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卷五。是一种较轻的出疹性传染病。多见于五岁以下的婴幼儿,流行于冬春季节。疹点细小淡红,出没较快,退后无落屑及疹痕,因其症状如痧子,故又名风痧。主要由于外感风热时邪,郁于肌表,发于
①通焦。《脉经》:“三膲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灵枢·大惑论》:“邪气留于上膲,上膲闭而不通。”②肌肉不丰满。《灵枢·根结》:“经脉空虚,血气枯竭,肠胃辟,皮肤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时期
病证名。《经效产宝》:“治妊娠卒心痛,气欲绝,川芎、当归、茯苓、厚朴。”参见妊娠心痛条。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由肾虚不能约制胞络,以致冲任不固,而成崩漏下血不止,兼见腰膝痠软,疲倦乏力等。宜补肾固冲。方用固冲汤加鹿角胶。
见《广东中草药》。即半边旗,详该条。
【介绍】:南北朝时期南齐医生。世代业医,精于诊断,其父徐文伯为南北朝时期名医。
病名。①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即冰翳内障,详该条。②似指某些并发性白内障。“冰翳初患,头额眉睑遍痛,眼中赤涩。此由肝脏积热,久成内障,其翳如冰,瞳人渐大。”(《古今医统》)
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八纪。”
见清·王子固《眼科百问》。指目病有每月周期性复发的规律者。古人认为与三阴三阳随月消长有关。
病名。见《外科真诠》卷上。指生于大腿内侧之肿疡。由风湿郁积,气血阻滞而成。患处皮肤不红肿,但疼痛难忍,溃后有败肉如蜂之状,故名肉蜈蜂。初起治宜消散,服黄芪内消汤;外用五虎丹;已溃用五五丹去腐,继用生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