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下巨虚

下巨虚

经穴名。代号ST39。《灵枢·本输》名巨虚下廉。《素问·气府论》名下廉。《千金要方》名下巨虚。别名下林足下廉。属足阳明胃经小肠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眼直下9寸;或于足三里下6寸取穴(《针灸甲乙经》);另说“在上廉下二寸”(《外台秘要》);“在丰隆上三寸”(《循经考穴编》)。布有腓浅神经分支及腓深神经;并有胫前动、静脉通过。主治少腹疼痛,泄泻痢疾胸胁痛小便不利脚气乳痛,下肢痿痹,足痿不收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猜你喜欢

  • 心脾两虚

    指心脾两脏气血虚弱的病变。主要证候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少、便溏、倦怠乏力、或见崩漏、便血、皮下出血、舌淡,脉细弱。可见于贫血、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症。治宜补气摄血。

  • 筋瘛

    证名。筋挛的别称。《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五:“故筋挛亦曰筋瘛。”详筋挛条。

  • 皂角

    出《肘后方》。为皂荚之别名,详该条。

  • 弓反外形

    小儿指纹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 镵针

    古针具名。九针之一。又称箭头针。《灵枢·九针论》:“镵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其针头部膨大,末端锐尖,形如箭头。主要用于浅刺出血,治疗头身热病及皮肤疾患等。

  • 小肠痈

    病名。《疡科心得集》卷中:“小肠痈者,少腹肿而硬,按之则痛,左足屈而不伸,溲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则腹胀大。”治法:脉迟紧者脓未成,宜牡丹皮汤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宜薏苡仁汤(《三因

  • 眼科

    医学分科名称。唐代眼科尚未独立,包括于耳目口齿科内;宋代始有眼科之设立;元、明、清等均沿袭有眼科。参见九科条及十三科条。

  • 小嘴赤脉附睛障

    病证名,见清·佚名《眼科统秘》。小嘴即小眦,即小眦赤脉传睛,详该条。

  • 漏睛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又名目脓漏、漏睛脓出、漏睛眼、热积必溃之病、窍漏证、眥漏症。《证治准绳·杂病》:“眥头结聚生疮,流出脓汁或如涎水,粘睛上下,不痛,仍无翳膜。此因心气不宁,并风热停留在睑

  • 垂头生

    病名。清·周纪常《女科辑要》卷二:“名垂头生者,儿头已到产门,头之后骨,偏柱母谷道,儿不能下。”相当于枕后位分娩。参见偏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