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寒发黄

伤寒发黄

病证名。指外感病邪而出现黄疽症者。《景岳全书·杂证谟》:“表邪发黄,即伤寒证也凡伤寒汗不能透而风湿在表者有黄证,或表邪不解,自表传里而湿热郁阳明者,亦有黄证。表邪未解者,必发热,身痛,脉浮,少汗,宜从汗散;湿热内郁者,必烦热,脉缓滑,多汗,宜从分消清利;若阳明实邪内郁而痞结胀满者,宜先下之,然后清其余热。”又:“伤寒发黄,凡表邪未清而湿热又盛者,其证必表里兼见,治宜双解,以柴苓汤,或茵陈五苓散主之;若内热甚而表邪仍在者,宜柴苓煎主之;若但有湿热内实胀闭等证而外无表邪者,宜茵陈蒿汤主之;若因内伤劳倦致染伤寒者,亦多有发黄之证,但察其本无湿热实邪等证,即当以阴黄之法调补治之。”亦有指黄汗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等五种黄疸为伤寒发黄。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参见黄疸有关条。

猜你喜欢

  • 手足寒

    证名。指手足有寒冷感觉。出《素问·通评虚实论》。多因脾胃虚寒所致。《伤寒论大全·厥分寒热辨》:“人之手足乃胃土之末,凡脾胃有热,手足必热,脾胃有寒,手足必冷,理之常也。”本症可见于伤寒、厥逆等疾患。

  • 人参鹿茸丸

    《圣济总录纂要》卷九方。人参、黄芪(蜜炙)、杜仲(盐酒炒)、山茱萸各三分,鹿茸、天花粉、炙桑螵蛸各一两,炙鸡内金四枚,菟丝子(酒煮)一两半。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四十丸,大枣煎汤送下,日

  • 太仓

    ①指胃。《灵枢·胀论》:“胃者,太仓也。”以其容纳水谷,故名。②经穴别名。《灵枢·根结》载:“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后《针灸甲乙经》等书列作中脘穴之别名,见该条。

  • 溽蒸

    湿热熏蒸。《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素问·五常政大论》:“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

  • 湿胜则濡泻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湿气偏胜而出现泄泻。脾恶湿喜燥,湿气内盛则脾阳受遏,运化功能失调,故见脘腹胀闷、大便泄泻等症。

  • 手足大指爪甲穴

    见鬼眼条。

  • 出《素问·五常政大论》。①病名。同痉。《圣济总录》卷二十八:“痓又谓之痉者,盖痉痓一类,古人特以强直名之。”②证名。痓与痉为二证。《杂病源流犀烛·破伤风源流》:“痉者,筋劲强直而不柔和;痓者,口噤而角

  • 附子独活汤

    《圣济总录》卷二十方。炮附子、独活、天麻、桂、当归各一两,防风、川芎、丹参、草薢、菖蒲、黄芪、细辛、山茱萸、白术、菊花、牛膝(酒浸,焙)、枳壳(麸炒)、炙甘草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匕,加生姜三片,水

  • 均姜

    见《本草纲目》。为干姜之别名,详该条。

  • 呕酸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称吐酸。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