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集验方续编
见医药丛书条。
见医药丛书条。
①大肠末段,以其直通肛门,故名。②承筋穴之别名。见《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小腿后面,当腘横纹中点直下5寸处。③古病名。又称直肠泻。《证治要诀·大小腑门》:“药食方入口而即下者,名曰直肠。”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三。即伤损腰痛,详该条。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即破伤风。详该条。
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即珍珠散第一方,见珍珠散条。
指病人能正常进食,不发生格拒呕吐现象,和疾病的预后有一定联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证名。出《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肛,读如仙(xiāng),浮肿、胀大的意思。《玉篇·肉部》:“肛,肿也。”指疮疡久不敛口,四周高起坚硬似翻花。古人用老蟾蜍,破腹连肚杂,以竹刀刺蟾身数孔,贴疮沿上,轻者
人体部位名。指髌骨。因位处膝部,故名。俗称膝盖骨。《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膝髌中。”
【介绍】:唐代民间医生。自采药物于泰山,为人治病多效。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丁香阿魏丸,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