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佛甲草

佛甲草

《中药大辞典》:佛甲草

药材名称佛甲草

拼音Fó Jiǎ Cǎo

别名火烧草、火焰草(《履巉岩本草》),佛指甲(《纲目》),半支连(《医宗汇编》),狗牙半支、铁指甲(《纲目拾遗》),禾雀舌(《岭南采药录》),禾雀蜊(《广州植物志》),万年草、午时花、小叶刀掀草(《福建民间草药》),金枪药(《江西民间草药》),狗牙瓣、小佛指甲(《贵阳民间药草》),尖叶佛甲草(《浙江民间草药》),枉开口(《本草推陈》),鼠牙半枝莲、猪牙齿(《江西草药》),土三七、养鸡草(《广西中草药》)。

出处本草图经

来源景天科植物佛甲草全草。夏、秋季采。

原形态多年生肉质草本,全体无毛。茎纤细倾卧,长10~15厘米,着地部分节节生根。叶3~4片轮生,近无柄,线形至倒披针形,长2~2.5厘米,先端近短尖,基部有短矩。聚伞花序顶生,花黄色,细小;萼5片,无距或有时具假距,线状披针形,长1.5~7毫米,钝头,通常不相等:花瓣5,矩圆形,长4~6毫米,先端短尖,基部渐狭;雄蕊10,心皮5个,成熟时分离,长4~5毫米,花柱短。蓇葖果。花期春末夏初。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水湿地及岩石上。或栽培于庭园。分布我国东南部。

性味甘,寒。

①《本草图经》:"味甘,寒,微毒。"

②《贵阳民间药草》:"甘淡,寒,无毒。"

③《浙江民间草药》:"味酸,性凉,微毒。"

功能主治清热,消肿,解毒。治咽喉肿痛,痈肿,疔疮,丹毒,烫伤,蛇咬伤,黄疸,痢疾。

①《本草图经》:"烂研如膏,以贴汤火疮毒。"

②《纲目拾遗》:"治痈疔,便毒,黄疸,喉癣。"

③《岭南采药录》:"治红、白痢疾,水煎服;捣烂敷疮散毒。"

④《广州植物志》:"捣汁服能退热,止渴,止赤、白痢;作含漱药能消咽喉口舌肿;滴眼能消肿和角膜生斑翳。"

⑤《贵阳民间药草》:"清湿热,解火毒。外敷鸡眼。"

⑥《本草推陈》:"对于各种化脓病发热烦闷,脓毒病(疔疮走黄),毒蛇伤,血中毒,大量鲜草捣汁饮,有急救解毒之功。"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捣汁含漱、滴眼。内服:煎汤,3~5钱(鲜者0.5~1两);或捣汁。

复方①治喉火:狗牙瓣五钱,捣烂,加蛋清冲开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咽喉肿痛:鲜佛甲草二两。捣绞汁,加米醋少许,开水一大杯冲漱喉,日数次。(《闽东本草》)

③治喉癣:狗牙半支捣汁,加陈京墨磨汁,和匀漱喉,日咽四、五次。(《救生苦海》)

④治乳痈红肿:狗牙瓣、蒲公英金银花。加甜酒捣烂外敷。(《贵阳民间药草》)

⑤治无名肿毒:佛甲草加盐捣烂,罨敷患处。(《浙江民间草药》)

⑥治天蛇头疼不可忍:半支莲同香槽捣烂,少加食盐,包住患处。(《医宗汇编》)

⑦治诸疖毒,火丹,头面肿胀将危者:铁指甲,少入皮消捣罨之。(《李氏草秘》)

⑧治汤烫火烧:火烧草不以多少,晒干,为细末,每用少许,冷水调敷患处。(《履巉岩本草》)

⑨治蛇咬:佛甲草加项开口捣烂,罨咬伤处。(《浙江民间草药》)

⑩治黄疸:狗牙瓣(生)一两,炖瘦肉四两,内服。(《贵阳民间药草》)

⑾治迁延性肝炎:佛甲草一两,当归三钱,红枣十个。水煎服,每日一剂。(《全展选编·传染病》)

⑿治牙疼:铁指甲煅末,擦之。(王安卿《采药志》)

⒀治目赤肿痛而生火翳:鲜狗牙瓣捣汁,加人乳点眼。(《贵阳民间药草》)

⒁治漆疮:鲜狗牙瓣捣烂外敷。(《贵阳民间药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佛甲草

药材名称佛甲草

拼音Fó Jiǎ Cǎo

英文名Linear Stonecrop Herb, Herb of Linear Stonecrop

别名火烧草、火焰草佛指甲、半支连、铁指甲、狗牙半支、龙水草、回生草、禾雀舌、万年草、午时花、金枪药、狗牙瓣、小佛指甲、尖叶佛甲单、枉开口、鼠牙半枝莲、猪牙齿、土三七、养鸡草、关叶小石指甲

出处出自《本草图经》。

1.《本草图经》:佛甲草,生筠州。多附石向阳而生,有似马齿苋,细小而长,有花黄色,不结实,四季皆有。采无时。

2.《本草纲目》:佛甲草,二月生苗成丛,高四、五寸,脆茎细叶,柔泽如马齿苋,尖长而小,夏开黄花,经霜则枯,人多栽于石山瓦墙上,呼为佛指甲。《救荒本草》言,高一、二尺,叶甚大者乃景天,非此也。

来源药材基源:为景天科植物佛甲草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dum lineare Thunb.[S.obtusoklineare Hayata]

采收和储藏:鲜用随采;或夏、秋两季,拔出全株,洗净,放开水中烫一下,捞起,晒干或炕干。

原形态佛甲草 多年生肉质草本,高10-20cm。全株无毛。根多分枝,须根状。茎纤细倾卧,着地部分节节生根。叶3-4片轮生,少数对生或互生;近无柄;叶片条形至披针形,质肥厚,长2-2.5cm,宽约2mm,先端钝尖,基部有短距。聚伞花序,顶生,有2-3分枝;花细小,疏生,无梗;萼片5,线状披针形,不等长,长1.5-7mm;花瓣5,黄色,长圆状披针形,长4-6mm,先端急尖,基部渐狭;雄蕊10,2轮,均较花瓣短;鳞片5,宽楔形至四方形,上端截形或微缺;心皮5,开展,长4-6mm。 蓇葖果,成熟时呈五角星状。种子细小,卵圆形,具小乳状突起。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低山阴湿处或山坡、山谷岩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阴凉、湿润环境,怕严寒。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夹沙土较好,过粘或积水的地不宜栽培。栽培技术 用扦插繁殖,4、5月在选好的土地上作畦,按行株距25cm×25cm栽种。栽时,剪取茎技,长10-15cm,每穴栽3-4根,栽深3-5cm,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由于佛甲草喜阴凉环境,若成畦栽种,畦边可套种1行玉米

性状性状鉴别 根细小。茎弯曲,长7-12cm,直径约1mm;表面淡褐色至棕褐色,有明显的节,偶有残留的不定根。叶轮生,无柄;叶片皱缩卷曲,多脱落,展平后呈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1-2cm,宽约lmm。聚伞花序顶生;花小,浅棕色。果为蓇葖果。气微,味淡。以叶多者为佳。

化学成分全草含金圣草素(chrysoeriol),红车轴草素(pratensein),香豌显甙(orobo-side),香碗豆甙-3'-甲醚(orobo-side-3'-methylether),三十三烷(tritriacontane)及δ-谷甾醇(δ-sitosterol)。

性味甘;淡;寒

归经心;肺;肝;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止血。主咽喉肿痛;目赤肿毒;热毒痈肿;疔疮;丹毒;缠腰火丹;烫火伤;毒蛇咬伤;黄疸;湿热泻痢;便血;崩漏;外伤出血;扁平疣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捣汁含漱、点眼。内服:煎汤,9-15g,鲜品20-30g;或捣汁。

各家论述1.《本草图经》:烂研如膏,以贴汤火疮毒。

2.《本草纲目拾遗》:治痈疔,便毒,黄疸,喉癣。

3.《岭南采药录》:治红、白痢疾,水煎服;捣烂敷疮散毒。

4.《广州植物志》:捣汁服能退热,止渴,止赤、白痢;作含漱药能消咽喉口舌肿;滴眼能消肿和角膜生斑翳。

5.《贵阳民间药草》:清湿热,解火毒。外敷鸡眼。

6.《本草推陈》:对于各种化脓病发热烦闷,脓毒病(疔疮走黄),毒蛇伤,血中毒,大量鲜草捣汁饮,有急救解毒之功。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乌藨连

    《中药大辞典》:乌藨连药材名称乌藨连拼音Wū Pāo Lián别名乌泡连、山羊臭、如意草、母犁头菜(《贵州民间药物》)。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堇菜科植物荁的全草、根茎。秋后采收。原形态多

  • 三股筋

    《中药大辞典》:三股筋药材名称三股筋拼音Sān Gǔ Jīn别名香叶、楠木香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樟科植物少花新樟的叶。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备用。原形态乔木或灌木,高2~4.6米。小枝稍有毡状

  • 铜棒锤

    《全国中草药汇编》:铜棒锤药材名称铜棒锤拼音Tónɡ Bànɡ Chuí别名铜锤紫堇来源罂粟科紫堇属植物条裂紫堇Corydalis linarioides Maxim.,

  • 椬梧

    药材名称椬梧拼音Yí Wú别名福建胡颓子、锅底刺来源胡颓子科椬梧Elaeagnus oldhami Maxim.,以根、叶入药。生境分部福建。性味酸、涩,平。功能主治祛风理湿,下气

  • 土燕窝泥

    药材名称土燕窝泥拼音Tǔ Yàn Wō Ní别名金腰燕、巧燕来源雀形目燕科金腰燕Hirundo daurica L.,以燕窝泥入药。原形态金腰燕大小似家燕,上体蓝黑色,腰有显着的栗

  • 淡味当药

    药材名称淡味当药拼音Dàn Wèi Dānɡ Yào别名苦草、小方杆、乌金散。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龙胆科植物当药的全草。7~10月采集全草,鲜用或晒干。原形态当

  • 东方蝾螈

    药材名称东方蝾螈拼音Dōnɡ Fānɡ Rónɡ Yuán英文名Salamandra,Salamander,Newt,Eft,Cynops别名四足鱼;四脚鱼;水龙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

  • 柏勒儿茶

    药材名称柏勒儿茶拼音Bǎi Lè ér Chá来源为豆科柏勒树属植物柏勒树Dichirostachys glomerata (Forsk) Chiov. 的枝的水煎浸膏。

  • 硬皮马勃

    药材名称硬皮马勃拼音Yìnɡ Pí Mǎ Bó来源药材基源:为硬皮马勃科真菌大孢硬皮马勃、光硬皮马勃、多根硬皮马勃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大孢硬皮马勃SclerodermabovistaFr

  • 狭叶竹节参

    药材名称狭叶竹节参拼音Xiá Yè Zhú Jié Shēn别名竹根七、野三七、鸡头七、土三七、藏三七、三七、扣子七、竹节三七、峨三七、峨眉三七、芋儿七、白三七、明七、竹根七、萝卜参、大竹根七来源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