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宋代人。生平不详。撰《蔬食谱》、《中朝食谱》。
病名。简称类中。①指风从内生的中风病。见《医经溯洄集·中风辨》。因非外中风邪,故亦称非风。多由肾阴不足,心火炽盛,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或气虚血虚,或为湿痰壅盛,化热生风所致。《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
病证名。又名疳蚀疮。指承浆部位成片赤烂。清·吴溶堂《保婴易知录》:“生于唇下,或小儿赤烂,用甑盖上炊流汁涂之,重者以青蛤散涂之。”
见《滇南本草》。为樗白皮之别名,详该条。
见《草药手册》。为百蕊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肚拉之别名,详该条。
医论著作。六卷。明·赵献可撰于1617年。作者在学术思想上推崇薛己,倡言“命门之火”是人体之本,强调命门真火、真水的重要性。全书以保养“命门之火”贯串处理养生、治病及有关疾病的一切问题,故题名为“医贯
出明·徐春甫《痘疹泄秘》。即贯脓。详该条。
【介绍】:见黄元御条。
证名。《医略六书》卷二十:“半身汗者,汗不遍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乃气血偏衰,阴阳不相接洽之候。”《张氏医通》卷九:“夏月止半身出汗,皆气血不充,内挟寒饮所致,偏枯及夭之兆也。大剂十全大补、人参养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