,长如莲子,俗云可治心痛,不闻取皮入药,故两存之。

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川桂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C.pedunculatum Nees;C.chekiangense Nakai]2.Cinnamomum burmannii(C.G.et Th.Nees)Bl.3.Cinnamomum wilsonii Gamble[C.wilsonii Gamble var.multiflorum Gamble]

采收和储藏:冬季采取树皮,阴干。

原形态1.天竺桂常绿乔木,高可17m。树皮赭黑色,有香气。单叶互生,近枝梢处交互对生;略革质;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9-12cm,宽3-5cm,先端钝,基部锐形,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稍淡;具离基3出脉,中央主脉于上部再分出1-2对侧脉;叶柄平滑。花5-6朵,呈伞形花序,生于新枝的叶腋;花小,基部筒状,花被6裂,2轮,广椭圆形或椭圆形,内轮3片较长;发育雄蕊9枚,3轮排列,外2轮花药内向,花丝基部无腺体,第3轮花药外向,花丝基部具2腺体,最内面尚有1轮退化雄蕊;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细小。浆果球形,暗紫色,基部有宿存萼筒,全缘。花期6月。果熟期12月。

2.阴香,常绿乔木,高达20m。小枝赤褐色,无毛。叶近于对生或散生,革质,卵形或长椭圆形,长6-10cm,宽2-4cm,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绿色,两面均无毛,具离基3出脉,脉腋内无隆起的腺体;叶柄长8-12mm。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绿白色,花被6,基部略合生,长4-5mm,两面均被柔毛;能育雄蕊9,排成3轮,外面2轮花药内向,第3轮花药外向,花药均为卵形,4室,瓣裂,花丝短,最内尚有1轮退化雄蕊;雌蕊1,子房上位,1室,1胚珠,花柱细,柱头小。浆果核果状,卵形,长不及1cm,直径约5mm,基部具肥厚杯状的宿存花被,其先端具6截形短裂片。花期3-4月。果期4-10月。

3.细叶香桂,常绿高大乔木。树皮灰色,小枝密生绢状毛。叶在新枝对生,在老枝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4-14cm,宽1-6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密生绢状短柔毛,具离基3出脉,在背面显着隆起。圆锥花序腋生;总花梗和花梗密生白色短柔毛;花淡黄色,花被6裂,基部筒状;雄蕊、雌蕊与前种相似。浆果椭圆形,基部具宿存萼筒,全缘。花期5-6月。果期6-12月。

4.川桂,常绿高大乔木。枝紫灰褐色,光滑。单叶互生或近对生;革质,卵形至长卵形,长8-15cm,宽3-5cm,先端渐尖而顶点钝,基部楔状或钝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微被白粉,幼时有白色绢状毛,后渐脱落;具离基3出脉,在下面不隆起。花小,白色,成圆锥花序或伞形花序;总花梗细长,长1-6cm,光滑或微被毛,小花梗丝状,先端渐粗,具细毛;花被6裂,内外皆疏生绢状细毛;雄蕊与雌蕊均与前种相似。浆果基部具截形之宿存萼筒,全缘。花期5-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常绿阔叶林中。

2.生长于疏林中有阳光处;或为栽培。

3.生于山谷、山坡林中。

4.生长于山区的斜坡、山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

2.分布广东、广西、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3.分布于陕西秦岭以南、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4.分布四川、广东、广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1.性状鉴别 (1)天竺桂皮 树皮为筒状或不整齐的块片,大小不等,一般长30-60cm,厚2-4mm。外皮灰褐色,密生不明显的小皮孔或有灰白色花斑;内表面红棕色或灰红色,光滑,有不明显的细纵纹,指甲刻划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气清香而凉略似樟脑,味微甜辛。

(2)阴香参见“阴香皮”条。

(3)川桂皮 不规则块片,厚1-3mm。外皮褐色或棕褐色,粗糙,皮孔呈点状或椭圆形突起,或有灰棕色花斑;内表面灰棕色或棕色。质硬,断面浅棕色或棕色。香气弱,微有樟及气,味辛凉、微辣。

以皮薄、呈卷筒状,香气浓郁者为佳。

2.显微鉴别 树皮枫切面:(1)天竺桂皮层细胞稍小,排列不整齐,壁普厚,类方形,内含小方晶;中柱鞘部位石细胞2-10成群稀疏散在,不连成环,石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直径28-40μm,壁多数较薄,厚约6-8(-12)μm。韧皮部石细胞少,有分泌细胞及含棕色内含物细胞散在;射线细胞含小方晶及砂晶。

(2)阴香参见“阴香皮”条。

(3)川桂皮层细胞较小,方形或类三角形,排列整齐,壁增厚或内壁增厚,有纹孔,含棕色内含物及草酸钙小方晶;有石细胞群散在,石细胞类圆形者,直径20-40μm,椭圆形者长24-72μm,宽20-30μm,壁厚6-10(-14)μm。中柱鞘部位石细胞少。韧皮部石细胞类圆形。射线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直径4-6μm,长方形结晶,宽4-12μm,长达28μm。

化学成分天竺桂的树皮含挥发油约1%,中含水芹烯(Phellandrene)、丁香油酚(Eugenol)、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叶含挥发油约 1%,中含黄樟醚(Safrole)约60%,丁香油酚约3%, 1,8-桉叶素(Cineole)等。

细叶香桂的树皮含挥发油约1%,鞣质12.8%。叶含挥发油约l%。种子含脂肪油40%。

药理作用桂皮中所含桂皮醛、丁香油酚的药理见肉桂丁香条。一种品种未注明的桂皮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共心性毛癣菌等多种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剂比煎剂作用强,醚及醇浸出液比水浸剂作用强。故其有效成分可能是挥发油类,是否即是丁香油酚未见报道。

鉴别薄层层析: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密塞,时时振摇,冷浸2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液。另取桂皮醛加乙醇制成每毫升含1μl的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液10-15μl,对照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85:15)展开,取出晾干,喷0.1% 2,4-二硝基苯肼试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液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味辛;甘;性温

归经脾;胃;肝;肾

功能主治温脾胃;暖肝肾;祛寒止痛;散瘀消肿。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腰膝酸冷;寒疝腹痛;寒湿痹痛;瘀滞痛经;血痢;肠风;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研末用水或酒调敷。

注意《四川中药志》:阴虚有火者忌服。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治腹内诸冷,血气胀痛。

2.《海药本草》:补暖腰脚,破产后恶血,治血痢肠风,功力与桂心同。

3.《四川中药志》:益肝肾,通经脉,散风寒,除湿痹,暖腰膝,止呕吐。治筋骨疼痛,寒泄腹痛,霍乱呕吐,噎膈胸满,膀胱寒疝,腰膝现冷,风湿痹痛及跌损瘀滞等症。

临床应用治疗白色念珠菌病。取桂皮(未注明品种)100g加乙醚500ml,浸渍24小时,滤过,置温水槽内蒸发,除去乙醚后,加蒸馏水100ml,加温振荡,用滤纸过滤,滤液呈无色透明,调整PH为中性,装安瓿高压灭菌,即为桂皮素注射液。治疗各型白色念珠菌病共37例,均经临床检查及霉菌培养确诊。成人每日肌注2次,总量4-10ml,儿童酌减。结果27例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培养转阴),6例显着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培养阳性,但菌落显着减少),4例好转(临床症状显着改善,培养阳性,菌落减少)。其中以内脏念珠菌病疗效较佳,一般在用药2-5天后体温即下降至正常,症状随之好转,培养转阴;对皮肤及粘膜感染的疗效较慢,一般在用药3-7日后症状开始好转,治疗最短12天,最长119天(曾中断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桂皮素如与广谱抗菌素合用,有可能预防抗菌素所造成的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芒小米草

    药材名称芒小米草拼音Mánɡ Xiáo Mǐ Cǎo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玄参科植物芒小米草的全草。7~8月采,切段、晒干。原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厘米

  • 白升麻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升麻药材名称白升麻拼音Bái Shēnɡ Má来源蔷薇科白升麻Spiraea japonica L. f. var. stellaris Rehd.,以根入药

  • 柘树果实

    《中药大辞典》:柘树果实药材名称柘树果实拼音Zhè Shù Guǒ Shí别名佳子(《纲目》)。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桑科植物柘树的果实,9~10月采。原形态详&q

  • 田螺厣

    《中药大辞典》:田螺厣药材名称田螺厣拼音Tián Luó Yǎn出处《本草求原》来源为田螺科动物中国圆田爆的厣。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田螺"条。功能主治《本草求原》

  • 毛茎马兰

    药材名称毛茎马兰拼音Máo Jīnɡ Mǎ Lán别名银柴胡、青箭杆草、大鱼鳅串、大柴胡来源菊科紫菀属植物毛茎马兰Aster ageratoides Turcz. var. las

  • 中华剑蕨

    药材名称中华剑蕨拼音Zhōnɡ Huá Jiàn Jué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剑蕨科植物中华剑蕨的根茎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oxogramme chinensis C

  • 石通

    药材名称石通别名短尾铁线莲、山木通、红钉耙藤、小木通、链架拐来源毛茛科石通Clematis brevicaudata DC.,以藤茎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华北、西北至四川、贵州。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

  • 石刁柏

    《中药大辞典》:石刁柏药材名称石刁柏拼音Shí Diāo Bǎi英文名Radix Asparagi officinalis别名小百部、山文竹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石刁柏Asparagus offi

  • 花蝴蝶根

    药材名称花蝴蝶根拼音Huā Hú Dié Gēn别名皂药根(《分类草药性》),拐枣七、鸡脚七(《贵州民间药物》),血当归(《云南中草药》)。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来源为蓼科植物缺腰

  • 小果倒地铃

    药材名称小果倒地铃拼音Xiǎo Guǒ Dǎo Dì Línɡ别名炮卜草、金丝苦楝、三角泡、三角藤、包袱草、倒地铃(《广西中草药》),粽仔草、尪子目珠(《福建中草药》)。出处《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