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失血发热

失血发热

病证名。指失血后的发热。多因阴血亏耗,虚阳偏亢或阳气郁血分不得发越所致。《证治汇补·发热》:“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然亦有阳虚而阴走者,不可徒事滋阴,所以有生血益气阳生阴长之法。”可选用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圣愈汤等方。《血证论·发热》:“失血家阳气郁于血分之中,则身热郁冒,但头汗出,身热者,火闭于内,而不得达于外故也。但头汗出者,火性炎上,外有所束,则火不能四达,故愈炎上而头汗也。治法宜解其郁,使遍身微汗,则气达于外,而阳不乘阴,热止血亦治矣。此如盛暑遏热,得汗而解,小柴胡汤主之。”参见发热、血虚发热条。

猜你喜欢

  • 脊背五穴

    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大人癫,小儿惊痫,灸背第二椎及下穷骨两处,以绳度,中折绳端一处,是脊骨上也,凡三处毕,复断绳作三折,令各等而参合如厶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侠脊两边,便灸之,凡五处也

  • 病在中旁取之

    ①治法之一。《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中,旁取之。”马莳注:“盖病在于中,而经脉行于左右,则或灸或刺,或熨或按,皆当取之于旁也。”②循经远刺的取穴法之一。如病在腰部,针委中穴。《灵枢·终始

  • 阳明蓄血

    病名。①指伤寒阳明热邪与宿瘀相搏结而成的蓄血症。见《伤寒溯源集》。《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

  • 内经遗篇病释

    见世补斋医书条。

  • 地稔根

    见《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即地菍根,详该条。

  • 黑疔症

    病名。见《喉舌备要》。《喉科方论》:“此症发在喉中,左右舌俱黑色,此是肾经传来不治之症。患是症者,必大寒大热,盖伤色过度,肾绝故也。”治宜滋肾养液。用左归饮、六味地黄汤等加减。

  • 肝经失血

    病证名。《不居集》卷十三:“肝经失血:肝藏血,因怒而动血者,属于肝。”症见失血鲜红或瘀黯,躁扰喘急,面青脉弦。挟肝火则伴见烦热不宁;挟肝气则伴见胸肋痛满。治宜疏利、降火、行气等法。选用柴胡栀子清肝散、

  • 肉蕈

    见《新华本草纲要》。为蘑菇之别名,详该条。

  • 三十六根

    见《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为三十六荡之别名,详该条。

  • 撄(ying 英)宁生

    【介绍】:见滑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