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暗痧

暗痧

痧证之一。①《痧胀玉衡·暗痧》:“心中闷闷不已,欲食不食,行坐如常,即饮温热,不见凶处,更无心腹腰背疼痛之苦,但渐渐憔悴,日甚一日,若不知治,亦成大害,此痧之慢而轻者也,放之即愈。亦有头痛发热,心中作胀,类于伤寒;亦有寒热往来似疟非疟,闷闷不已;亦有咳嗽烦闷,有似伤风;亦有头面肿胀,两目如火;亦有四肢红肿,身体重滞,不能转侧,此痧之慢而重者也。误服热汤、热酒、热物,遂乃沉重,或昏迷不醒,或痰喘气急,狂乱见凶。如遇是症,必先审脉辨症的确,果系何因,在表者刮,在中者放,在里者或丸,或散,或煎剂,必须连进数服,俟其少安,渐为调理。”方用宝花散蒺藜散沉香郁金散等。②即妇女倒经痧。《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妇女倒经痧,经行之际,适遇痧发,经阻逆行,或鼻红,或吐红,肚腹肿胀,卧床不能转侧,肚腹不痛,亦为暗痧。若痧毒攻坏脏腑者不治,急放痧。宜五十三号大壮方。”参见条。

猜你喜欢

  • 方夷吾

    【介绍】:见方导条。

  • 腋痈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又名掖痈、夹肢痈、挟痈、夹痈。多由肝脾二经结热,气滞血凝所致。初起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日久方疼,乃生寒热;或初起患处即红肿热痛,身发寒热。初宜服柴胡清肝汤,外敷冲和膏;若脓成

  • 利气

    即行气。详该条。

  • 清咽栀豉汤

    《疫喉浅论》卷下方。栀子、豆豉、金银花、薄荷、牛蒡子、甘草、犀角、僵蚕、连翘、桔梗、马勃、蝉蜕、芦根、灯心、竹叶。水煎服。治疫喉邪郁未透,内火已炽,咽喉红肿白腐,壮热汗少,痧隐不齐,心烦懊憹,舌干口渴

  • 蒋宗武

    【介绍】:明代医生。字季文。江苏武进县人。世医出身。曾祖蒋达善为当地名医,并著有《医录》一书(已佚)。他于天顺年间(1457~1469年)先后任太医院御医、院判、院使等职。归里后,为人治病,对贫穷人也

  • 湿咳

    病证名。①指水气内停所致的咳嗽。《儒门事亲》卷三:“喘咳者,水气并于阳明,亦湿咳也;风水,不能正偃则咳,亦湿咳也;肾气腹大胫肿,喘咳身重,亦湿咳也。”可用五苓散、桂苓甘露散、白术丸,三花神佑丸等方。参

  • 白熟苔舌

    舌苔白厚,明而不透,白而无光的舌象。此气血两亏,内脏虚寒已极之候,病多危重(见《伤寒舌鉴》)。

  • 花商陆

    见《杭州药用植物志》。为美商陆之别名,详该条。

  • 舶茴香

    见《本草纲目》。为八角茴香之处方名,详该条。

  • 同气

    六淫之气中于人,与人体的六经之气相合者为同气,如风入厥阴、寒入太阳等;不与六经之气相合者为客气。《素问·标本病传论》:“人有客气有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