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寿夭刚柔

寿夭刚柔

灵枢经》篇名。本文以刚柔相对的两方面,来辨别寿夭的方法,故名。内容着重讨论了人体形气,有阴阳柔刚的区别,以及根据形、气、骨、肉、皮等组织是否相应来推定人寿命的长短。其次,还阐述了风和痹的病因、症状与治法。并对“刺法三变”及药物熨贴作了较详细的说明。

猜你喜欢

  • 两焦

    指中焦上焦。《灵枢·五味论》:“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

  • 灰中苔

    舌中央见灰色苔。多见于寒热夹杂的吐蛔症,伴有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蛔等证。宜安蛔止痛。亦有见于实热里证者(见《伤寒舌鉴》)。

  • 玄感脉经

    书名。不著撰人。约成书于公元八世纪。系敦煌出土之医学残卷。原书分若干篇,现仅存第一、二篇。首篇主论诊脉部位、三部九候、七诊、寸口诊脉法。二篇分述诊脉之轻重缓急、呼吸至数,以及弦、浮、滑、实、革、动、沉

  • 六经辨证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张仲景在《内经》六经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热病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亦即外感病过程六个深浅阶段的综合证候。六经彼此间是互相联系

  • 图注难经脉诀

    丛书名。明·张世贤注。刊于1510年。系张氏《图注八十一难经》和《图注脉诀》二书的合刊本。参见各该条。

  • 疮疡辨表里

    见《外科枢要》卷中。指分辨疮疡属表属里的诊法之一。《外科启玄》卷三:“夫疮之始生,有表复有里,表里相兼,当诊其脉,浮沉之间,别其表里之虚实。有表多而里少,有里多而表少,以防风通圣散、千金漏芦汤内,当消

  • 清热固经汤

    经验方。见《简明中医妇科学》(成都中医学院)。生地黄、地骨皮、炙龟板、牡蛎、阿胶(溶化)、焦栀子、地榆、黄芩、藕节、棕榈炭、甘草。水煎服。功能清热凉血止血。治血热崩漏。如气虚者加沙参、黄芪;口渴者加麦

  • 魏直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明代医家。字桂岩,又字廷豹。浙江萧山人。先为儒生,能诗,通医,尤专于痘疹。著有《博爱心鉴》一书。主张治疗痘疹贵于气血充足,治疗偏于补气血,对于表里虚实的辨证不够重视。

  • 许胤宗

    【生卒】:约540~630【介绍】:隋唐间名医。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以专长治疗骨蒸病(结核病)而著名。他诊治疾病重视切脉识病,批判那种“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的医生。据载陈国柳

  • 耳衄

    病证名。指血从耳中流出。《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耳出血,曰耳衄。”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循行耳部,故耳衄常见于肝胆火旺、肾虚火旺以及饮酒多怒之人。因肝胆火旺者,常有头痛烦躁,夜寐不安,口苦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