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反胃

反胃

病名。又称翻胃胃反。①指食下良久复出,或隔宿吐出者。《医贯》:“饮食倍常,尽入于胃矣,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或积至一日一夜,腹中胀闷不可忍而复吐,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出,故曰翻胃。”《景岳全书·杂证谟》:“反胃一证,本属火虚。……然无火之由,则犹有上中下三焦之辨,又当察也。若寒在上焦,则多为恶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阳虚也;若寒在中焦,则食入不化、每食至中脘,或少顷或半日复出者,此胃中之阳虚也;若寒在下焦,则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门,丙火不能传化,故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也。”“治反胃之法,当辨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故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如新病者,胃气犹未尽坏而饮食未消,当兼去其滞;若有逆气未调,则当兼解其郁;若病稍久,或气体禀弱,则当专用温补,不可妄行峻利开导、消食化痰等剂,以致重伤胃气。虚在上焦,微寒呕恶者,用姜汤或橘皮汤;若气虚寒侵而恶心呕食者,宜黄芽丸橘皮干姜汤之类;若寒痰甚者,宜小半夏汤大半夏汤之类。虚在中焦,而食入反出者,宜五君子煎理中汤温胃饮、圣术煎之类;若胃虚甚者,宜四味回阳饮,或黄芽丸;若兼寒痰者,宜六君子汤,或理中化痰丸之类;若水泛为痰者,宜金水六君煎;若胃不甚寒,而微虚兼滞者,宜五味异功散。虚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入久而反出者,宜六味回阳饮,或人参附子理阴煎,或右归饮之类。反胃初起,而气体强壮者,可先化痰湿,和胃气,如二陈汤橘皮半夏汤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五苓散之类。或用半夏干姜散吴萸汤、橘皮汤等以祛寒。若病稍久而胃气虚者,则非所宜。反胃证多有大便闭结者,因下不通而致上逆。便秘阴虚兼寒者,宜以补阳为主,可加当归肉苁蓉、韭汁、姜汁之属;阴虚兼热者,宜以补阴为主,而加乳汁、童便、酥油、蜂蜜豕膏诸血之属。此症奏效较缓,以粪如羊矢、或年高病此者为尤甚。亦有因瘀阻所致者。《张氏医通》卷四:“瘀血在膈,阻滞气道而成者,代抵当丸芥子大,服二钱。”参见翻胃、胃反条。②即噎膈。《丹溪心法》卷三:“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渐。”参噎膈条。

猜你喜欢

  • 产门颓

    病名。又名产、产颓。包括产后子宫不收。静光轮应禅师考定《女科秘要》:“产物形如帕下垂,俗名呼作产门颓。”指产时用力,气虚下陷,产后子宫脱下。严重时可致阴道壁下垂及小便淋沥等。治宜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

  • 太阳腑病

    病证名。亦称太阳腑证。为太阳经邪热不解,内犯膀胱所致。有蓄水与蓄血之分。《伤寒溯源集·中风失治》:“太阳者,膀胱之经也。……太阳之经邪不解而内犯膀胱,则下焦不蒸而气液不得上腾。”《伤寒论辨证广注·太阳

  • 胡地莲

    见《江西草药》。为肺形草之别名,详该条。

  • 新定白术汤

    《医学从众录》卷六方。生白术、生杜仲各五钱至一两,附子二至三钱。水煎,空腹服。治腰痛而重。如脉沉而微,口中和者,加肉桂一钱;脉沉而数,口中热者,去附子,加黄柏一钱。

  • 方镊子

    眼科手术器械。见《眼科菁华录》。全铁制造(见图40)。古代使用竹夹治疗时,用方镊子紧固竹夹。图40

  • 血海败

    病证名。江天览《妇人病自疗法》:“年老妇人血崩,俗名血海败。”即年老血崩,详该条。

  • 气分寒

    指寒之在气分者,多与素体脾胃阳虚有关。宜桂枝加附子汤,或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之类。

  • 经行泄泻

    病证名。出《陈素庵妇科补解》。亦名经来泄泻。多因脾肾阳虚,当经行之时,胃肠之气血受阻,影响水谷精微的运化及传导失职所致。脾虚者,症见经期大便泄泻,精神疲倦,食减,或见浮肿、腹胀等,治宜健脾渗湿,方用参

  • 粥谱

    食疗著作。清·黄云鹄著。1卷。刊于1881年。本书共收载粥方247首,将粥分成谷物类、蔬菜类、水果类、植药类、卉药类、动物类等,并简述了每一粥方的功用、主治,提出了粥疗的五大特点:“一省费、二味全、三

  • 黄瓜香

    ①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为山扁豆之别名。②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地榆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