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搔痒
即阴痒。详该条。
即阴痒。详该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水蜈蚣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孙文胤条。
①见《广东中草药》。为古山龙之别名。②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黄藤之别名。各详该条。
见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条。
①病名。出《灵枢·痈疽》。疮面浅而大者为痈,疮面深而恶者为疽。是气血为毒邪所阻滞,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灵枢·玉版》:“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②形容疮疡之大者。如《诸病源候论》
【介绍】:清末医家。字虚谷,浙江会稽人。曾到过广东、河北、苏州等地拜访名家请教,读医书较多,以医术闻名。著有《医门棒喝》一书(1825年)。受叶天士、薛生白关于温病学说的影响较大,对温病学有一定贡献,
五噎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其症食无多少,胸中苦塞,疼痛,不得喘息等。治用五噎丸、五噎散、嘉禾散等。参见五噎、噎条。
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百眼藤之别名,详该条。
见《上海市饮片炮制规范》。为砂仁壳之处方名,详该条。
消瘦干燥之意。《灵枢·根结》:“皮肉宛膲而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