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咳唾脓血

咳唾脓血

证名。即咳脓血。为肺痈主症之一。参咳脓血、肺痈条。

猜你喜欢

  • 疝瘕

    病名。《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又名瘕疝、蛊。因风邪化热传于下焦,与湿相合而致,其症小腹部热痛,溺窍流出白色粘液,宜用五苓散之类。因风寒与腹内气血相结而致。症为腹皮隆起,推之可移

  • 上层镇药

    见《白喉忌表抉微》。系治疗白喉病的一种药物分类。“正将”中的上层镇药为:大生地,元参,煅石膏、麦冬。“猛将”中的上层镇药为:龙胆草、生石膏、犀角。“次将”中者为生地、粉葛根。详见白喉正将条。

  • 穆中

    【介绍】:唐代眼科医生。扬州(今江苏扬州)人。与谭简同为当时眼科名医。

  • 手牛押屈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腕痈。见该条。

  • 水不化气

    指水液代谢障碍而引起小便不利、水肿等。水液的输化和排泄,必须经过气化的过程,这与肺、脾、肾的气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如气化功能失调,尤以肾阳虚损,以至不能维护三焦水道的通调,则水液不能蒸发化气而输布全身,

  • 热罨(yǎn 掩)

    罨法之一。用热汤或热药汁作局部掩覆的方法。有止痛、消肿、醒神的作用。例如用湿热毛巾罨头面醒酒,罨关节、腹部止痛;以布浸热药汁湿罨患处去痹消肿。

  • 胞衣不出

    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即胞衣不下。详该条。

  • 妊娠喉痹

    病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多由心胆二经伏火循经上攻、或挟外邪所致。症见咽喉或痛不能下咽、或会厌、舌根部两旁上下生紫黑点如小豆大。治以清火利咽、凉膈解毒。方用清肺化热汤。(荆芥、玄参、桔梗、甘草、射干

  • 急脉

    经穴名。代号LR12。出《素问·气府论》。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耻骨联合下缘旁开2.5寸,当腹股沟处。布有髂腹股沟神经,深层下方为闭孔神经的前支;并有阴部外动、静脉的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的耻骨支通过,外方

  • 大肠液亏

    大肠津液不足所出现的病变。与阴血不足或热病伤津有关。症见便秘或排便困难,兼见消瘦、皮肤干燥、咽干、舌红苔少、脉细。可见于老年性便秘或习惯性便秘。治宜润肠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