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廿二。即瞳神散大。详该条。
见《中药志》。即芥子,详该条。
见《金匮要略》。即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见该条。
见《普济方》。为棘针之别名,详该条。
古代下胎毒法之一。取黄连捣碎,用水浸泡出汁,时时滴儿口中,婴儿初生,体内蕴有胎热,或值夏季气候炎热之时宜用之。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见《贵州植药调查》。为红毛走马胎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即颧疔。见该条。
病证名。肛门脱出,有的在大便时肛门下脱,便后又慢慢收合,但也有病延日久,肛门滑脱不收,不能自然收缩者。主要是由于泻痢日久,中气虚弱,肠薄脂消,使肛门滑脱不收。每多伴见面色青黄,唇色淡白指头发冷等。治以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小蓟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乳食停滞而致的吐泻。《幼科发挥》:“伤乳食,物出作馊酸气者是也。”临床多伴有腹痛,面色黄滞,发热,不喜饮食。治以化乳消食为主。宜胃苓丸,煨生姜煎汤研碎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