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便浊

便浊

证名。①指以小便浑浊不清为主症的疾患。见《医学正传·便浊遗精》。又称溺浊。浊而色白者为白浊,浊而有血色赤者为赤浊,赤浊实即尿血。有虚实之辨。实症多因痰湿湿热下注膀胱所致;虚症有中气下陷、阴虚火动、下元虚弱等不同。湿痰流注者,小便白浊,胸脘满闷,苔腻。治宜燥湿化痰。用苍白二陈汤、固元丹、小分清饮等方。若属湿热下注者,更见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用萆薢分清饮徙薪饮等方。脾虚气弱,中气下陷者,症见便浊日久不愈,面色白,神疲乏力,舌淡,脉虚软。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阴虚火动者,多见小便赤浊,烦热口干舌红,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用知柏八味丸清心莲子饮等方。下元虚冷者,症见面白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治宜温肾固涩,用鹿茸补涩丸、八味地黄汤秘元煎等方。本症可见于乳糜尿、磷酸盐尿、尿路感染、淋病等疾患。②指浊病,包括溺浊与精浊。《景岳全书·淋浊》:“便浊证有赤白之分,有精溺之辨。”参见条。③下消的症状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肾,小便白浊如脂者,此由劳伤于肾,肾气虚冷故也。”

猜你喜欢

  • 朝开暮落花

    见《本草纲目》。为木槿花之别名,详该条。

  • 丘经历

    【介绍】:宋代医生。山东益都人。善长针术,曾以针刺治愈患牙槽风而日久颔穿脓血不止的病者。

  • 李履乾

    【介绍】:见李仲元条。

  • 尽剂

    尽,完全或完整;剂,剂量。指服药达到完全的剂量。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如桂枝汤的剂量,用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 扁鹊心书

    综合性医书。宋·窦材撰于1146年(托名扁鹊所传)。3卷(另有《神方》1卷)。作者以《内经》为医学正传,上卷论经络、灸法等;中卷分述伤寒诸证和杂病;下卷续载内科杂病,兼论外科、妇科、儿科和一些病证。《

  • 南大戟

    见《本草纲目》。即红大戟,详该条。

  • 本经逢原

    药物学著作。4卷。清·张璐撰。刊于1695年。分水、火、土、金、石、卤石、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谷、菜、果、水果、味、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藏器、虫、龙蛇、鱼、介、禽

  • 流注疬

    病名。又名千岁疮。为瘰疬生于遍身者。《医宗金鉴》卷六十四:“生于遍身,漫肿而软,囊内含硬核者,名流注疬。”详瘰疬条。

  • 阴脱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六。①即阴挺。相当于子宫脱垂。《医学正传》卷七:“产后阴脱,谓阴户中宫脱下也。”②指妇人因分娩损伤胞络,或举动房劳。而致阴户开而不闭,甚则肿痛,小便淋漓。治宜补益气血。方用十

  • 幼科要略

    书名。2卷。清·叶桂撰于十八世纪中期。本书对小儿的一些杂病如伏气、风温、夏热、厥逆、疳、胀、痧疹、惊等的辨证和方药作了简要的叙述。后经周学海补注增订,辑入《周氏医学丛书·二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