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伤寒大白>面赤色

《伤寒大白》面赤色·

伤寒面赤色,虽有表热里热之分,然表症居多,故身热少汗,六脉浮数,发汗乃解。若太阳见症,无汗脉浮紧者,加减羌活汤。有汗脉浮缓,加减防风汤。阳明见症,无汗发热脉浮紧者,葛根汤。有汗脉洪长者,干葛石膏汤。少阳见症,无汗恶寒,脉浮紧,羌活柴胡汤。有汗脉弦,小柴胡汤。若里热面赤,汗多不恶寒,渴而饮水,六脉沉数,知母石膏汤,凉膈散。阳明里热面赤,大便实者,凉膈散加酒蒸大黄,以清血分之热。失用大黄,有衄血之患。若风温症,有汗发热面赤色,宜防风干葛石膏汤。若初起不发热,口不渴,唇不焦,脉沉迟,面赤色,即阴极发躁等症,另用四逆汤。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此条表邪面赤热。详注似疟。

又云太阳病,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栗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瘥。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

此阳微难作汗,故面热赤。至六七日作汗之期,若战栗,当汗出而解。发热者,则阳气复而症瘥。若因脉迟无阳,不能战惕发热作汗,其身必痒。

阳明病,合面赤色,不可攻。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面合赤色,此表邪作汗之征。若误攻下,则表热不散。热瘀于上,必蒸黄色于皮毛;热瘀于下,必热结膀胱而小便不利。此条不立方法,既曰阳明病,当用防风干葛汤,解在表发热之黄。既曰小便不利,当用猪苓汤,分利下焦。

并病篇曰∶二阳合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其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曰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不彻,因转属阳明,虽名合并病,实病也。然必得表邪尽解,方可下,若太阳症未罢,下之则为逆,如此尚可小发其汗。设若面色连连赤色,此是邪汗未出,则非小发汗,急当以药解表,以汤熏汗。若汗原不透彻,语言不能完全,此阳邪不得发越,其人必烦躁,呻吟叫痛,乍云在腹,乍云四肢,按之不得痛处,其人喘逆短气,但当坐以汗出不彻,更出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其脉涩滞模糊,尚是表汗未出。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脉即出者愈。

厥阴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而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人面戴阳下虚故也。又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以上二条,皆阴症似阳之面赤,故皆用四逆汤。

《金匮》云∶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此痉病门面赤色。仲景论痉,专主血虚液燥,故即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面赤,尚禁发汗。详痉病加减羌活汤。羌活独活防风荆芥柴胡干葛 广皮甘草色赤表热,欲汗之候,又见浮大急数之表脉,故用此方。

加减防风汤 见头痛。

面赤自汗,身热不减,脉见浮缓者,以此方治之。葛根汤 见恶寒。

阳明病,禁用麻、桂,今以无汗脉浮紧,故用此方,然亦北方冬月治法。

干葛石膏汤 见寒热。

同一阳明面赤,前条无汗脉浮紧,则用干葛汤。今有汗脉洪长,则用此方。柴胡羌活汤 即小柴胡汤加羌活

面赤之症,不特太阳阳明,即少阳表邪不散亦有,故以柴胡汤加羌活防风

柴胡汤 见寒热。

前方治少阳太阳表邪者,此方治少阳表里兼见者。知母石膏知母石膏门冬竹叶粳米仲景面色赤,皆以表邪主治。然亦有阳明里热、上冲头面,汗多口渴而面赤者,故以此方治之。

凉膈散 见发狂。

阳明里热、口渴消水之面赤,则用知母石膏汤。若胃热上冲而刑肺金,则用此方。大便结,加玄明粉。腹胀不得大便,有下症者,大、小承气汤。防风石膏汤 即干葛石膏汤加防风

阳明风热面赤色,故用此方。

四逆汤 见身痛。

面赤色皆是阳邪,然阴症中又有虚阳上浮者,故用此方。