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阳不振
同心阳虚。详该条。
同心阳虚。详该条。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发热》。指精血津液等耗损所致的虚热。《证治汇补·阴虚发热》:“有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或饮食如常,头胀时作,脉洪数无力,视其舌大而色赤者,阴
《疡医大全》卷三十七方。黄丹一两,樟脑五钱。为末,蜜调匀,涂患处。治烫火伤,杖疮。
病名。即疝气。《育婴家秘》:“肝主怒,病则性急大叫哭,甚则卵肿,俗呼气卵是也。”参见气疝条。
病证名。见《外台秘要》卷十四。又名瘫痪风。指四肢不用的疾患。《医贯·中风论》:“瘫者坦也,筋脉弛纵,坦然而不举也;痪者涣也,血气涣散而无用也。”多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复因邪气(如风寒湿热痰瘀等病邪)
解剖部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鼻柱。详该条。
出《素问·金匮真言论》。脾气通于口,胃脉挟口环唇,所以脾胃的功能可以从口反映出来,脾气健旺则知饥欲食。《灵枢·脉度》:“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病则食欲不振,脾虚则口淡无味,脾热往往口有甜味。
病名。出《千金要方》卷二十三。为生于肛门齿线以下的痔。一般无痛感,多不出血,局部有肿核突起,日久皮瓣赘生,肛门部有异物感,炎症时疼痛明显。分血栓性外痔、赘皮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及炎性外痔四种。以外治为
配穴法之一。出《卫生宝鉴》。有“从阳引阴”和“从阴引阳”二法。专刺各经井穴。前者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按经脉流注依次取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等各经井穴,刺完十二经。后者从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开始,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小儿丹毒之一。丹毒发于两胁及腋下、膀上者。治宜浮萍草绞汁内服,伏龙肝研细香油调敷。
即连朴饮,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