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

急腹症之一。属祖国医学肠痈范围。多因饮食失节,寒温不调,情志所伤,暴急奔走等而成。症见脐腹部走窜疼痛,数小时后固定于右下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伴恶心呕吐寒热不适,进而热盛肉腐,瘀结成块,形成阑尾周围脓肿。若热毒炽盛,正虚邪实,则易形成弥漫性腹膜炎,甚或亡阴亡阳,并发中毒性休克,是为本病之严重者。若病势迁延或治不如法,下焦湿热未尽者,可遗有盆腔脓肿。病后气血失和,瘀阻肠道,可形成粘连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一般分为三期,即瘀滞期、蕴热期、毒热期。瘀滞期以行气活血为主,清热解毒为辅;蕴热期以清热解毒及行气活血并举,辅以通便或利湿药物;毒热期宜大剂清热解毒为主,通里攻下、行气活血为辅。方用大黄牡丹皮汤及红藤煎加减。并可用针灸疗法及局部外敷中药。若体虚无大热者,亦可选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血象、体温、体征等变化,必要时配合应用抗生素、输液等,可使大部分患者免于手术而治愈。对各种类型的梗阻性阑尾炎,以及合并弥漫性腹膜炎的病例,仍以手术治疗为妥。

猜你喜欢

  • 通下

    即下法。详该条。

  • 神效脚气秘方

    见医方全书条。

  • 姚宜仲

    【介绍】:明代医家。盱江(今江西汝水)人。世医出身,承继家业,尤其善于诊脉。著有《诊脉指要》一书,已佚。

  • 脱肛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五十。谓:“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又名州出、截肠,包括直肠或直肠粘膜脱出。以老年、小儿及素体虚者易患本病,多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或湿热下注于大肠所致。便后脱出的肛肠,初期可自然

  • 神志不定

    神志异常症之一。见《千金翼方》卷十六。多因心气不足所致。症可兼见惊悸恐怖,恍惚健忘等。治宜安神定志,可用定志丸、宁志膏或千金镇心圆等方。

  • 谭道文

    【生卒】:1874~1961【介绍】:土家族眼科医家。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益乡人。擅长眼科。积行医60余年之经验,撰成眼科方剂专著《草庐拙》4卷(1959年),载方170多首,处方用药均有独到之处。

  • 肝决

    病证名。指瞳神极度缩小者。清·佚名《眼科捷径》:“瞳人睛小如粟米名肝决。”参见瞳神缩小条。

  • 杨敬斋针灸全书

    2卷。又名《秘传常山敬斋杨先生针灸全书》。原题陈言撰(实系托名著作)。刊于1591年。本书内容与徐凤《针灸大全》基本相同,仅各节的编排次序互有先后,根据本书原刊在文字校勘上颇多错讹来看,似较徐书晚出。

  • 肾泄

    病名。又名五更泄、五更泻。指肾虚闭藏失职所致的泄泻。见《普济本事方》。《世医得效方》卷五:“安肾丸治肾泄腹痛无定处,似痢非痢,骨痛面黧,腰脚时冷,用七气汤送下。”《寿世保元·泄泻》:“人病泄,每至五更

  • 经后腹痛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女科》。指经行之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多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所致。参见气血虚弱痛经、肝肾亏损痛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