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恶心

恶心

证名。一作噁心。指胃气上逆,泛噁欲吐的症状。《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恶心者,由心下有停水积饮所为也。……水饮之气不散,上乘于心,復遇冷气所加之,故令火气不宣,则心里澹澹然,欲吐,名为恶心也。”《罗氏会约医镜》卷八:“恶心者,胃口作逆,兀兀欲吐欲呕之状,或又不能呕吐,觉难刻过,此曰恶心,而实胃口之病也。其症之因,则有寒、有食、有痰、有宿水、有火邪、有秽气所触、有阴湿伤胃,或伤寒疟痢诸邪之在胃口者,皆能致之。能察其虚、实二者,则得其源矣。实邪恶心者,其来速,其去亦速,邪去则止。虚邪恶心者,必得胃气复者方愈。且此症之虚者,十居八九,即有挟食、挟痰之实邪,亦必由脾气不健,不能运化而然。治者,当知实中有虚,勿得妄行攻击,以伤胃气也。”脾胃不和者,宜和胃理气二陈汤橘皮半夏汤;胃有寒邪者,宜温中,用理中汤;胃中热者,宜清火,用二陈汤加芩、连,或左金丸等;感受暑热或火盛烦躁恶心者,竹叶石膏汤;胃有痰湿者,宜燥湿化痰,二陈汤、平胃散;胃有食滞者,宜消导,用保和丸;脾胃虚弱者,宜健脾和胃,用香砂六君汤;脾肾虚寒者,宜温补脾肾,用理阴煎温胃饮等。参见呕吐有关条。

猜你喜欢

  • 叶香侣

    【介绍】:见叶慕樵条。

  • 六经伤寒辨证

    书名。4卷。清·蔡宗玉辑,林昌彝补方。刊于1873年。蔡氏以分经辨证论述伤寒在临床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每一证候采用归纳《伤寒论》原文等形式,介绍发生诸证的病因、病理和治法;并根据兼症、脉象的不同,

  • 石药

    指金石类药物。古代一些养生家误以锻炼金石类药物,服食以求长生,结果常因药物中毒而羁病殒命,此类金石药物称为“石药”。《素问·腹中论》:“石药发瘨,芳草发狂。”

  • 崔禹锡

    【介绍】:隋代医家。撰《崔氏食经》4卷。《医心方》、《证类本草》等多引用。

  • 肺热病

    指肺受邪热所致的病症。《素问·刺热篇》:“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 穴腧都数

    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条。

  • 本事方续集

    方书名。又名《续本事方》。10卷。宋·许叔微撰。约刊于12世纪中期。本书为补充《本事方》而作。包括治诸虚进食生血气、治诸积热等疾、治诸风等疾等22类。收载300余方,间附治验及论述。

  • ①(zú)。①尽、终、全,引伸为终究。《灵枢·邪客》:“愿卒闻之。”《千金要方》:“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②人死亡,称卒。③众多。②音促(cù)。①同猝。急、暴、突然。《素问·刺热论》

  • 肝痨

    病名。①即肝劳。详该条。②《慎柔五书》以虫在于肝则成肝痨。治以五凤丸等方。

  • 肾经咳嗽

    病名。又称肾咳。指肾虚引起的咳嗽。《症因脉治·内伤咳嗽》:“肾经咳嗽之症,咳则腰痛,五心烦热,涌泉热,阴火上炎,时见干咳,痰味带咸,此肾经咳嗽也。”多因劳伤肺气,金不生水,色欲过度,水虚火旺,肾火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