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口疳

口疳

病名。①指口腔病。①即满口疳蚀。详该条;②又名糜疳。见《外科启玄》卷八。多由阳明湿火薰蒸而发,常见于小儿。症见口内腐溃,或连及咽喉,疼痛不适,饮食有碍,或形瘦,腹胀泄泻手心热等。治法初宜清泻湿热,用清胃散加减;继则健脾益胃,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可用银花甘草薄荷连翘煎汤漱口。并外吹冰硼散;或以人中白散(人中白煅红60克、孩儿茶30克、黄柏、薄荷、青黛各18克、冰片1.5克共为极细末),少量掺口疳上(《外科正宗》卷四)。②为龋齿别名。《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又口疳,其齿断不触,自然脓血出。”

猜你喜欢

  • 妊娠眩晕

    见顾允若《妇科辑要》。即子眩。详该条。

  • 肚痈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即腹皮痈。见该条。

  • 外阳

    经穴别名。《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外阳,在外踝上三寸,阳郄。”所指即跗阳。

  • 类伤寒

    病名。指类似伤寒的发热性疾患。《医学心悟·伤寒类伤寒辨》:“伤寒者,冬令感寒之正病也,类伤寒者,与伤寒相似而实不同也。世人一见发热,辄曰伤寒。”程氏以冬令感寒者为正伤寒,以春季发病为温病,夏季发病为热

  • 肉虫病

    病名。九虫病之一。一名肝虫病。《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肉虫,状如烂杏。……令人烦满。”参见九虫病条。

  • 阴阳胜复

    阴阳双方矛盾斗争中,一方亢盛,导致另一方的报复,出现阴胜阳复或阳胜阴复的情况,从而影响事物变化过程的转归。前人运用这种变化规律来解释自然界和疾病过程的变化。如:①气候方面:若某年湿气(阴)胜,雨水过多

  • 峻下

    下法之一。用峻烈泻下药攻逐里实的方法。适用于正气未衰者。如通导大便,荡涤实热,用大承气汤;攻逐水饮,用十枣汤;攻逐冷积,用三物备急丸。

  • 胎风

    病证名。①婴儿禀赋不足,感受风寒而引起的抽掣。《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二:“子在胞胎,禀受不足,肝心经虚。其及始生,乳养无法,触冒外风,或因断脐,疮痂未敛,风邪一入,则令脏腑虚弱,经络不通,蕴结为热,盖

  • 纹向内弯

    指纹弯向中指旁,主外感风寒类病证(见《医宗金鑑·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 夺命无忧散

    《疡医大全》卷十七方。煅寒水石三两,玄参、黄连、贯众、山豆根、荆芥、甘草、硼砂、滑石、砂仁、茯苓各五钱。为细末,每用一钱,干掺舌上,后以新汲水咽下。治缠喉风,咽喉疼痛,痰涎壅盛,口舌生疮,心腹胀满,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