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出《慎斋遗书》卷十。该书把口腔与咽喉病并为一篇,称为喉口。
即收涩法。用于精气耗散,滑脱不收的治法。如自汗盗汗用敛汗固表法;久嗽虚喘用敛肺止咳法;下痢日久用涩肠止泻法;精关不固用固肾涩精法;崩中漏下用固崩止漏法等。
太阳腑证之一。详伤寒蓄水证条。
医案著作。2卷。清·陈匊生撰于1897年。作者强调按证论治。案中重辨证、审脉和病人的体质因素。记述颇详,夹叙夹议,医理与治案结合较好。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见医学摘粹条。
行气法之一。又称针芒行气法。指以针刺方向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欲使针感向上传导,则针尖宜向上斜刺;欲使针感向下传导,则针尖宜向下斜刺。
舌尖灰黑,中渐红至根,是胃有食滞、胸膈热盛之候。宜缓下调胃。若里结已成,当通里攻下(见《伤寒舌鉴》)。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即白木耳,详该条。
见《新华本草纲要》。为老鼠豆之别名,详该条。
五味之一。甘为土味,入通于脾,为脾所主之味。《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甘入脾。”甘味药多入脾经,有补脾益气作用,如人参、黄芪等,同时,甘味药物尚有和中缓急作用,如甘草等,故《内经》有“脾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