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之一。①因外着雨露,内停水湿所致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叙论》:“病者寒热,身重,骨节烦疼,胀满,濈濈自汗,善呕。因汗出复浴,湿舍皮肤,及冒雨湿,名曰湿疟。”治用术附汤、草果厚朴汤等。②即暑疟。
见保赤汇编条。
①奇经八脉的简称。《难经·二十七难》:“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因这些经脉“别道而行”,不受十二经脉的拘制,且无脏腑配偶的关系,与正经有别,故称。参奇经八脉条。②与色泽不相符合之脉。《素问·五
书名。4卷。清·徐大椿编释,潘蔚增辑。刊于1865年。潘氏据徐大椿《伤寒类方》予以增订重辑,在此书所论各方的上栏载有相应的经潘霨、肖庭滋二氏增辑的《长沙方歌括》(陈修园撰)作为参照,便于读者进一步学习
即马牙。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生。编有《婴儿病证幼幼方论》十卷。
痰证之一。见《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其症痰出如稀涎。因脾虚不运而致。方用参术健脾丸。参见痰证条。
证名。指心窝部有迫急不舒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病名。俗名产后水谷利。素体脾胃虚弱,复因产后劳倦伤脾,转输失职所致。症见泄泻完谷不化。治宜温阳健脾祛瘀。方用生化汤加益智仁、砂仁、豆蔻、木香、柴胡、升麻、陈皮、党参。
湿痰证之一。《症因脉治·外感痰症》:“湿痰之症,身发寒热,面目浮肿,恶寒头痛,身痛不能转侧,呕吐恶心,烦满不渴,此外感湿痰之症也。”多因坐卧卑湿之地,或感受雨湿,与体内水液交凝而致。治宜散风除湿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