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窍法之一。治疗因痰涎壅塞引起神昏的方法。即用涌痰药使病者吐出痰涎而神志恢复。如中风闭证,喉间痰涎壅塞,不能言语,但不遗尿,脉象滑实有力者。用稀涎散。
五种痰证的总称。①指风痰、热痰、湿痰、酒痰、沫痰。又指风痰、热痰、湿痰、酒痰、食痰。上述两种五痰,均见《儒门事亲·治法杂论》。②指风痰、热痰、寒痰、气痰、味痰。元·王珪《泰定养生主论》:“方书皆曰五痰
病证名。指因病后余邪未净,正气未复而睡眠过多者。《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病后多眠,身犹灼热,余邪未清,正气未复也。宜沈氏葳蕤汤。”又:“惟汗下后酣眠者,为正气已复,可勿药也。”参见嗜卧条。
书名。4卷。清·唐宗海撰于1873年。本书为医学普及读物,作者希望使读者“一见而能”,故名。卷首诊治,其余各卷为内、妇、儿、外各科病证证治及救急各方。内容以病痛部位分门,便于不知医者查阅。书中并用歌诀
儿科著作。13卷。清·王世隆撰。刊于1758年。作者在整理前代儿科学成就的同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写成本书。卷1为诊治总论;卷2~10分述200余种儿科病证的证治;卷11~12为痘科;卷13为麻科。
即湿遏热伏。详该条。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寒邪能伤人形体。因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缩。外感寒邪,阳气不得宣泄,则出现头痛、恶寒、无汗、肢体疼痛,脉浮紧;寒邪客于筋脉肌肉,使络脉急引,气血受阻,痉挛疼痛,或麻痹胀痛等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生石膏90克,知母45克,清半夏24克,竹茹18克。用水五盅,煎汁三盅,先温服一盅,病已愈者,停后服,若未痊愈者,二小时后再温服一盅。治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俱,其
出《串雅内编》。走方医把药性下行的叫做串。串药多泻。例如牵牛串治积气成聚,用黑牵牛末为丸,陈皮、生姜煎汤送下。
【介绍】:晚清医家。归安(今浙江吴兴)人。长于喉证,曾述有《喉证家宝》一卷,由其子包岩等编次(1910年刊行)论述喉证诊治、用药(吹药、煎剂)等,较简当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